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策略之(三)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策略之(三)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策略之(三)----选准差异点确定教学内容,为对话交流留出弹性空间
所谓的差异点,这里主要指面对同一文本,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和班级整体学情的差异。

无论课程、教材处于何种情形,了解这些差异成为确定语文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环节,也为师生课堂中的和谐对话留出弹性空间,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首先,尊重个体差异,满足发展需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不同性格的学生个体,他们的言语思维和语文能力都有不同的特点,最大的现实也在于每个人的语文知识层面不同,对语文课的需求也就不相同了。

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还应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的满足每个学生的求知需求。

一位老师的预习作业单就较好地体现了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在教学内容确定上的“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

具体体现在:给阅读理解能力偏低的学生布置“读通课文,给生字注音”的预习任务,帮助他们扫除“阅读障碍”;针对学习自觉、基础扎实,有较高阅读能力的学生布置“搜集、阅读课文相关背景知识”的预习任务,帮助他们丰富“前备知识”;为语文能力强、求知欲强的学生布置“质
疑问难,尝试自学释疑”预习作业,帮助他们进行“学习监控”。

如此,教师想到不同层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将教学内容锁定在各层面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调动学生可能性的易变因素,分层递进,因材施教,就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在课上都有所得。

其次,顺应班情差异,课堂灵活应变。

我们常常会发现,即使同一位教师用同一则教案,在不同的教室里也会演绎成不同的版本,实施效果也各不相同。

我觉得问题主要在于班级学情的差异。

用王荣生教授的话说,就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没有关照具体情境中某一个班级的学生。

在《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的备课时,我根据文本特点,将“感受20世纪科学成就之大”作为教学的认知情感目标。

由此基本的教学内容确定为抓住课文第四自然段第一句“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密切的‘地球村’。

”相应拓展的教学内容为前半句“发现”部分,补充20世纪人类科学发现的文本资料,以教师介绍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后半句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生活经验,交流科学发现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捷,引发情感共鸣。

教学实施过程中,第一次在学生没有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展开教学,一切按部就班,拓展文本内容的补充和生活经验的介入收到如期的效果。

而在另一班上课时,我发现学生对于人类科学发现、发明的课前资料搜集很充分,于是课堂上就及时把资料的呈现替换成朗读品味语言,深入体
会;发明部分的交流,也将侧重点放在“运用句式‘20世纪,人类发明了、、,使人类生活。

’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

“20世纪人类科学发现的文本资料”——为突破难点而重构的一项教学内容,在面对不同班级学情的课堂实施,得到了不一样的体现。

一个文本往往有多个层面的内涵,选择对话的适宜层面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教学对话赖以进行的前提条件正是师生、生生之间对同一文本同一层面的感受理解的差异性。

由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解读以及认知水平的差异,课堂上的发言明显表现为不可控制的不确定,课堂实施中,教师要能因势利导,及时从学生的发言中进行概括、扶正、筛选、点拨让学生有所悟,把学生的感悟体验引向深入,把课堂教学内容也引向了更深的境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