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规划说明

规划说明

1 背景概况1.1 自然环境1.1.1 地理位置浙江省淳安县地处浙江西部山区,钱塘江上游,境内以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千岛湖为中心,县城千岛湖镇位于湖区中北侧。

千岛湖经济开发区鼓山区块位于千岛湖镇东侧4公里处,南侧面临淳建公路,交通条件较为优越,现属千岛湖镇马路村、富城村和岭后村土地。

1.1.2 地形地貌千岛湖镇以山地与湖区为主,湖区常水位108米,建设用地海拔110米以上。

鼓山区块东西长约2.1公里,南北宽约1.1公里,由山地与曲折水面构成,其中南侧水面较大,与中心湖区沟通,总体上山势北高南低,但规划范围内最高山体为位于南侧的鼓山与松尖顶,山顶高程分别为201、210米。

本区域虽属山地,但相比千岛湖镇其它区域来看,相对地势较为平缓一些,便于开发建设。

1.1.3 水文千岛湖镇二面临水,港湾河汊众多。

其东为二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富有创意的结构性要素城中湖。

鼓山区块内中部与淳建公路之间现为小湖面并分三汊深入用地内部,其西南侧与城中湖贯通。

1.1.4 气候千岛湖镇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北缘,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7℃,无霜期超过260天,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大于1400毫米。

由于湖泊效应的存在,千岛湖镇绝对温差小,相对湿度大,且多雾。

1.1.5 地质镇区主要岩层为白垩纪凝灰岩,粉沙土、砂质页岩等。

基岩风化严重,断裂构造发育较多,工程地质均匀性差,强度低,表层填土厚度一般1~5米,除老填土承载力有8吨/平方米外,其余承载力均在3吨/平方米以下。

1.2 社会环境1.2.1 城市依托至2001年,淳安县城千岛湖镇城市常住人口约6万人,其县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正处于进一步增强之中,同时工业发展迅速,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

此外,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已经迅速崛起。

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备,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较优越的城市依托条件。

1.2.2 产业基础199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9.6亿,人均达到6590元,千岛湖镇是淳安经济实力最强的乡镇,199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 .22亿,人均约1.15万元,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四分之一以上,已逐步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产业以食品饮料、纺织、电子、机械制造工业为主。

根据有关规划要求,高新技术产业、对环境要求高的技术型企业将是今后千岛湖镇的主导工业发展方向之一。

1.2.3 工业区建设近年来,千岛湖镇工业发展较快,其中省级经济开发区千岛湖经济开发区南山区块是主要的工业成长空间,总用地25.3公顷,目前已有工业企业60余家,完成工业产值约4亿元,主要行业有电子、纺织、食品、印刷、服装、纸箱、饮用水、塑料制品、机械加工等,但其规划的发展空间已十分有限,从风景区保护要求与具体地形来看,又不便大规模拓展,因此鼓山区块将成为新的工业成长空间,其间空间规划与管治政策的统一连续将是其主要优势之一。

1.2.4 人文环境淳安民风俭朴务实,尊师重教,具有徽派文化特征。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随着旅游业发展,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不断增强,淳安的商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民众的市场经济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但同时,淳安虽人力资源丰富,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熟练劳动力,但总体上素质普遍不高,科研能力与技术开发水平也较落后。

2 发展条件分析2.1 发展背景2.1.1 “筑巢引凤”,构筑“工业兴县”新平台千岛湖经济开发区自1992年成立以来,工业经济发展快速,2001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亿,已开发工业用地公顷,成为淳安县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

2002年,县委、县府提出了“工业兴县”的发展战略,而县工业园区目前除新淳中以外的高新技术项目预留地400亩以外,其他均已出让,园区二期工业用地也仅存100余亩,发展空间已显得十分狭窄,一些项目因没有合适的土地而流失。

因此,通过开辟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是实现“工业兴县”的首要条件。

同时,通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采取工业园区的形式,“筑巢引凤”,被认为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较好模式,淳安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从工业园区建设来看,基础设施完备程度是影响工业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工业区投资环境的优劣关系到工业区引资能力、产业发展档次等问题。

从淳安经济开发区及本区可能进区的企业来看,大部分企业均来自县内,但也有外来的较大型企业(如水加工企业),表明企业对工业区规模与资源引导的倾向十分明显。

因而,本工业区应以高起点、高标准进行基础设施配套,采取“筑巢引凤”形式招商引资,吸引更多、更强的企业入驻工业区。

2.1.2 建设新城,加快推进城市化步伐城市化是21世纪的发展主题。

随着淳安县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城市化也在不断推进。

但从县城现状来看,旧城区已日趋饱和,必须通过城市的外延发展来扩大城市容量,以城市建设与城市化的推进,不断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由于淳安县城地处山区,宜建设用地数量少,分布较为分散,又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不宜过分提高开发强度,以保持旅游城市风貌特点。

为此,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通过适度的新城开发模式,既满足了城市各方面的发展要求,又有利于景区保护与城市特色营造,为城市整体向环城中湖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整体上有利于加快推进城市化步伐。

2.1.3 与时俱进,灵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2001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了WTO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面对以WTO为代表的经济全球化、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城市化为代表的社会演进,更新观念,以全新的政策、措施应对现实及未来的新形势对于工业区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意义。

鉴于完成工业区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段,所需的基本设施投入较大,因此必须采取分期开发,滚动推进的开发方式,同时又应为未来的继续发展留有可能,因而工业区建设运作及规划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如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市场开拓、高新技术开发和工业区整体形象塑造等必须根据每一时段的阶段特点、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情况加以制定和推进,与时俱进地以循序渐进,不断创新的方式推进。

2.1.4 宏观调控资源配置优化是自由市场竞争的最大优势,但同时也应看到其伴生的市场失效(market failure)所带来的浪费。

因而,在保证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前提下,采取适当的宏观调控手段以消解市场失效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工业区规划与开发建设中,应坚持生态环境优先与提升城市产业层次的原则,规划建设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景观形象,这需要规划等手段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

同时,应利用税收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等经济杠杆,以及适当的行政调控、充分的信息宣传消除可能产生的产权划分矛盾、泡沫经济(如土地投机等)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经济低效。

2.2 产业发展2.2.1 产业结构鼓山区块开发应以工业为主导,力争将自身建设为规模化、高效化的工业生产基地,形成城市第二产业的发动机。

同时工业区也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强相应城市型与园区型配套公建设施的建设,一方面可强化城市与工业区的功能关联,满足城市功能拓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工业区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与基本服务(如职工住房等),另一方面,也可为工业区所需基础设施投入拓宽资金来源。

2.2.2 工业结构从淳安的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淳安目前已形成的电子通信设备制造、食品、水资源加工、纺织、机械制造等行业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淳安总体上工业经济与发达地区落差较大,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劳动力成本等方面仍应具有比较优势,这些工业应有一定的前景。

同时,淳安的水环境质量涉及下游广大发达地区,对工业结构的限制较大,因此应积极引进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工业。

总体而言,本区工业结构应强调电子、通信设备制造、食品、水资源加工及技术型等主导工业。

但同时也应看到,市场经济下地方优势行业具有短期的稳定性,在中长期时段中往往表现出转型和演进的特征,因此,工业区的工业结构设置也应考虑为未来产业发展变化留有余地。

2.2.3 规模结构以小企业为主是淳安产业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大中型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远远低于全省44.2%的平均水平。

值得指出的是,浙江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产业群体关联度和专业化程度相当高,范围经济的优势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因此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并不低,专家将其称为“小狗经济”,并断言照此发展下去,将来一群“小狗”很可能吞掉“大象”。

这也说明了我们在考虑规模经济同时也应充分重视范围经济。

相比之下,淳安工业经济的小企业集群形态尚在发育之中。

因此,从现实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工业区首先应满足具有群体型与关联型特征的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要求,将生产联系密切的企业单元集中布置以便于生产协作与相互学习竞争。

2.2.4 技术档次淳安工业企业总体上具有规模小、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装备水平低的特征,主要涉足轻纺等轻型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且与发达地区随着资本积累阶段的逐步完成,企业发展逐步进入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争创名牌的新阶段不同,淳安诸多新生工业仍基本处于资本积累阶段,因此对这些企业的技术要求不能太高,同时,应利用优越的水体环境及生态环境不断引进高技术含量企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以及引进科研、管理专业人员,这在未来的珍珠半岛区块应体现得更为明显。

另一方面,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所指出的,我国顺应加入WTO后国际分工的产业技术,并不一定是高、精、尖的前沿技术,而应是“适用的”技术,也即是最能适应地地域经济要素与发展潜力的常规技术。

从上述分析来看,工业区产业技术运用仍应立足以常规技术为主。

2.2.5 区域贡献从现状来看,千岛湖经济开发区已在县域经济板块中占有主导地位。

建设鼓山区块,对于提升县域经济总量,提高企业群体优势,集中优势力量开发新产品以增大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城市产业升级换代,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3 开发建设分析2.3.1 选址模式:外围独立型。

从城区形态近二十年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主要是沿道路与山谷地轴向发展,同时形成山水自然要素与城市建设区域复合转换的相对集中、环状分散的城市用地形态。

从目前城市发展趋势及二轮总规引导来看,将逐渐向环城中湖的独立组团的模式演变,由于受自然条件及旅游、景观房产开发等因素影响,城市的相对独立组团开发已是必然趋势。

本工业区块位于城市向东的发展轴上,选址模式属外围独立型,具有相对依托旧城,开发成本较少,启动较快,建设周期较短的特点。

2.3.2 功能模式:极核功能主导。

工业区作为有一定行政组织与管理权力,且以城市局部地域的工业开发为目标的行政与功能开发单元,通过政策、基础设施及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支撑,赋予所开发地域以极核作用,以便吸引更多的投资。

随着工业区极核能力的增强,则会形成对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与带动、示范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