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痛风病的研究进展

痛风病的研究进展

痛风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痛风症及其前期的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人们对其病因、病机和治疗手段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将从中、西医的角度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痛风;高尿酸血症;The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progress of gout ABSTRACT: The incidence of gout and hyperuricemia the early stage of gout are increased steadily in recent years,the study of its etiology,pathogenesis,and treatment is also increasing,this text reviewed the recent studies on gout and hyperuricemia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 Gout; hyperuricemia;痛风一词起源于拉丁文(gutta) 意为“一滴”侵害衰弱关节的恶性体液,是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软组织所致的一组代谢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炎畸形,常累及肾,引发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痛风性关节炎常为该综合征的首发表现。

痛风的生化标志是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代谢性疾病[1],据统计我国普通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约为10%[2],它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常见的代谢病之一。

因此,其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和新药研发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加之近年来尿酸重吸收及分泌的分子机制被阐明,针对该靶点的药物开发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

然而就目前来说,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没有根治的方法。

本文将近年来中西医针对痛风的研究作一简要论述。

一、痛风的认识1、痛风的西医发病机理早期的文献中有将痛风病与高尿酸血症视为同一种疾病,其实不然。

高尿酸血症只是痛风病前期的临床表现而已,它是痛风的生化标志之一,只有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尿酸盐结晶沉积,关节炎和(或)肾病、肾结石等时,才能称之为痛风。

痛风是核苷酸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它起源于尿酸。

尿酸是一种弱酸,是由细胞内嘌呤核苷酸分解及食物经吸收消化产生的嘌呤代谢终产物。

超过溶解度的尿酸盐析出针状结晶,特别易沉积在温度较低的远侧端肢体和酸度较高的组织、主要侵犯部位是关节的滑膜囊、关节软骨、皮下软组织及血管内皮、心脏瓣膜、胰岛、肾脏[3]。

尿酸盐结晶可以通过激活吞噬细胞、炎性体、TOLL样受体等途径介导痛风性炎症反应[4]。

尿酸在细胞外液的浓度,取决于尿酸生成速度和排泄之间的平衡。

故任何原因使尿酸生成增多和(或)排泄减少,均可导致高尿酸血症。

当血尿酸增高超过其血中的超饱和浓度,即可在组织内形成尿酸盐沉积,导致痛风发生。

1.1高尿酸血症的形成高尿酸血症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5]。

临床上高尿酸血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但其产生的机制均是尿酸产生过多或尿酸排泄不足所致。

1.1.1尿酸生成过多尿酸是核酸组成单位中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产物,体内尿酸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内源性产生,约占体内总尿酸的90% ; 二是外源性(食物) 摄入,约占10%[6]。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和禽类体内有尿酸氧化酶(Urate Oxidase UOX),可将其分解成尿囊素,有些动物则可进一步再分解为NH3、CO2和H2O。

但人和猿类体内缺乏UOX,因此人体内尿酸是嘌呤代谢最终产物[7]。

Anzai[8]和Hediger等[9]的研究显示,人体内的某些酶的缺陷会导致尿酸合成异常,如: 磷酸核糖焦磷酸(phosphoribosylpyrophosphate,PRPP) 合成酶的超活性、黄嘌呤氧化酶的超活性、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HGPRT) 的缺乏,以及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ahe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APRT)的缺乏等。

其中,黄嘌呤氧化酶( XO) 的活性异常增高是尿酸合成过多的关键环节,因此XO也是研究抗痛风药物的重要靶点。

1.1.2 尿酸排泄减少该原因是高尿酸血症的主要发病机制。

尿酸为极性分子,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人体中尿酸的排泄途径,大约70%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剩余的排入肠腔,降解为氨气和二氧化碳等小分子物质。

肾脏排泄一般经过4步: 先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分泌以及分泌后重吸收,最后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近年运用生理、分子生物和细胞生物等多种技术研究肾脏尿酸盐的转运,目前已明确有4种尿酸盐转运蛋白参与了人近曲肾小管对尿酸盐的转运:即生电型的尿酸盐转运体hUAT(human urate transporter)、电中性的尿酸盐/阴离子交换体hURAT1 (human urateanion exchanger 1)和有机阴离子转运体hURAT1和hURAT3 (human 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

其中hUAT 主要参与肾近曲小管对尿酸盐的分泌,hUAT主要参与肾近曲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hURAT1和hURAT3可能与管周细胞对尿酸盐的摄取有关。

hUAT活性降低和(或) hURA T1的活性升高可能是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发病机制[10,11]。

近年来尿酸盐转运蛋白已逐渐成为高尿酸血症新药开发的重要靶点。

2.中医对痛风病的认识2.1 痛风病病名的中医归属中医的痛风与西医的由于尿酸增高所导致的的痛风病名虽同,但含义有差异。

中医对痛风病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宋元以前就有中医文献记载,最早记载“痛风”一词的是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曰“独活,微湿,无毒。

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

”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痛风”内涵有明显的差异,但总的来说可将其分为三类:若其痛无定所,遍历骨节,如风之善动即为风痹(行痹);若疼痛明显,痛处固定不移,即为痛痹;若三气之邪遍历关节,与气血相搏而疼痛非常,或如虎之咬,又名白虎历节,为痛风之甚者。

随着中医研究现代规范化的发展趋势,中医痛风概念的内涵已有所缩小,有学者提出应该将痛风分为广义的痛风与狭义的痛风,广义的痛风即为中医的痹症,狭义的痛风则只是属于广义痛风的一种症候,就相当于西医的痛风性关节炎[12]。

2.2痛风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虽然我国中医发现痛风病症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是由于历代医家对于痛风病的病因病机都有不同的见解,所以就目前来说,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探究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总的来说,中医对痛风病病因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几点:2.2.1脾肾亏虚是痛风的主要病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而“脾阳根于肾阳”,脾之健运,须借肾阳之温煦,而肾中精气亦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充养。

故痛风虽属筋骨关节病变,但其本在脾肾,西医所言痛风患者体内过多的尿酸即与中医所言的痰浊、湿浊内聚相似,而这一切皆因脾肾功能的失调,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肾失气化则排泄不及,致使水湿痰浊内生。

临床上,痛风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多有家族遗传史,说明痛风与素体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脾肾亏虚有关。

同时痛风病人常与肥胖、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病相伴发,而上述疾病常常与脾肾亏虚,痰湿内盛相关,也佐证了脾肾亏虚是痛风的病机关键。

2.2.2 湿、痰、瘀是痛风的重要病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属中医痹证范畴,受累的关节红、肿、热、痛和活动受限,其病机是湿热邪毒,郁于关节,气血运行受阻而致关节发病,夜半居多,说明其病在血,除湿热之外,当有瘀血,关节疼痛日久,常致关节漫肿畸形,此乃痰瘀胶固而致。

日久皮肤可有痛风结节或溃流脂浊,属中医脂瘤范畴,是痰湿凝聚于肌肤而生,部分病人合并有肾结石,发作时尿血,尿频,尿急,尿痛,属中医石淋范畴,此乃湿热下注,煎熬成石,结石损伤脉络而致尿血,综上所述,因痛风而作的痹证、脂瘤、石淋,皆为湿、痰、瘀作祟,说明湿、痰、瘀是痛风的重要病机。

2.2.3饮食、情志、寒湿是痛风的促进因素饮食不节,素日嗜食膏粱厚味,(高蛋白饮食或高嘌呤食物)或嗜酒伤脾,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生,湿热蕴积于中焦,脾胃功能失调,聚湿生痰,日久成瘀。

湿热聚于肌肉关节,关节红肿热痛,痰瘀流注,形成结节痰核,流注于关节、肌肤、下焦则发为痛风。

情志不遂,忧思气结,气滞血瘀,或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瘀内聚,也发为痛风。

临床上常见因过度精神紧张,劳累、遇寒、饮食不节诱发痛风发作。

此外,寒湿之邪乘虚入侵经络关节,与内伏之痰湿瘀相合,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凝滞之邪善于闭阻,致气血运行更为不畅,“不通则痛”故疼痛较剧。

2.2.4浊毒贯穿痛风始终中医对痛风病邪毒的认识要追溯到《外台秘要》,曰:“大多是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致,将摄失理,受此风邪,经络结滞,蓄于关节之间,或在四肢,其疾昼静而夜发,发时彻骨疼痛”。

痛风病变之初多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阳盛或后天调摄失养,脏腑功能失调,湿热浊毒内生。

继则每因复感外邪侵扰而诱发内生伏毒,毒邪流注血脉、骨节、经络乃可发病。

病久入络而致瘀毒,终因湿热瘀毒互致为患而脾肾亏虚。

初为邪盛的实热证,继则出现气血亏虚和痰湿瘀血阻滞的本虚标实证[13]。

从现代临床上看,患者由于长期的饮食不节或机体代谢失常,以至脾肾不足,气虚湿阻或肝郁气滞、气化不行,终致清浊代谢失常,浊毒癖滞于经络、血液之中,形成标实本虚、以邪实为主的病理格局[14]。

二、痛风的治疗进展1.西医的治疗进展西医根据痛风病的病症情况,将其分成了几个不同的时期,针对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治疗手段。

1.1用于急性痛风期治疗的药物1.1.1常用药物急性痛风的临床常用药一般是指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NSNAIDs)、糖皮质激素类等药物,其主要作用的是控制症状。

不过今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这几类药副作用的影响,故临床上已较少使用。

比如秋水仙碱,曾是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首选药,但是由于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常有恶心、呕吐、腹泻、痉挛性腹痛等副作用产生,所以近年来已逐渐被其他药物取代。

NSAIDs 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也因其对胃肠道和心血管的副作用太大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15]。

不过有一类新的NSAIDs,他可以选择性的抑制COX-2(环氧化酶2),发挥抗炎、解热、镇痛的效果,而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却降低了一半[16],但是其后继疗效还有待继续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