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的发展历史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
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
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
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
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
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
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中国茶叶
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
茶叶集散中心。
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中国
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
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
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
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
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
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
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
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
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东
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中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
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
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
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
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中国南方
的政治中心。
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
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茶
业向东南推进。
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
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
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
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
表明东晋和南
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三国两晋之后,茶
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
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
中原和西北少
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
了起来。
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
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
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湖州紫笋和常
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
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
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
当时史料
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
十之七八。
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
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由《茶经》和唐代其它
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
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中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
成为茶业的重心。
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
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长江一带早春气
温较低,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
福建气
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
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
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
宋朝的茶区,基
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茶区基本稳定,茶业的发
展主要是体现在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演变。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大力宣扬“仁”即爱人的忠恕之道的同时,强调“仁”的实行要以“礼”为规范,提倡德治和教化,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并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的治国理念。
这些思想,造成儒家以中庸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
并形成影响人类文化数千年的东方文化圈,当今包括全世界华人、
华裔、日本、韩国及东南亚诸国都从儒学中寻找真理。
而中国茶道,也多方体现儒家中庸之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并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哲理于品茗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与浩翰宇宙和神奇的太空相比,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实在太小,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和工业技术进步,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便不断
产生矛盾与冲突,在寻求解决人类之间矛盾冲突的办法时,东方人
多以儒家中庸思想为指导,清醒、理智、平和、互相沟通、相互理解;在解决人与自然冲突时则强调“天人合一”、“五行协调”。
儒
家这些思想在中国茶俗中有充分体现。
历史上,四川茶馆有一个重
要功能,就是调解纠纷。
某某之间产生分歧,有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的旧中国,往往通过当地有威望族长、士绅及德高望重文化人进行
调解,这在四川收“吃茶”。
调解的地点就在茶楼之中。
有越的是,通过各自陈述、争辩、最后输理者付茶钱,如果不分输赢,则各付
一半茶钱。
这种“吃茶评理”之俗延续到全国解决。
机械唯物论认为,水火不相容。
但被儒家推为五经之首的《周易》认为,水火完全背离是“未济”卦,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水火交融才
是成功的条件,叫“既济”卦。
茶圣陆羽根据这个理论创制的八卦
煮茶风炉就运用了《易经》中三个卦象:坎、离、巽来说明煮茶中
包含的自然和谐的原理。
因为,“坎”在八卦中为水,巽代表风,
离在八卦中代表火。
在风炉三足间设三空,于炉内设三格,一格书“翟”(火鸟),绘“离”的卦形;一格书“坎”,绘坎卦图样;另一
格书“彪”(风兽)给巽卦。
总的意思表示风能兴火,火能煮水,并
在炉足上写“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
中国茶道在这
里把儒家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至。
此外,儒学认为天地人文都在情感理性群体和谐相处之中。
“体用不二”,“体不高于用”,“道即在伦常日用、工商稼耕之中”,在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运动之中,人有艰辛、也有快乐,一切顺其自然,诚心诚意对待生活,不必超越时空去追求灵魂不朽,“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这就是说,合于天性,合于自然,穷神达化,你
便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快乐,达到人生极至。
我国茶文化中清新、自然、达观、热情、包容的精神,即是儒家思想最鲜明、充分,客观而实际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