〈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也、则、于、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背诵全文。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背诵。
2.领会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教学设想
1.诵读法。
2.讲解法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介绍相关情况,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第一段,整理第一段思路
(一)导语
前边学习了汉魏晋时期的散文,今天开始学习唐代散文。
唐代散文逐渐摆脱了六朝以来耕文的浮华之风,恢复了秦汉散文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传统。
初唐散文,虽然仍以骄体为主,但已经透出新的气息。
魏徽的《谏太宗十思疏》,尽管也多用对偶句式,却不受形式束缚,笔力雄健,言之有物,令人耳目一新。
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
注重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就卓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骄散结合,借古讽今,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
学习这个单元,要对各篇的文体特点k及作风格有所了解。
重点理解《师说》中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和《阿房宫赋》大量运用比喻用比、夸张的表现手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板书题目)
(二)相关情况介绍
1、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和柳宗元发起了“文以载道”、“文道结
合”的古文运动。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3、写作背景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见优化作业P91)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与“论”相比,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讨论注音停顿
提示注音停顿
句读(dòu)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从师(cóng)贻(yí)
读书(dú)不能(b ù)传道(chuán )从容(cōng) 怡(yí)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 须臾(yú)
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2)全班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五)疏通课文第一段,整理第一段思路
1、疏通课文
2、整理思路
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正面阐述道理:
1、从师的原因a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人非生而知之者。
2、师的标准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适当点评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指的是儒家思想;业,指的则是儒家经典。
温总理的当代“师说”,号召我们牢记为人师表准则:“让为人师表成为每个教师的行为准则。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天,我们的老师传道,就是要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之道;授业,就是要教授学生建设祖国的知识和技能;解惑,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
(七)作业
熟读本文,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要点:诵读、疏通、梳理课文第二、三段
一、第二段
(一)、朗读第二段
(二)、疏通第二段
(三)、梳理课文第二段
1、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
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此段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四)、朗读本段
二、第三段
(一)朗读第三段
(二)、疏通第三段
(三)、梳理课文第三段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耽的事例。
(四)、朗读本段
第三课时
要点:诵读、疏通、梳理课文第四段,整理全文框图,解答遗留问题(一)、朗读第四段(二)、疏通第四段
(三)、梳理课文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
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四)整理全文框
(五)诵读本段及全文
(六)解答遗留问题
1、遗留问题
2、课后作业
(七)家庭作业:
背诵全文;
超级链接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出身、求学、应试)
〈从韩愈谀墓说起〉(作品不少为墓志铭)
〈韩愈〉(文章世家和仕途沉浮、行道和明道、韩文的特点、韩诗的特点)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
)
韩愈:提要钩玄法(唐代大学问家韩愈在谈到读书问题时,曾说过一句名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提其要”,整体了然。
“钩其玄”,把握重点,)
韩愈贬谪潮州前后(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