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旅游区详细规划说明书三、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2、《旅游规划通则》3、《中华人民国土地法》4、《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5、《城市绿化条例》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7、《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8、《旅游村寨定点管理暂行办法》9、《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0、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6年6月)11、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2、国务院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年6月)13、建设部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实施办法》(1987年6月)14、建设部颁布《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15、《隆里古城保护规划》(2000年8月)16、《锦屏三板溪—隆里古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7、《锦屏县城总体规划(修编)》(1996—2010)18、《隆里古城保护、整治与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2年1月)四、规划原则1、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保护性开发原则2、可持续发展原则3、市场导向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原则4、文化、环境、资源相结合原则5、民族文化与现代化有机融合的原则6、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原则7、科学合理规划原则五、规划容规划工作包括两个层面的容:1、对隆里古城旅游资源优势及客源市场进行分析,提出全新的旅游产品体系,形成统一的更高质量的村寨旅游地。
2、在整个规划区制定发展规划,包括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公共绿地等及旅游发展规划。
以发展规划为依据,在整个规划围拟订相应的开发控制和引导的具体规定。
第一章规划区资源背景一、历史沿革隆里古城,历史悠久,早在汉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龙溪河下游亮江出土的一批汉时期青铜剑即是物证。
唐设龙标县,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设隆里蛮夷长官司。
明洪武十一年湖广上里司坪(今黎平)吴勉领导侗、苗农民起义,众达20万,攻克黎平、锦屏及通道一带。
明太祖朱元璋派第六子楚王朱桢率30万大军征剿义军,十八年(公元1385年)剿平,留兵弹压,实行“军屯”。
隆里因地处要冲,盆坝广阔,所在地势山环水绕,物产丰富,为人类居住和屯军的理想之地,设置隆里守御千户所,隶属湖广都司五开卫(今黎平),是为所城之始,派吴德为千户,井孚为镇抚。
为了使军士“有亲属相依之势,有生理相安之心”,明代实行一人在军,全家同往,亲属随军一起来到隆里,其户口列入军籍称为军户。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锦屏上婆洞(今启蒙)林宽领导苗族起义,攻陷隆里所,杀死吴德和井孚,军民逃散,所城荒废。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朝庭从五开卫派13名官员和360名兵士重新驻扎隆里,按官职分给田地,亦兵亦农,下辖安杜屯等11屯,子世袭其职,世代为兵,全家固定在屯戍之土地上。
当地把13员官户按姓氏和官衔编成三字经民谣,即“王、鲍、七百户、加所王,三千户,江,镇抚胡,都司庄,指挥一,是东王”,(七个百户,三个千户,一个镇抚,一个都司官员,一个卫指挥使;都司官员和卫指挥使不驻所,但在所有田地)流传至今。
其军事职能主要负责监控周边的土司,形成“军政分开,土流并治”。
天顺元年(公元1465年)重修城墙,用毛石框边,中间用泥土夯实,设东、西、南、北四道城门,其上建戍楼,清代改为鼓楼,祀神,城墙上有跑马道,设有垛口,城墙外挖掘护城河(池沼),作防御屏障。
据当地史料记载,明清两代古城曾遭受七次战火,城墙历经多次的维修和加固,在抵御外敌入侵和盗匪骚扰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清顺治15年(公元1685年)清廷废除卫所制度,变“军户”为“民户”,平西王吴三桂派员到隆里收缴千户所官印,裁隆里守御千户所,“隆里守御千户所”更名为“隆里所”,取“隆盛更新”之意,其军事职能有所削弱,逐渐演变为一个汉民族聚居的传统村落,但由于地处少数民族腹地的边缘,所处社会环境的特殊,军备一直未予废除,直至清末民初仍驻有少量军队,一直为黔东南重要边防城镇。
清中后期是隆里的鼎盛时期,隆里人口剧增,文化昌盛,有“城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之称,人民安居乐业,地方殷实富足,大量的住宅祠堂开始兴建。
清咸丰年间,秀眉领导的苗民起义席卷黔东南的大部分地区,隆里所被攻陷,古城遭受严重破坏。
民国时期,当地又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经济文化出现复兴,现存的大多数民居建筑为这个时期所建。
解放后,文化大革命期间,庙宇、牌坊、宗祠及大量的木雕遭受破坏。
如今隆里古城保存有清末民初同时期典型民居30余栋、祠堂5座、书院1座、庙宇3座、城门楼4座、石桥3座、青石吊井12眼,大街小巷20余条,且古城70%民居建筑为解放前所建的无封火墙的燕窝式木构建筑,古色古香。
二、古城格局1、城防体系明朝政府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的政治政策,出现了继汉、唐后的第三次大规模的地方城市的营筑高潮,由于明清以后城墙营筑已广泛采用砖石修筑或土垣包砖,其防御能力和经受风雨侵蚀的能力比此前的夯土版筑城垣有大大的提高,现在的隆里古城,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是明代修筑、清代拓补的遗存。
隆里古城在其选址、筑城、进而包括其部空间结构的布局方式上,又传承了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布局中尊重自然环境的“相土和形胜”观的基本思想,将山川形貌与城联系,以山为刚,以水为柔形成了“以形示气、道在气先”的独特价值取向,故有“城于山、则寇不入,可常保安逸”的记载。
反映在城市布局上,形成了城市北据山、南面水、四周山水环绕,同时确保有足够农业生产用地的格局,由于处于黎平与锦屏的咽喉要道上,就更要求具有明确的军事防御的功能。
天顺元年(1465),其城以卵石砌筑,中间以泥夯实,城墙高一丈二尺,底部厚一丈二尺,上部收顶一丈,城壕深一丈,城周三里三分(约1500米),总体近似一长方形,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东门又称“清阳”门,南门称“”门,西门称为“迎恩”门,北门闭而不开,东北角开一道便门出入。
在中国古代历朝,由于多受来自北方地区的侵扰,使之具有一定北方外患的心理,在这种心理影响下,逐渐演变为一种风水观念,从而应用在城池的构筑与布局上。
城门上都设有戍楼,架设炮台,供作战时守哨、瞭望之用,后将戍楼改为“鼓楼”以作祀神之用。
城墙外有城壕,城壕上有吊桥,进城收桥关门,最外层设护城河,河上架吊桥,称护城桥。
为此,不难看出,城墙不仅具有防御功能,它还是重要的“风水”手段,中国古代城市中有“城墙环抱,四面设门,门立神守卫”这种理想布局模式在隆里也得到充分的印证。
在古城的城防体系中,城墙、城壕作为最基本的设施容,起到很重要的军事防御的屏障作用。
夯筑城墙和挖掘城壕,常常是同时进行,挖壕所得的泥土,就用来筑墙,壕挖得越深,城就筑得越高,一正一负构成双重的防御体系,同时,每个城门又在门洞前方筑有一堵围墙,出城门洞后需转90º弯再出一道门才到达城外,俗称“勒马回头”(类似于瓮城)的设施,更进一步加强了其守御能力。
2、街道城以千户所旧址为中心,古城有着明显的东西轴线及中心结合点,往东、西、南三方向开三条主街,形成了丁字形街道结构,作为城市的主要轴线,重要的衙署等建筑布局于丁字街口、也充分显现其统治者地位价值,衙署建筑坐北朝南,同时与城防体系的构筑紧密联系,具备较强的安全感(如北门不开、后备无患);从风水思想及军事防御角度考虑,街道的错接,具有“固气”“避灾去邪”和利于防御的意义,城中不开“十”字缘由还因“十”与“失”谐音,作为军事城堡,其为城的禁忌,三条主街又分出六条街道,此正为当地称的“三街六巷”格局。
所城的主要传统街巷有东西大街(来脉街——节街)、南大街、官街等,东西大街长240米,连接东西二城门,为所城中轴线,民居、宗祠排列两侧,大街连绵悠长。
南大街(蜈蚣街)连接南城门,路面宽广,整个地面辅设成一条巨大蜈蚣形状,来由是清初吴三桂派员到隆里所废除隆里守御千户所,变军户为民户,从此隆里人失去了高贵的身份,当地人非常痛恨吴三桂,因“蜈”与“吴”同音,在整修街道时把街面砌成蜈蚣图案,意思是用脚踩踏吴三桂,使其永世不得翻身。
所街也叫官街,来由是隆里最大的官应诏居住于此,官至鸿胪寺少卿,其为官十任且十分清廉,告老归乡后,捐金重修龙标书院,大力培养人才,深得地方人的尊敬和厚爱,至今街中的古井、古宅完好无损,街面整洁,是所城铺设最为精致和最具特色的街巷。
官街过东西大街转弯往北是长寿街,相传历来此街常出寿星,六月间,官街的人晒官袍、官帽(顶子),长寿街的人则晒胡须,以求心里平衡。
城区共有大街小巷20余条,构成规划独到。
每条街道和九个居住区域都各自命有名字,街道均用鹅卵石漫铺成龟背形花街路面,镶嵌出各种图案,以蜈蚣、古钱币居多,并设有环城路,沿城墙通绕全城。
古城里铺的花街路面,经过数百年人们的踩磨,已经相当光滑,这样的街道旱不灰、雨不泥,如果是阵雨过后进入古城,街道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各街巷保留着13口石砌水井,古老而富有灵气,道路两边砌有排水沟,是隆里所城的独特之处。
城以千户所街门旧址为中心,往东、西、南开三条主街,为城镇的主要骨架,三条大街又分出六条巷道,街巷又把整个城区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九个居住区域,此即当地俗称的“三街六巷九院子”。
3、民居特色古城民居排列有序,大量具有精湛营造工艺的明清时代的四合院和民居建筑较完整的保留下来。
其楼舍皆为三间两层封火墙式,上着青瓦兽脊,中间勾勒宝顶,两侧山墙翘脚凌空,门前以三步青石台阶形成台基。
民居平面布置自外而,为前屋、正屋、后屋格局排列,房屋均以四合天井相接,天井两旁为厢房,二楼为居室。
院院相连组合成二、三进四合院落,后院种菜或栽花。
所有房屋均为砖木结构,结构精巧,堂屋窗格雕刻虫鱼鸟兽,惟妙惟肖。
三、建筑特色隆里当地的居民大多来自江南,以、居多,其建筑形式、艺术手法均具有明显的徽派特点。
民居的基本单元一般为开间10米(三开间),进深8米左右的二层木构建筑,每进一天井,作采光通风用。
建筑结构采用穿斗式人字形坡顶,盖小青瓦,外围砖墙或泥石墙,天井青石铺地,当地放着青石打制的防火缸,雕凿精美,龙蟠螭护;底部用当地青条石做基础,项部做成迭落形,端部做成马头状,俗称“马头墙”,装饰精美,富有生气,屋檐出水向外挑出30公分,采用“双重脊檐”形式,青色的披檐镶嵌在灰白色砖墙上,显示得清新活泼。
宅基均高出街面约1米,门前为三步青石台阶,两侧设护座石,大门均开八字门,门框上下槛及左右立柱用料石做成,门框上方是匾额,彰显主人的郡望或家风。
民居、祠堂一律用优质杉木建造,不用一钉一卯,结构缜密,工艺精良,窗格木雕精细,榫头等木制构件雕各式图案,以象鼻榫头(寄寓封侯拜相)最为普遍,室家具装饰典雅,设有神龛、桌椅、撑凳等。
现存古建筑以家大院、科甲第、武举第和两座王氏宗祠(所王和西王)最为完整和最具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