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第3章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与比 翻较 Chapter 译文 研学 究
Three
本讲纲要
一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 二 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三 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 四 翻译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新 视角
导言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翻译文学国别归属、翻译文学史、 文学翻译史
文化意象的失落、 扭曲、变异
“翻译总是一种创 造性叛逆”
译介学
对20世纪国际比较文学 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与翻译地位的上升
西方对东方文学(特别是中国文学)的重视
进入20世纪 开始较多地翻译出版中国文学作品和文 化典籍
20世纪后半叶 中日韩印为代表的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
大多不谙东方语言的西方比较文学家 意识到了翻译的重要性并开始重视对翻译的研究。
例:阿·托尔斯泰的名作《苦难的历程》的英译名 是“Road to Calvary”,英译者故意用一个含有具 体象征意义的地名“Calvary” ,代替了俄文中那 个泛指“苦难、痛苦”的普通名词“мука”。
(二)创造性叛逆的类型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节译与编译 二者都属于有意识型的创造性叛逆,混杂难分。 造成节译与编译的原因:为与译入国的习惯、风俗 相一致,为迎合译入国读者的趣味,为便于传播,或出 于道德、政治等方面因素的考虑,等等。
(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翻译转向的实质 文化转向!
翻译研究 文化研究
都质疑学科的边界, 都开创了自己新的空间 都关注权力关系和文本生产 都认识到理解文本生产过程中操纵因素的重要性
相必 遇然
因此这两个学科的学者可以在很多领域进行更富有成果的合作。
(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翻译界的新研究课题
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层面 更深刻、更具体的阐释 为什么有些国家的文化更重视翻译,翻译进来 的东西多,而有些国家的文化则相反? 哪些类型的作品会被翻译?这些作品在译语系 统中居何地位? 我们对每个时期的翻译传统和翻译规范有何认 识?
安德烈·勒菲弗尔
(这种“改写”或“重写”)“已被证 明是一个文学捍卫者用以改编(因时代或 地理隔阂而)异于当时当地的文化规范的 作品的重要手段,对推动文学系统的发展 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另一层面上,我 们又可把这种‘改写’或‘重写’视作一 个文化接受外来作品的证据,并从这个方 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翻译 成名
【波斯】莪默·伽亚谟 著 【英】菲茨杰拉德 译 郭沫若 译
(三)创造性叛逆与文学经典的形成 例
上世纪50年代起译为英文
翻译 成名
寒山诗:充满禅机 崇尚自然
美国社会:学禅之风 嬉皮士运动
诗僧 寒山
接受者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把寒山诗 塑造成了美国读者心目中的中国文学经典
(三)创造性叛逆与文学经典的形成
对创造性叛逆与误译有关的抨击

【德】阿尔尼姆
作品
【法】戈蒂耶 误译
布列东 把阿尔尼姆尊崇为 超现实主义的先驱
中国古典诗
【美】庞德 误译
美国诗坛 产生大批意象诗 庞德成为意象派诗歌领袖
(三)创造性叛逆与文学经典的形成
对创造性叛逆与误译有关的抨击
错误观点 回应
• 误译——导致翻译质量的下降
• “度”——区分“好的创造性叛逆”和 “不好的创造性叛逆”
(二)创造性叛逆的类型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个性化翻译 特征之二——“异化”:译语文化“屈从”原作文化。
庞德
所译的中国古诗,仿效中国古诗意象并 置的手法,把李白的“荒城空大漠”译 成“Desolate castle, the sky, the wide desert”。
(二)创造性叛逆的类型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失落
英语: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 汉语译文: 笑面虎 失落:失去了意象背后的伊索寓言的内涵
(二)翻译与文化意象的失落、扭曲、变异
文化意象内涵的失落、扭曲和变异
在跨语际交流、尤其是在翻译文学中,文化意象不光 呈现出错位的现象,它还有文化意象内涵的失落、扭曲和 变异,以及信息的增添。
(二)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与翻译地位的上升
对翻译问题的重视

梵第根
《比较文学论》:正式讨论了“译本和 翻译者”的问题
基亚
《比较文学》:文学作品的“翻译理论 问题”是“当前比较文学的中心问题”
布吕奈尔
“比较学者的任务在于指出,翻译不仅 仅是表面上使读者的数量增加,而且还 是发明的学校。”
(二)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与翻译地位的上升
一种文化符号 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
人们对其心领神会 有些被用作修辞手段
(一)中外文学和文化中的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的多种表现形式
汉民族语言
欧美民族语言
植物
松树、梅花、竹子、 橡树、橄榄树、白桦树、
兰花、菊花
玫瑰花、郁金香
飞禽走兽 乌鸦、喜鹊、龙、麒麟 猫头鹰、狮、熊、狐
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对比
接受环境的 创造性叛逆
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环境影响 历史、社会、民族文化 行为主体 读者的集体接受
读者的创造性叛逆
人生体验 读者的个体行为
VS
(三)创造性叛逆与文学经典的形成
文学作品
不断地翻译成各国语言文字
不断地被译者、读者、 接受环境创造性叛逆
伟大文学 经典作品
韦斯坦因
“一本书只要还被人误解着,就具有生命力。 鲁勃斯和埃斯卡庇一致同意说,伟大文学的标 志就是看它能被‘背叛’的能力有多大。”
接受环境的创造性翻译
(二)创造性叛逆的类型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个性化翻译
特征之一——“归化”:用极其自然、流畅的译语去传 递原著的内容,然而在其深处却有一个用译语文化“吞 并”原著文化的问题。
严复
所译的《天演论》,古朴典雅、气势恢 弘的桐城派古文式的译文,以及他对原 作的理解和阐释,令人“倾倒至矣” 。

变异
英语: 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
例:巴金,通过英语翻 译了许多俄罗斯文学作 品。
例:林纾,把易卜生的剧 本《群鬼》改译成文言小 说《梅孽》。
(二)创造性叛逆的类型
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
读者的创造性 叛逆
读者调动人生体验,在译者翻译的基础上,对译作再创造。 读者的再创造更富创造性,也更富叛逆性
例:
哈姆雷特 VS “多余人”
(二)创造性叛逆的类型
西方译学界关于翻译的“重写”“改写”理论
巴斯奈特
我们必须把翻译视作一个重要的文学 手段,把它作为‘改写’或‘重写’的一 种形式予以研究,这样可以揭示一个文学 系统在接受外来作品时的转变模式。
由此可见,创造性叛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也是“重写” “改写”的一个同义词。
(一)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当代翻译的文化转向
研究立场
(最主要)
欧洲中心主义: 局限于欧洲文学
框架之内
研究素养
熟悉多种欧洲语 言,研究中并不 需要依赖翻译
所处特定 阶段
第一代浪漫主义 作家-世界性眼光
Vs 第二代浪漫主义 作家-强烈民族情

(一)早期比较文学研究视野中的翻译
同时期欧洲学界对于翻译的关注
歌德——译者 是“人民的先知”
洪堡——翻译丰富了 译入语文化和文学
兔子
汉民族语言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欧美民族语言 as timid as a hare
as thin as a shadow No smoke without fire. (俄文、法文也如此)
(二)翻译与文化意象的失落、扭曲、变异
文化意象内涵的失落、扭曲和变异
在跨语际交流、尤其是在翻译文学中,文化意象不光 呈现出错位的现象,它还有文化意象内涵的失落、扭曲和 变异,以及信息的增添。
在这种创造性叛逆中,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变异现象 表现得特别集中、特别鲜明,因此也特别富于文化内涵。
(一)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翻译与改变
翻译改变作品的
语言外壳 读者对象 接受环境
人们感兴趣的只是书中“充 满异国情趣的冒险故事”,而 不是作者原来的意图。
(一)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西方译学界关于翻译的“重写”“改写”理论
英 苏珊·巴斯奈特
原本作为比较文学一个分支的翻译研 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经成长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了。
当前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确实出现了翻译转向的迹象。
(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翻译转向”的原因
其一: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文学最新的发展特征
七八十年 代
九十年代
当前
新视野
70年代的 理论热; 80年代的 后现代主 义思潮
八十年代末 九十年代初
• 语言文字 怎么译
全面转向
九十年代末 至今
• 用文化理论阐释翻 译问题
• 译入语的文化制约 • 翻译的本质与结果
创造性叛逆
文学社会学角度 翻译的文化层面 考察和审视
• 开创了翻译研究 • 开创了译介学研究
的新空间
(二)创造性叛逆的类型
根据创造性叛逆的主体不同划分 译者的创造性翻译 接受者的创造性翻译
(三)创造性叛逆与文学经典的形成
梅雷加利
“伟大的经典著作总是被以后的各个时代不 断地丰富,在作品的周围形成一个光环,产 生一种模糊的形象; 这个光环可能是从作 品自身散发出来的,也可能并不属于作品本 身。这当中,‘创造性背离’ 和 ‘弄假成 真’的批评起了促进作用。”
(三)创造性叛逆与文学经典的形成 例
例:我国早期翻译家林纾和包天笑的翻译,删除了 某些段落,是明显的节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