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腾讯研究报告

腾讯研究报告

腾讯研究报告篇一: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研究报告——以腾讯为例管理经济学作业题目: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研究报告——以腾讯为例指导教师:陈旭东小组成员:熊杨洋徐恬张媛伊田晓静1 腾讯发展轨迹1998——XX年1998年11月:公司成立,推出无线互联网寻呼解决方案1999年2月:腾讯公司即时通信服务开通,与无线寻呼、GSM短消息、IP电话网互联 1999年11月:QQ用户注册数突破100万 XX年4月:QQ用户注册数突破500万XX年6月:“移动QQ”进入联通“移动新生活” XX年11月:XX版本正式发布XX年1月:在中国排名第6位 XX年3月:QQ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大关XX年7月:倡导行业自律,签署《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 XX年12月:腾讯公司被认定为“XX年度深圳市重点软件企业” XX——XX年XX年8月:推出的“QQ游戏”再度引领互联网娱乐体验 XX年9月:QQ用户注册数升到2亿XX年12月:Tencent Messenger(简称腾讯TM)对外发布 XX年4月:QQ注册用户数再创高峰,突破3亿大关 XX 年5月:位居“XX年深圳软件企业百强”排行榜第4位XX年6月:腾讯控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股份代号700,是第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XX年7月:位列“XX年度广东省民营企业百强”第25位XX年8月:QQ游戏同时在线突破了62万人,跃居国内第一大休闲游戏门户 XX年10月:腾讯网被评为中国“市值最大网站”之一XX年12月:“XX年亚太区高科技500强”中腾讯名列第17位 XX年1月:腾讯公司被认定为“XX年度深圳市重点软件企业” XX年4月:腾讯公司获“XX年度深圳市知识产权先进单位”称号XX年5月:腾讯公司位列“XX年中国软件产业最大规模前100家企业”第25位 XX年9月:在XX年全国“私营企业纳税百强榜”中排名第30位 XX年11月:“QQ幻想”同时在线人数突破50万XX年5月:腾讯公司被认定为“深圳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XX年6月:腾讯公司被认定为XX年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 XX年9月:腾讯公司成为广东省自主创新型试点企业 XX年1月:腾讯公司荣获“XX年度民营企业创新奖”大奖 XX年3月:腾讯公司被认定为“XX年度深圳市重点软件企业” XX年4月:“腾讯”、“Tencent”商标成为广东省著名商标 XX年7月:腾讯QQ同时最高在线人数突破3000万 XX年8月:马化腾获XX年度深圳市市长奖XX年10月:腾讯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成为第一家由国内互联网企业自主建立的研究机构。

XX年11月:腾讯创始人团队获优秀企业公民奖 XX——XX年XX年1月:腾讯财付通获“最受B2C商户信赖支付平台奖”,腾讯荣获XX年度中国游戏产业年会十项大奖,腾讯网获“最具成长性媒体”大奖,腾讯CEO马化腾入选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XX年3月:腾讯被评为“XX卓越雇主-中国最适宜工作的公司” XX年6月:腾讯的“企鹅”平台战略模式荣获XX年度最佳商业模式 XX年7月:腾讯被认定为广东省创新企业XX年9月:腾讯荣获“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XX 年1月:腾讯被评为优秀网络文化企业 XX年2月:腾讯QQ 同时最高在线人数突破5000万 XX年4月:腾讯“QQ”获中国驰名商标认定 XX年7月:腾讯公司授权专利总数突破400项 XX年3月:腾讯QQ同时在线人数破亿 XX年10月:腾讯起诉360不正当竞争 XX年11月:腾讯就3Q大战发表致歉声明XX年12月:腾讯宣布推进“开放和分享”的战略转型 XX 年1月:成立腾讯产业共赢基金。

2 主营业务腾讯公司的业务体系包括即时通讯业务、网络媒体、无线互联网增值业务、互动娱乐业务、互联网增值业务、电子商务和广告业务。

图1为XX-XX年腾讯公司的财务业绩。

图1 XX-XX年腾讯公司财务业绩图2 XX-XX年腾讯公司主要业务收入比例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腾讯公司的三大主营业务为互联网增值业务、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和网络广告。

互联网增值业务在腾讯公司的业务收入比例中所占比重最高,并且仍在增长;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所占比重为第二高,但在逐渐下降过程中。

即时通讯业务是腾讯公司其他业务的依托平台。

所以以下分析基于即时通讯业务(腾讯QQ)、互联网增值业务(多媒体社交网络服务腾讯SNS、网络游戏)和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手机QQ)三个核心业务的市场竞争状况进行分析。

2.1即时通讯业务截至XX年9月30日,以使用率计,腾讯QQ占即时通信市场76.2%份额(XX年)。

即时通信活跃账户数6.366亿,即时通信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1.187亿。

腾讯QQ 以“在线生活”的平台聚拢了庞大的用户资源,且形成了马太效应;飞信以低廉的短信资费优势,迅速扩张市场;MSN 在中国市场则面临挑战。

表1 腾讯QQ注册账户数注册账户数增长率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量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量增长率活跃账户数量活跃账户数量增长率单位万 % 万 % 万 %图3 XX-XX年中国主要即时通讯软件运营商市场占有率XXQ1 74400 3450.031520XXQ2 82220 11% 4200.0 22% 35190 12%XXQ3 89580 9% 4730.0 13% 36650 4%XXQ4 92050 3% 4930.0 4% 37850 3%XXQ1 93440 2% 5620.0 14% 40500 7%XXQ2 97140 4% 6150.0 9% 43300 7%XXQ3 103241 6% 6784.6 10% 48101 11%XXQ4 109856 6% 7603.7 12% 54120 13%XXQ11198499%8915.717%6178114%篇二:腾讯报告:XX年中国90后青年用户调查报告(50页PPT完整下载)报告目录:1 自我意识膨胀下的个性化成长2 娱乐至上的一代3 充满表达欲望,情感需求强烈4 追求平等独立,有责任感和正义感5 爱创新,也爱创业6 孤独与集体孤独7 理性务实,有规划8 报告附录8.1 报告调查样本情况8.1.1 网络问卷样本情况8.1.2 深度访谈样本情况8.2 报告研究界定8.2.1 问卷目标调研人群界定8.2.2 报告中涉及的地域界定8.3 报告术语当代中国的“90后”是社会中最鲜活、最具生命力的群体。

他们喜欢变化、个性自我,他们不囿于成规、讨厌被约束,他们成长在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快速变迁的中国。

你会给90后贴上什么标签无论是贬低还是夸赞,为青年人随意贴上集体化的标签恐怕太过武断。

自我意识膨胀下的个性化成长在自我意识的膨胀下,我们无法用单一的方式去评价鲜活生动的90后。

与70、80后对比,90后具有鲜活的个性;与同龄人相比,每个个体又有差异化。

每个90后都有个体独立、鲜明的个性。

杨同学(17岁北京高中生):我确实是比较自我的人,很讨厌被父母、老师约束着,我感觉他们说的又不一定都对,不能要求我们去接受,而是说服我们去接受才对,我们也是有自己想法的。

? 余同学(18岁厦门大学生):我感觉“自我”这个评价放在我身上是没错的,我比较喜欢自己决定事情。

不管是高中文理分科还是高考选专业,我都是坚持自己的兴趣,我自己的路当然要自己来选择。

77.3%的90后在日常购物时会注重自己是否喜欢,这也是该群体“自我”的群体性格的体现。

篇三:腾讯“互联网+”系列报告之一:愿景篇腾讯“互联网+”系列报告之一:愿景篇一、“互联网+”是什么?“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

从中可以提炼出“互联网+”的四个基本要素。

一是技术基础,即构建在现代信息通信上的互联网平台;二是实现路径,即互联网平台与传统产业的各种跨界融合;三是表现形式,即各种跨界融合的结果呈现为产品、业务、模式的不断迭代出新;四是“互联网+”的最终形态,即一个由产品、业务、模式构成的,动态的、自我进化的、连接一切的新生态。

四个要素形成一个自然的递进关系:在技术基础之上,依循跨界融合的实现路径,融入互联网基因的新产品、业务、模式不断演进,最终达到“互联网+”在微观上连接一切、在中观上产业变革、在宏观上经济转型的动态平衡。

二、“互联网+”实现的6个层次站在“互联网+”的出发点,可以看到逐渐成型的这一动态平衡的新生态与过去60年以IT技术崛起为标志的所谓“新经济”之间的不同:后者往往局限于IT相关产业内,并未对经济生活的底层,也即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产生直接的、革命性的影响;而前者的主要作用目标,恰恰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基本的活动模式,形成自下而上改变整体经济生态的不竭动力,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技术意义上的IT产业范畴。

我们可以简单地将这一自下而上的演进过程概括为一个包含六个层次的模型。

第一层,终端互联。

“互联网+”实现的物质基础,就是数量爆发增长、形式无限丰富的联网终端,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实时连接。

Gartner公布预测数据显示,到2020年,联网设备将达到250亿部,联网设备与人口比例接近3比1。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XX年中国网民平均每天上网3.1小时,手机上网1.7小时。

未来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普及,人们可能实现24小时联网。

终端互联,已经是现实。

第二层,数据交换。

终端互联构建了一个足够大的平台,通过这一连接平台,网络内的人和物将所在场景属性数字化,实时交互。

移动互联时代到来的标志之一,就是数据的爆发。

根据IBM XX年的估计,全球每天产生250亿亿字节的数据,而全球所有记录下来的数据中90%是在最近两年产生的。

丰富多样的数据对应的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几乎所有场景,为我们理解自身、理解社会提供最直观的视角。

第三层,动态优化。

远端的云依照不断更新的数据对联网场景的动态进行实时的分析解读,并给出解决方案。

这一能力的基础是目前被寄予厚望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

两者的叠加,解决了将数据转变为生产力的问题。

第四层,效率提升。

造成浪费的低效重复运动被降至最低,体系单位的效率提升。

优化的解决方案从数字变成现实,通过改变生产组织形式、资源配置方式,“互联网+”落地为实实在在的生产效率、生活便利。

第五层,产业变革。

在微观层面上,动态优化的结果对生产组织形式产生深刻影响,引领产业变革。

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不再局限于某一个生产性环节,而是实现产业链上的多环节协同;甚至不再局限于某一个产业,而是跨产业链的多产业链多环节网状动态协同。

不仅产业内的无效率被纠正,相关产业之间的无效率也被纠正。

第六层,社会转型。

在宏观层面上,产业变革的综合结果最终体现为生产效率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