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史倩(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 河南周口 466001)[摘 要]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又有了新的视角来审视翻译研究。
译介学作为比较文学视野下迥异于语言研究的跨文化研究,是从跨语言、跨民族的角度,从文学和文化的层面来研究翻译这一实践活动的,对于“文化转向”下的文学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比较文学;译介学;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文学翻译一、引言由于翻译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流的必由之路,以对具有跨越特征的文学关系的研究为己任的比较文学自然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翻译研究。
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翻译研究已发展成为比较文学(译介学)的一个自成体系的、不可或缺的分支。
然而,随着中外翻译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翻译研究究竟应该自成一派还是被视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这一问题,仍然有很大的争议。
译介学属于比较文学中的媒介学范畴,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一门学科。
从宽泛意义上来讲,译介学专门研究跨文化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文化信息失落与变形,研究“创造性叛逆”等问题。
在中国,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很多人对比较文学的认识还不清楚,对于把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联系在一起也表示不可理解。
很多人至今尚未弄清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有何关系,或者说不明白译介学与传统的翻译研究有何区别,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译介学和翻译研究这两门学科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二、何为译介学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研究(谢天振,1999:1)。
其意思是指,对文学翻译、翻译文学及其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是一种跨文化研究。
也可以说,译介学是对那种专注于语言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研究的颠覆。
严格而言,译介学的研究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和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而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神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谢天振,1999:1)。
由此可见,比较文学中的译介学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中语言、文字与文学性相结合的部分,主要指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以及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也是把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交流实践所进行的跨文化研究。
由于原语和译语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各自社会的文化载体,译介学从文化角度入手对翻译研究进行审视。
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译介学也因此越来越受到比较文学研究学者的重视,成为比较文学中的热门分支学科之一。
三、翻译研究的文化视角与译介学古今中外,传统的翻译研究都普遍认为翻译的实质就是语言间的转换,是语言运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是把一种文字材料换成另一种文字材料的过程。
由此可见,传统翻译研究视任何翻译行为的实质为不同语言之间的意义对等转换,视对原文语言的对等转换为传统翻译研究的基本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文化理论家伊塔玛·埃文·佐哈尔提出了“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西方翻译研究开始出现“文化转向”,改变了人们对“翻译”和“翻译研究”的传统观念,研究视点从“以原文为中心”转向“以译本为中心”,研究内容从“如何译”转向“为何译”、“为何如此译”等方面上来,注重异语文化对翻译的操纵。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勒弗菲尔、巴斯奈特等比较文学学者为翻译研究引入了比较文学的视角和方法。
并且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人们也认识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而每种语言都无可避免地带有某一民族文化的积淀印证,而作为对另种语言的理解和阐释的活动——翻译以及在此活动中产生的误译,也即对另一种语言的误解与误释,就必然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可能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
(谢天振,1999:196)因此就要求翻译者要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根据译介学理论,由中国翻译家用汉语译出的、以汉文形式存在的外国文学作品为创造和丰富中国现代文学所做出的贡献与我们本民族的文学创作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中国翻译史上,在译介文学作品方面一个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当属晚清时期的林纾,他不懂外语但却成为闻名中外的翻译大家。
再如:傅东华先生翻译的《飘》出版于1940年,吸引了几代读者,在翻译圈内占据近半个世纪的地位,直到1989年才有另一个新译本问世。
谢天振先生认为,尽管现在新译本很多(至少5个),但是新译本是否真能超出旧译本仍有待时间的检验(1999:148)。
该译本之所以如此富有生命力,除了傅先生优美的文笔,地道的译文以外——小说中的中国化倾向十分明显,如美国南方的人物与地点都统统“穿上中国服装”,从而为中国读者所熟悉。
如南方庄园主的口里可以说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类的中国先哲的名句格言,而且出现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十足的“牌楼、大地主、营丁”等词语。
因此译语读者面对大量的中国化的信息,恐怕会觉得在读一本中国的近代故事,而不觉得在读一本关于美国内战时期的小说。
翻译永远是对原作艺术现实的反映,译者只有尽可能接近原作所反映的艺术现实,并在译作中创造性地加以“再现”,才能使译作成为一件堪与原作媲美的艺术品。
当然,若译者只精通原作语言而不了解原作所描写的生活,不熟悉作品中的人物,不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或者缺少对原作内涵的感悟力就不可能胜任文学翻译工作,则不可能呈现给读者一部与原作具有大致相同价值的译作。
因而就要求译者必须对原作进行重新创作,凭自己的创作天赋来再现其艺术魅力。
并且,从译介学的研究角度看,文学翻译毫无疑问是再创作,是译者在翻译的范围内进行的。
这种再创作的结果就是把外国文学作品变成本国文学作品,同时还要保留其在原民族文学中的地位。
一部译作,如果不能作为艺术品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那它就不会融入并成为译入语国家的文学作品。
同样,如果不能保留其原民族作品的地位,它也就不能被称为译作。
可以说,文学翻译不仅延长了原作的艺术生命,又赋予它第二个生命。
因而,译介学研究的实质是一种文学研究,是把翻译研究置于一个更大更广阔的民族和文化的背景之下,审视和阐发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是如何交流的。
它的兴趣并不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参与评论其优劣,不去研究翻译的标准和不同的翻译方法,而是把翻译中涉及的语言现象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加以考察。
强调翻译作品中的形象、情感、印象以及其艺术效果是否与原文有等同性和相同的感染力,翻译作品其影响与效果是否与原作品有一致性还是另有独创性,抑或是没有达到原作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
四、结语正如前面所说,译介学是对那种专注于语言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研究的颠覆,它研究的是翻译的结果作为历史事实的译本,而不是翻译的过程。
译介学描述分析译本,比较同一个作品的各种译本,但不是如传统翻译研究那样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评论其优劣;不是对翻译过程进行规范,而是从更广阔的背景上136网络条件下英语课程资源的充分运用 ——浅议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张晓蓓(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 河南商丘 476000)[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网络条件下英语课程资源的充分运用,以及该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索。
从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特点着手,将传统英语教学和网络条件下的英语教学进行了比较,更加突出了充分运用网络资源的优越性。
[关键词]网络;课程资源;优越性根据近些年我省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综合情况报表显示,英语能力测试的过关率均不足50﹪,由此可反映出当前那种传统的基于课堂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模式是存在着缺陷的。
学生除了在有限的课堂上学习英语,课余也没有什么语言氛围,教学效果普遍不佳。
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网络资源可谓是最为丰富、快捷的信息,最具时效、生动的链接,并具有无穷无尽的图、文、声多媒体资料。
这些特点都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所以网络条件下充分运用课程资源十分有利于构建英语学习的理想环境。
网络课程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授课,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新课改的号召之下,高职高专院校也起动了充分运用网络课程资源,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学生成为多技能人才的规划。
而作为对外沟通工具的英语,更应该赶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所以,英语教学改革应该在网络教学发面迅速开展起来。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另一种是通过网络课程。
目前中小学应用较多的是多媒体课件方式,高等院校则两种方式都很常用。
为了真正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来促进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达到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目的,在教学中应当来运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才能使之有效地发挥作用。
而对于新时期下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们,他们必须接受并达到的是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最大限度的付诸于实践,特别是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更应该将网络与课程充分结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网络课程的理论基础网络课程则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教学内容包含教学资源,所以网络课程通常应当包括教学资源(以及学科资源网站)。
只涉及教材本身的网络课程不是真正的(至少是不完整的)网络课程;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例如分工或并行开发的需要)有时也把教学资源独立出来,甚至将它与网络课程并列,称作“网络课程与网络资源开发”。
这时应当特别注意:这种区分只是开发过程中分工的需要,而网络课程原本是应当把网络资源(以及学科资源网站)包括在内的。
在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五种基本特征中,最重要的、本质的特征是前两种,即“交互性、共享性”。
其余三种皆是由前两种派生出来的。
换句话说,只要是网络课程就必须具备这两种主要的特征,否则不成其为网络课程。
所以如何体现二者本质的特征,在网络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包括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
人机交互要求学生能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测试;师生交互要求师生应有网上互动(例如网上辅导、答疑、谈心、讨论);生生交互,要求学生之间或在小组内、班级内的在线讨论和协作交流。
网络课程的共享性需要有丰富的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
所以一般认为,“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较强的交互性,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