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

九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


精读细研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 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
出下文的“谁怕” 。“何妨”二字 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了挑战色彩。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 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 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精读细研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人们用诗歌诉说的一个个故 事,至今为人们传唱;他们抒写的缕缕情怀,感动了代代 中国人;他们创设的种种意境,迷醉了古今多少读者。古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 w w /
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风光旖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旎的古诗词苑,去吟唱,去感动,去陶醉吧!
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 由此生发。
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精读细研
上阕小结
词的上阕表现出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 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 来使人耳目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精读细研
形容微寒。
偏西的阳光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 w w /
说一说:根据你的理解,古诗词中的
“序”有什么作用?
知识链接: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
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本词序的作用: 主要是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是当时的背景和作
者的心情。
精读细研
指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高声吟咏长啸
草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蓑衣,用棕等制成的雨披
译文:不要害怕听到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为什么不高声吟咏长啸,从容而行呢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呢?披上 一件蓑衣就可以在江湖风雨中度过一生。
定风波
苏轼
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过了一会儿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赶上了下雨,雨具先前被拿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 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我)就作了这首词。
精读细研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 w w /
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 人生态度。
3.“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你分析其表达 效果。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表现出词人经过风雨之后, 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 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 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 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精读细研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 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 足挂齿?
合作探究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词的上阕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 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
2.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 在作者眼里,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写作特色
1.即景生情,语言诙谐,笔调风趣幽默。 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表现了作者虽处逆境屡遭挫折
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2.意境深邃,内蕴丰富。 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
临江仙·夜登小阁, 忆洛中旧游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 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南宋初官至 参知政事。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 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 之一。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颇多感 怀时事的作品,诗风大变。又能词。有《简 斋集》《无住词》。
词人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在追昔抚今中,抒发了落寞孤寂的情怀。
合作探究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 用意是什么?
词的上阕描绘了往昔在洛中,大家曾在午桥豪饮,座中多是 杰出的英雄。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东流。在杏花疏影里,大 家借着酒兴,畅谈理想,尽情游乐,吹笛到天明的图景。与下阕 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 诗歌主旨。(难点)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 情,以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素养)
定风波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 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 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 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 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 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 乐府》。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 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 年。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 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 (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 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 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 (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 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 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 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 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
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 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 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 地反映了出来。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 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 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 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 步而行。
整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知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精读细研
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 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渔歌在夜半响起。
译文:二十余年如同做了一场梦,此身劫后虽存,但想起一切,就觉得魄悸魂 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往今来多少兴亡旧事 ,都寄托在这三更唱起的渔歌声中。
精读细研
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方才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了,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 来迎接我。回首方才风雨潇潇的情景,离去时,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精读细研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 遇到的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 “风雨”和人生险途。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héng pī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
欺人奈何?
zhuó pó suō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
是,清光更多。
精读细研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形容月光浮 动,亦指月光。
即嫦娥,传说中 月宫的仙女。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
欺人奈何?
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译文:一轮秋月缓缓移动着,洒下万里金光,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 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精读细研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 发,欺人奈何?
写作特色
1.巧用对比。 将昔日洛中旧游的欢景和二十多年后再来已沦丧旧地的
心境进行对比,抒发北宋亡国后的深沉感慨。
2.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 在追昔抚今中,抒发落寞孤寂的情怀,将个人愁苦融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