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UOOC唐宋词与人生第一章 温庭筠与韦庄

UOOC唐宋词与人生第一章 温庭筠与韦庄

二、花间词派 《花间集》十卷,辑录了 18 家词 500 余首。由于大致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 审美价值取向,他们形成了多样化统一的群体创作倾向,后人以选本的名称为
其命名,称之为“花间派”。 这是唐宋词史上的第一个流派 ,“花间”诸家有着大 致的风格体貌和审美倾向:
专写小令体式: 以男女情爱的别离相思为主要描写对象; 追求和表现阴柔之美,词风以婉丽为尚; 视词为“艳科”,娱宾遣兴。 花间十八家派中有派。或分为温、韦两派。李冰若《栩庄漫记》则分为花间三派 “缛丽”的飞卿(温庭筠)一派 “清绮”的端己(韦庄)一派 “疏朗”的德润(李珣)一派 缛:繁也。其中“镂金错彩”、“意在闺帏”的温庭筠,代表着花间派的主导性 创作风格,西蜀词人无不追效其踪迹。温庭筠的词作于晚唐,《花间集》编成之时 距他去世已经六十多年。西蜀词人将他入选此书中,列在首位,所选词作达六十 六首之多,数量居诸家之冠。这,表明了花间群体对温庭筠词的认同、尊崇和效 法的宗派意向。
——《赋庭草》
要丈夫看雨后延伸到远处陌上的芊芊绿草,那是自己罗裙的颜色。牛希济 《生查子》的末两句从中化出,以芳草之绿,而联想佳人罗裙之绿,颇见构思之 巧。 这回头一句,含婉情深。她叮咛远行人:此去,要记住闺中绿罗裙佳人,处处怜 惜路边的芳草,不要随意踩踏。这两句将“长勿相忘”之意婉柔地表达出来,写出 了恋人相别时的缠绵、悱恻和眷恋之情。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 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唐圭璋先生欣赏此词末句,认为: 此首写闺怨……末句,言更换新绣之罗衣,忽睹衣上有鹧鸪双双,遂兴孤 独之感与膏沐谁容之感。有此收束,振起全篇。上文之所以懒画眉、迟梳洗者,皆 因有此一段怨情蕴蓄于中也。 这首《菩萨蛮》写一华贵、慵懒、孤独寂寞的女性,无论是题材之闺帏,风格 之华美,手法之巧丽,均堪称温庭筠词的典范。“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两句 词正好配宋·苏汉臣的《妆靓仕女图》。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这是温庭筠词中最负盛名的写景佳句。词人以 江柳轻烟、孤雁残月这二组意象构置了一幅清寂凄美的画面。这两句来自温庭筠 的《菩萨蛮》: 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 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柳烟残月的良辰美景,也都附于水精帘、玻璃枕,暖香梦、鸳鸯被的男女艳 情的香闺。再看花间词人毛文锡的《虞美人》: 宝檀金缕鸳鸯枕,绶带盘宫锦。夕阳低映小窗明,南园绿树语莺莺。梦难成。 玉炉香暖频添炷,满地飘轻絮。珠帘不卷度沉烟,庭前闲立画秋千,艳阳天 鸳鸯孤枕、小梦难成;玉炉香暖、珠帘未卷。佳人庭前闲立,那秋千索空自摇 荡着艳阳天。词写贵族女性楼阁庭院的慵懒、寂寞,颇具有飞卿风味,富丽而香
言情”的唐末五代词坛,成了充溢浓艳芬芳的花信时期。花间词人追步温庭 筠词的香软词风,“镂玉雕琼”,“裁花剪叶”,堆砌华艳词藻来写女性的服饰体 态、闺阁器物、庭院景致,来写花间樽前的男欢女爱的艳情。《花间集》中,令人眩 目醉心的艳情、艳语、艳物交叠一起,成为花间派的基本词格。词论家们评花间词 也多着眼于一个“艳”字:
温庭筠屡次落第,于是我行我素,长期出入歌楼妓馆,倾其力于艳词的创 作,这使他成为了文人中第一个专力于词者,由此,曲子词由文人偶然之作成 为有意之作。温庭筠所作“侧艳词”,奠定了“词为艳科”的基本特质。科,类也。即 词为言艳情一类,这决定了词后来的发展方向。
三、香软浓艳——温庭筠词风
温庭筠的“侧艳词”多写贵族女性生活,词风香软浓丽。《菩萨蛮》14首为其 代表作。其《菩萨蛮》:
魏承班词浓艳处似飞卿。 ——李冰若《花间集评注》
毛文锡工于艳语。 ——李冰若《花间集评注》
顾夐词五十五首,皆艳词也。 ——李冰若《花间集评注》
如后蜀·欧阳炯《花间集叙》所云:“自有艳词以来,殆莫艳于此。”(后蜀· 欧阳炯《花间集叙》 )
四、雅艳与俗艳
怎样理解花间词的“艳”? 欧阳炯在《花间集叙》中,把花间词称为“诗客曲子词”。什么是“曲子词”?词 最初产生于民间,是应歌演唱的音乐文学。《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自开元以来 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其燕(宴)乐一时流行。词,是歌筵酒席之间配乐曲 演唱所填的歌词,故称“曲子词”。“诗客”,诗人也。唐末五代的词多由诗人填制 如花间派代表人物温庭筠、韦庄都是晚唐著名诗人。““诗客曲子词”即诗人填写的 词。 唐末民间曲子词“率意取男女爱悦、伤离怨别之情事,纬之以音节,被之于 歌筵。”(任二北《敦煌曲初探》引赵尊岳语)以之作为愉悦听众的主要手段。《花 间集》“十九不离男女情事”,正是对民间曲子词这种“俗”的男女情爱的表现内容 及娱乐功能的认同。但是,花间“诗客”们填词时,以蕴藉的手法、绮丽的文字以 及谐美的音调来写男女情爱,则又少却了民间曲子词世俗的鄙亵气味。 牛希济《生查子》: 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 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雅;“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俗了。“语 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俗;“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雅了。 南朝·江总妻有诗云: 雨过草芊芊,连云锁南陌。门前君试看,是妾罗裙色。
此词写一深闺女子思念远人。上片:柳丝袅娜,芳草萋萋,回忆临别分手之 情景;下片:香烛成泪、绿窗残梦,写眼前独守空闺之境况。这闺情、闺怨,如春 梦迷离一般的缠绵、徘徊、感伤。
柳丝袅娜春无力。 ——温庭筠《菩萨蛮》
游丝无力系花腰。 ——毛文锡《虞美人》
“无力”的是春风、是杨柳,更是庭院闺阁里的伊人相思情怀。花间词多描写这 种无力“慵懒”的女性情态,并以此为美。读这样的词句,使人联想到晚唐·李商 隐的《无题》诗句:
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其言闺情与花柳者,尚不
及半。
——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
然而,发展到晚唐五代温庭筠及花间词人的创作,词便成为了表现范围狭
窄的艳情文学。“花间词”,顾名思义,花间写词、词中写花也。“花”是女人与情爱
的别样说法。
什么是“侧艳”?“侧艳”,艳词之谓也。“侧”,是旁侧之意,与诗的正统的 “正”相对。诗言志为正,而词言情为侧。
或认为温词秾丽而韦词清丽; 或认为温词浓密而韦词清疏、温词隐曲而韦词显直; 或认为温词客观冷静而韦词主观深挚。
温庭筠的词,大多停留在客观描写,尚未能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是 “画屏金鹧鸪”。而使这只美丽的鹧鸪飞动起来,进入人的内心深处的,是韦庄。
二、韦庄词的清丽
韦庄(约 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西安)人,中唐诗人韦应物第 四代孙。父母早亡,家境贫寒。66 岁入蜀,王建称帝,官至宰相。
艳。 温庭筠是“花间”范式的创始者,词体文学绮丽柔婉的主导风格的奠基人 ,
始开“诗庄词媚”之格局。从此,词成为具有阴柔之美、女性之美的一种文学体裁。 从下面这首词中,读到了什么?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
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温庭筠《菩萨蛮》
二、“为侧艳之词”——温庭筠之词
什么是“艳”?描写爱情谓之“艳”,古代有艳歌、艳诗、艳词、艳曲等。如与名
歌伎薛涛有过一段恋情的中唐著名诗人元稹就作有“艳诗百余首”。词,是隋唐以
来在民间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原本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
第二节 温庭筠词的香软浓艳
关于温庭筠,《旧唐书》本传记载他: “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
一、“能逐弦吹之音”——温庭筠其人
(“弦吹”,弦乐和管乐。此指歌楼妓馆的音乐歌舞。)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为唐初 宰相温彦博之裔孙,然家道中落。其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曾任随县县尉、国 子助教等微职,坎坷一生,流落而死。 温庭筠“初至京师,人士翕然推重”(《旧唐书》),京城人士一致推重他。 其才思敏捷,每科场入试押限定的八韵,不曾起草,八叉手而八韵便成,故称 “温八叉”。他在晚唐颇有诗名,有《金荃集》。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是温庭筠《商山早行》诗中的名句。 它将羁旅途中“早行”的清寒荒冷之景 和孤寂艰辛之情,写得“意象俱足”。 温庭筠生性“放浪不羁”,具有“尤长于词赋”的音乐文学才华,很快便投入 都市娱乐的歌楼酒馆,与一些公卿无赖子弟追逐弦吹歌舞,“酣醉终日”(《旧唐 书·文苑传》)他的行迹放浪,不合于正统的道德规范,加之恃才自傲,好讥讽 权贵,尤为宰相令狐绹所不容,“由是累年不第”(《旧唐书·文苑传》)。
三、花间艳词
中、晚唐时期,作为传统文学正宗的诗,已尝试着满足社会生活及人们感情 变化的需要,小心翼翼把笔触伸向一个特定的——两性情感的敏感角落,如李 贺的艳诗、李商隐的《无题》、韩偓的《香奁集》等。
就词体文学来看,如果在敦煌民间词那里,披露内心深隐的男女情爱,多 少还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那么,到花间词人以温庭筠为鼻祖,“为侧艳之词” 《( 旧唐书》),则是有意识地用用新兴曲子词来表现男女情爱。应歌而起的曲子词 大肆“言情”,极大地发展了中晚唐的艳情成分,它与传统的“言志”的诗完全划 清了界限。“
UOOC 联盟在线课程《唐宋词与人生》 (授课教案)
第一讲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读温庭筠的艳情词:倚红偎翠的生活方式
兼论温庭筠与韦庄
第一节:花间艳词
一、《花间集》 自唐末大乱后的五十多年里,各藩镇以强凌弱,逐鹿中原,遂成五代十国 的割据局面。 西蜀之地,先有王建、王衍父子之前蜀;后有孟知祥、孟昶父子之 后蜀。 在唐代,除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之外,扬州、益州(成都)就是有名的花柳 繁华之地,当时民谚有“扬一益二”之语。处于乱世的文人士大夫颠沛流离,四处 寻求安身之处,大多投奔西南、东南两地。王建为了扩大前蜀的政治势力,对前 来蜀地避乱的唐末世族、文人“礼遇有加”(《十国春秋》)。是时,西蜀地处中原 纷争以外,据山川地势之险而偏安一隅,经济富庶,又能得君主之礼遇和任用 , 遂为唐末文人所趋之地。 唐末五代文人才士大量聚集的蜀地,产生了一本《花间集》,它由后蜀·赵 崇祚编选,欧阳炯作序,付梓印行。 这是第一部文人词的总集,它的出现,使 流行于民间市井里巷的曲子词全面进入文人创作领域,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学体 式——词的正式成熟。 我们关于唐宋词的叙说,就从这里开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