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四诊.ppt

中医四诊.ppt


②少神: 表现:精神不足或精神倦怠,动作迟缓,气短懒 言,反应迟钝,面色少华。 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多见虚证。 ③失神(没有精神):
表现:目光晦暗,瞳人呆滞,精神萎靡或烦躁狂乱,
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昏谵语,卒倒
而目闭口开,遗尿等。
意义:说明精气亏损,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
预后不良。
(1)胀痛:以胀为主,痛轻,走串。气滞所致。 (2)刺痛:有针刺样感觉,疼痛固定不移,拒按。为瘀血所 致。 (3)隐痛:疼痛绵绵不休,不剧烈。为气血不足或阴寒内生,
气血运行滞涩。
重痛—湿邪阻遏
灼痛—火邪窜络
冷痛—寒邪或阳气不足
(四)问饮食
1、食欲减退
脾胃虚弱:见于久病中 饮食积滞:有伤食史,厌恶饮食
常色—正常人的面色是微黄,略红润而有光泽。 病色—病人面色鲜明、荣润,说明病变轻浅,气血未衰。
如面色晦暗、枯槁,说明病变深重,精气已伤。
(3)望色的临床意义: ①不同的颜色反应不同的病位,不同的病症。
②色泽的变化可以推测病情的轻重及病势的进退。
(4)表现 ①白色: 原因:与气血不荣有关。 主证:虚证、寒证、失血证。 证型:阳虚—面色 白而浮肿 血虚—面色淡白而体瘦 失血证—面色苍白无华 ②赤色:
阳黄—黄而鲜明-湿热 B.黄疸—身目俱黄 阴黄—黄而晦暗-寒湿
④青色:
原因:气血运行不畅或阴寒内盛所致。 主证:寒证、痛证、瘀血证及惊风证 证型: A .实证 里寒证 外寒证 热极生风—惊风先兆 B. 虚证—a.心气不足,气虚血瘀 b.肝气虚弱,肝血瘀阻 ⑤黑色: 原因:阳虚,阴寒内盛,气血瘀阻。 寒主收引
1、纹色辨寒热:红主寒,紫主热证,青主惊风或
疼痛,淡白多为虚证。
2、淡滞定虚实:色浅淡者虚证,色浓滞者实证。
3、浮沉分表里:指纹浮显者表证,深沉者多里证。
4、三关测轻重:指纹在风关表示病轻,气关病情
进一步,命关病情深重。
(五)望舌:
①舌与脏腑的关系:
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的与脏腑相连,所以脏腑 的精气可上营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可从舌象变化反映 出来。 ②舌诊的内容 舌质—舌体的肌肉,脉络。
大而高亢—属热证,实证。 原则 小而低沉—属虚证,寒证。 口气—酸腐味,臭腐味。 2、嗅气味 分泌物—痰液,脓液,带下。 排泄物—二便。 恶臭—实证、热证。 原则 腥臭—虚证、寒证。
第三节 问
(一)问寒热 寒邪 热邪 恶寒(畏寒) 恶热(发热)

阴象 阳征
阳衰阴盛 阴虚阳盛
1、恶寒发热: 主证:表证 原因:外感初起阶段,正邪相争的反映。寒热轻重与邪气
结膜充血—风火赤眼
巩膜黄染—湿热黄疸 睑红肿湿烂—脾胃湿热 目眶黑—脾肾虚损 小儿睡卧露睛—脾胃虚弱 眼目胀痛流泪—肝经湿热 (三)望耳:
耳瘦薄干枯—肾精不足
耳中疼痛,耳中流脓—肝经湿热
(四)望小儿指纹
指纹的部位:食指掌面靠近拇指一侧的浅表静脉。分 为风、气、命三关。
正常的指纹;红略兼青,隐约可见,不浮不沉。
热极生风—动风之象出现在高热中(高热惊厥) 慢脾惊—出现在小儿脾虚中。(抽动较小) 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手指震颤蠕动。 (4)偏瘫:
高血压病人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中风
(5)痿痹:四肢痿软无力,行动困难—痿证
四肢关节肿胀,曲伸不利—痹证
二、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头发色黑而润泽—肾气充足 头大或小,伴有智力发育不全—肾精不足 头发稀疏而黄—肾气不足,精血虚 面部水肿—水湿泛滥 口眼歪斜—风中经络 (二)望眼:

舌体肥厚而大
渗灌过盛的 “阴”“血” 津液 阴血 舌体肿大 受齿挤压 津血减少, 阴精亏耗 血热亢盛

瘦薄 齿痕 裂纹 芒刺
肿胀
中毒证
舌体瘦小 舌体边缘不齐 有齿之痕迹 舌体明显 沟裂 舌乳头增生 肥大如刺,摸 之碍手
(4)望舌态:自学。
2、望舌苔: (1)苔色: ①白苔: 原因:风寒、湿邪所致。 主证:表证、寒证、湿证。 表现: 薄白—表证—外感风寒
苔白 白厚—湿浊内盛 白腻—湿浊和食积 苔白如积粉—暑湿秽浊之邪内蕴
②黄苔:
原因;邪热熏蒸而成 主证:里证、热证。 表现:如苔由白 黄,由表入里,由寒化热。
薄黄苔—风热,热病初期。 黄苔 深黄 焦黄 热重—热病的中期。 热结,里实热证,高热病中期或末期
苔黄腻
脾胃湿热,食积
③ 灰、黑苔:
原因:阳虚阴寒偏盛,或里热炽盛,使阴液干枯所致。 主证:里证、寒证、热证。 表现:里证 里寒:苔灰黑而润(阳虚阴寒盛或痰湿内停) 里热:苔灰黑而干(常见于高热病的末期)
浮取:轻轻搭在病人手上,以切取脉象。
中取:用力深入到肌肉部分。
沉取:用重指力按之筋骨间。
潮热、盗汗、颧红—肺痨
胸前刺痛,甚如刀绞—气血瘀阻,阳气衰微 (4)脘腹痛: 虚证
痛而喜按—虚证
痛而喜暖—寒证
痛而拒按—实证
痛而喜凉—热证
(5)腰痛:
实证: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或瘀血阻痛的性质:
虚证—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时痛时止而喜按者。
实证—新病疼痛,痛势剧烈,持续不解而拒按者。
主证:邪热炽盛 ,主瘀。
表现:外感热病—舌红绛起芒刺(热入营、血分)
内伤杂病中—舌红绛、少苔无苔(阴虚火旺) ④青紫舌: 原因:血脉瘀滞。 主证:寒证—舌紫湿润 热证—舌紫干枯少津 瘀血证—舌尖或舌边有瘀斑、瘀点 (3)望舌形:
名称
胖大


胖嫩



实 虚 虚 阳 热 虚 热 证 证 证 虚 证 证 证
(三)问痛
1、疼痛的部位:
(1)头痛: 实证:外邪、痰湿阻滞、气血瘀阻。 虚证:气血不足、肝肾不足。 头项痛—太阳经 头侧痛—少阳经 头额痛—阳明经 头顶痛—厥阴经
(2)胁痛:常见于肝气不疏、肝胆湿热、肝阴不足。 (3)胸痛: 胸痛痞胀—痰饮
胸痛气串,嗳气痛减—气滞
胸痛 胸痛伴咳吐脓血者—肺痈 喘促发热,咯铁锈痰—肺热 实证
(2)神的物质基础:
(3)望神的意义:察神的存亡,对判断正气的盛
衰,疾病轻重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4)望神的内容:
望神主要是观察病人的精神好坏、意识是 否清楚、动作是否矫健协调、反应是否灵敏等方 面。 ①得神(有神):
表现:两目明亮,意识清楚,精神充沛,反应
灵敏,语言清晰,活动自如,面色红润 有光泽。 意义:说明人体精气充足,脏腑功能未衰,预 后好。
舌苔—附着其上的一层苔状物,为胃气所生。
色—淡红(隐隐红活)
正常舌象:舌质
形态—舌体柔软,活动自如
苔。
舌苔—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 常将正常舌象描述为“淡红舌,薄白苔”
③舌诊的意义:可了解人体正气的盛衰及病位的深 浅,病势的进退,区别病邪的性质,测知病情的预 后。
1、望舌质
(1)望舌神:
舌质红活明润—有神—气血充盈,津液充足。
强弱及正气盛衰有关。
邪轻正衰—寒热皆衰 邪盛正衰—寒>热 邪盛正盛—寒=热
表现:风寒——恶寒重,发热轻 风热——恶寒轻,发热重 2、但寒不热:
原因:阳气不足。
表现:新病畏寒—寒邪直中脏腑 久病畏寒—阳气虚衰 3、但热不寒: 原因:阳气盛或阴虚。
表现:①壮热:多为风寒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里的里实证。
除有壮热外,伴有大烦、大渴、脉洪大。 ②潮热:发热有时间性,常在午后或入夜。 A.虚证—阴虚阳亢。五心烦热,骨蒸潮热。
④假神 表现:A.精神方面:由精神萎靡突然转成意识清楚,
精神转佳。
B.面色:面色由晦暗突然变成两颧发红。
C.语言:由语音低微变成声音洪亮,语音清
楚。 D.食欲:由不思饮食突然变成食欲很强。 意义:脏腑精气将绝,阴阳离绝的征象。
2、望色
(1)色泽与气血的关系:气对人体起温煦的作用, 血起濡润的作用。血足则皮肤润泽,血不足则皮肤干 燥。 (2)望色的部位——在面
中医四诊
镇安县中医医 院
概 述
四诊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 方法,也就是指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情况。 闻诊:听病人的声音和闻其气味变化。 问诊:询问病人(或家属),了解疾病发生和发 展经过,现在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 情 况。 切诊:按病人脉搏及触按病人肌肤、脘腹、 四 肢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润 燥,津液已伤,热势加重或邪从热化。 ③腐腻: 腻苔—舌面上覆盖着一层浊而滑腻的苔垢,刮之难去。 腐苔—颗粒较大,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刮之易脱。 原因:腻苔多因湿浊、痰饮内蕴,阳气被遏所致。 腐苔为阳热有余,蒸腾胃中浊气所致。
表现:
腻苔
黄腻—湿热
白腻—寒湿 腐苔—食积、痰饮。
④剥脱:舌苔骤然剥脱。 原因:为气阴两伤所致。
舌质干瘪晦暗—无神—气血虚衰,津气亏乏。
(2)望舌色:
①淡白色: 原因:气血不足,不能上营,或阳气虚衰, 运血无力,不能载血以上营。
主证:虚、寒证。
②红舌: 原因:为阳热亢盛,气血上壅于舌所致。
实证—里实热证,常见于高热中
主证:热证
虚证—阴虚火旺,舌嫩红,无苔或少苔。
③绛舌:
原因:邪热亢盛
深入营血
原因:火热之邪所致。
主证:热证。
证型: A.实热证
外感热证
发热、面赤 里实热证 阴虚阳亢—午后热,两颧赤
B. 虚热证 阳虚—面色如妆(粉红色) ③黄色: 原因: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气血乏源,肌肤 失养所致。
主证:虚证、湿证、黄疸。
脾阳虚—面色萎黄浮肿
证型:A.脾虚证 脾气虚—面色淡黄,枯槁无华
4、望动态
(1)动静: 动—阳、热、实证。身轻灵活,转动自如,面部常向 外向阳,睡时仰身,撒手,衣着袒胸露怀。
静— 阴、寒、虚证。身重不能转侧,面部常向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