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试验质量控制流程
目的:建立规范标准的凝血分析仪质控操作程序,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范围:适用于凝血常规检测项目。
责任:每日大生化班工作人员负责凝血分析仪所有测定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工作,并对失控原因进行分析和处理,科主任对所有项目的质量控制工作进行监督。
相关程序: 1、质控物的准备购买质量好、有效期长(从使用开始,至少1年有效)的质控物。
用去离子水复溶后,用子弹头塑料管分装,每只0.2ml4-8C冰箱保存,1周内有效。
每天从冰箱取出质控品放置于室温约15min,轻轻颠倒混匀数次,备用
2、质控物分析的个数、浓度水平及频率每批使用正常浓度水平,每24h进行一次检测,一般在检测标本前检测,在质控在控的情况下进行常规标本的检测。
质控规则:1 3s,2 2s,①在控<2S; ②警告:2S<AKX<3S;失控:>3S。
质控图的绘制:
1.设计质控图的中心线(均值)
(1)暂定中心线(均值)的确定:为了确定中心线,新批号质控品应与当前使用的质控品一起进行测定,根据20或更多独立批获得的至少20次质控测定结果,对数据进行离群值检验(提出超过3外的数据),计算出平均值,作为暂定中心线(均值),以此暂定中心线(均值)作为下一个月室内质控图的中心线(均值)进行室内质控,1个月结束后。
将该月的在控结果与前20个质控测定结果汇集在一起,计算累积平均数(第1个月),以此累积的平均数作为下一个月质控图的中心线(均值),重复上述操作过程,连续3~5个月;
(2)常规中心线(均值)的建立:以最初20个数据和3~5个月在控数据汇集的所有数据计算的累积平无数作为质控品有效期那内的常规中心线(均值),并对以此作为以后室内质控图的中心线(平均数),对个别在有效期内浓度水平不断变化的项目,则需不断调整中心线(均值)。
2.设定质控界限
(1)暂定标准差的设定:为了确定标准差,新批号质控品应与当前使用的质控品一起进行测定,根据20或更多独立批获得的的至少20次质控测定结果,对数据进行离群值检验(剔除超过3S外的数据),计算出标准差,并作为暂定标准差,以此暂定标准差作为下一个月室内质控图的标准差进行室内质控,1个月结束后,将该月的在控结果与前20次质控测定结果汇集在一起,计算累积标准差(第一个月),以此累积的标准差作为下一个月质控图的标准差,重复上述操作过程,连续3~5个月;
(2)常用标准差的设定:以最初20次质控测定结果和3~5个月在控质控结果汇集的所有数据计算的累积标准差作为质控品有效期内的常用标准差,并以此作为以后室内质控图的标准差。
3.更换质控品拟更换新批号质控品时,应在“旧”批号质控品使用结束前,将新批号质控品与“旧”批号质控品同时进行测定,重复设定质控图的中心线(均值)和质控限,设定新质控图的中心线(均值)和质控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