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综合训练(五)文综历史试题24.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发现一座公元前239年的古墓,该墓中出土了一幅木版秦国某县地图(图7为其局部)。
图中使用大小两种方框,分别表示县与乡、里。
对该地图解读合理的是图7A.隶书是当时秦国官方的通行字体 B.政区图成为当时地图绘制的主流C.郡县制当时已经推广到西南地区 D.是研究战国行政治理的一手史料25.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魏国大臣白圭经商有道,“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子贡凭借其财力,游说齐、吴、越、晋四国,使鲁国免于兵祸。
这些事例旨在体现当时的富商大贾A.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 B.义利思想发生了根本的改变C.抑制了兼并争霸局面 D.扶危济困与勤俭节约的精神26.下表呈现了北宋某一时漕运的基本状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路线概况江浙、准南、荆湖之米六百万石,及菽一百万石,从长江入准河,再经汴水第一条入京第二条陕西之果五十万石、及菽十万石、自三门、白坡入黄河,再入汴水进京第三条陈、蔡(今河南东南部)之果四十万石及菽二十万石,从闵河入汴水再入京第四条京东之栗十二万石,从五丈河运送至京A.都城居民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B.集权统治的基础得以巩固C.区域经济实现了均衡化发展 D.中央政府垄断了粮食贸易27.明中叶以后,浙江常山地区丁壮“屏(摒)耒耜而事负载,以取日入佣值”;安徽徽州许多农民“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福建古田县壮年农民也“多佣之四方”。
这表明上述地区A.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土地兼并农民流离失所 D.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8.甲午战后,湖广总督张之洞认为华商力薄,不能胜任,准备把官办的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包售给外商,但遭到多数人的反对。
张之洞只好改为招集商股,官督商办。
这表明洋务企业的发展A.受制于当时的经济体制 B.受到了外国资本的压制C.得益于“实业救国”思潮 D.开创了股份制公司模式29.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张謇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援助湖北前线。
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
”这反映了当时A.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B.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立宪派放弃了政治理想30.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
如果不顾及中间阶级的利益,要把国家的事情办好是不可能的。
为此中共在根据地A.以团结中间阶级为工作中心 B.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经济C.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 D.注重缓和与国民党的关系31.1983 年夏天,有报刊刊登题为《历史租界的由来》长文,将深圳特区隐喻为新的“租界”。
其后又有文章提醒,要警惕中国出现新买办和李鸿章式的人物••经过实地考查,邓小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图 8)。
这说明改革开放A.在实践中创新观念突破发展B.要吸取历史教训立足于国情C.是邓小平决策和推动的结果D.受“左倾”错误的严重干扰32.《十二铜表法》第一表传唤中有这样的规定,如被诉讼对象为富有者,其担保人也必须是处于同等财力的人,而平民则没有此类限制;第九表公法第一条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由此可知,《十二铜表法》A.有效调节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限制了贵族的一些权利C.体现了自然法的理念及其原则 D.推动民主平等思想发展33.1791年,美国人汉密尔顿在《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谴责英国对美实施帆篷布和亚麻布倾销;1814年,美国人又指责英国制造商和贸易公司联合起来在美国倾销商品,力图摧毁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发展起来的产业。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英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B.工业革命加剧市场竞争C.重商主义思想根深固 D.美国是英国的经济附庸34.1991年起,德国每个公民和企业都需要缴纳所得税的5.5%作为团结税,用于东部经济建设。
1995~2019年实施的《团结公约》规定,德国各联邦州和地方政府需为东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量资金。
这说明A.高福利的政策制约了东德的发展 B.两德统一加剧了东西发展不平衡C.地区差异主导了德国的投资方向 D.德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35.下图为某一时期苏联政府统一收购农产品价格指数变化图,由此可知这段时期苏联A.集体农庄的弊端得到了纠正B.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C.将农业领域作为改革的重点D.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古希腊人把农耕看作对自然法则的臣服,认为人通过劳动可与自然及神的力量接触而不朽。
随着劳动分工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奴隶的普遍化,贬低劳动的观念产生,对手工业和商业的贬斥尤为明显。
进入中世纪,劳动被视为上帝对人的惩罚,神学家们视劳动为人类抵御欲望诱惑、实现自我拯救的途径之一。
至近代,思想家们开始深入思考劳动之于人的积极意义。
如狄德罗指出劳动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卢梭认为在对小孩子的教育中增加一门手工艺课十分必要等。
亚当·斯密从社会经济领域的视角系统地阐释了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唯一方式,人类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发现自身的本质。
——摘编自付长珍王成峰《从生产自身到发展自身——西方劳动观念的变迁及其启示》材料二受儒家思想影响,古代中国社会轻视劳动,劳动者地位低下,但同时又重民本,倡勤劳。
新文化运动中“劳工神圣”思潮促进了人们对劳动者的重视,唯物史观及劳动价值论的传播进一步推动了劳动者地位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集体主义教育和阶级划分,劳动光荣观念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初期,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被破除,“勤劳致富”成为主流劳动价值观。
——摘编自田守雷《中国主流劳动价值观变迁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劳动观念变迁的阶段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1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现代主流劳动价值观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时代背景。
(9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
(4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 1958年布罗代尔在《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等文章中,阐述历史时间具有不同的节奏和多元性,不同层次的历史时间在历史研究上有不同的意义,其主要内容如下:时段划分在历史研究中价值短时段一场战役、一次政治家的会晤,一篇重要的演说或一封关系重大的信件,诸如这些政治、军事、外交等事件在历史上只是转瞬即逝,对历史发展影响甚微。
中时段在10年、25年、50年乃至100年持续发生的历史现象,如价格曲线、人口增长、工资运动等,但它还不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
长时段地理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等支承或阻碍着历史的诸多因素。
历史学家只有借助于这些长时段历史观,才能够更深刻地把握和理解人类社会及其历史。
请选择20世纪一则历史事件,应用布罗代尔的理论加以阐述。
(要求:示例明确;应用表格中的至少两个时段理论来阐述这一历史事件,阐述充分,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伊朗危机起源于美、英、苏三大国对伊朗石油的争夺。
二战期间,为了保障盟国间交通运输的畅通,1941年8月,苏联与英国联合出兵,分区占领伊朗。
1942年1月,苏、英、伊三国在德黑兰订立同盟条约,规定苏、英两国军队应在战争结束后6个月内撤军。
同年,美国也派遣后勤供应部队大举进驻伊朗,形成大战时罕见的苏、英、美三大国同在一个盟国驻军的局面。
二战结束后,为获得伊朗北部的石油及相关的地缘政治利益,苏联扶植阿塞拜疆地区分离主义政权和拒绝如约按期从伊朗撤军,引起伊朗和美英的强烈反应,酿成严重的国际危机,危机高潮时,东西方几乎走到了武装对峙的边缘。
1946年1月,伊朗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提出控诉,指责苏联违背条约,美国也表示如有必要将动用军事手段。
面对这样的形势,苏联才终于退却,苏、伊双方达成了苏军撤离的协议,美国势力在伊朗坐大。
——摘编自李春放《伊朗危机与“冷战”起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伊朗危机发生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伊朗危机体现的国际格局的特点。
(9分)47.『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于敏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
在氢弹研制中,于敏组织攻克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形成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带领科研队伍完成了核装置的理论设计,并定型为中国第一代核武器。
1980年代,于敏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兼核武器理论研究所所长,全面负责领导突破二代初级和次级原理,发挥了决策和把关的作用。
他曾说:“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
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
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1999年9月18日,他被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8年12月18日,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据中国科学院网站相关资料整理(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于敏对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贡献。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敏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9分)——★ 参 考 答 案 ★——41.(25分)(1)阶段特征:古希腊人认为人通过劳动与神沟通;中世纪时期西方人贬低劳动;近代社会肯定劳动的积极作用。
(6分,1点2分)原因:受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原始宗教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中世纪基督教控制人们的思想;近代社会受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
(6分,1点2分)(2)长期肯定劳动的价值。
(3分)时代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受马克思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影响;改革开放后分配方式的变化,社会财富的增加。
(6分,1点2分)(3)劳动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劳动创造价值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永恒价值。
(4分,1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42.——★ 参 考 答 案 ★——42.(12分)评分标准:示例部分0-2分,阐述部分0-10分。
具体赋分要求如下: 41. 分值42. 要求9—12分43. 示例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44. 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引用史实展开至少两个时段以及较长时段中两个以上的因素阐述;史实准确;分析、论述充分,解释合理;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6—8分 45. 示例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46. 能够引用、运用史实展开两个时段阐述,阐述较符合史实,史实较准确;有一定的分析、论述;逻辑较严密,文字较通顺;解释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