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雷雨(节选)教学设计

雷雨(节选)教学设计

《雷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了解曹禺及《雷雨》这部剧作的相关情况。

(二)能力目标:通过品味语言,角色扮演来分析周朴圆、鲁侍萍的个性特点,切身表演《雷雨》(节选);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三)德育目标:通过人物命运的悲剧认识旧家庭,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二、教学难点:
(一)品味表演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二)认识旧家庭、旧社会给“人”的生存造成的悲剧。

三、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媒体设计:投影或多媒体展示部分提示语句,以及结构框架,为加强理解、识记之用,视频播放增加剧场感。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材料:
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

我诚恳地祈望看戏的人们也用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曹禺《<雷雨>序》
导语:1933年,一位23岁的少年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中学习,他在学习,也在乱想,因为两个人物在他的脑海中盘旋,逼着他写下一部至今仍然为人们喜爱的话剧人们依然对它十分有感情的戏剧。

而在写这部话剧的过程中,这位少年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情:“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

我诚恳地祈望看戏的人们也用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作者期望有朝一日剧作上映的时候,观众们都能够抱着悲悯的心态来观赏这些“站在地上”的剧中人物,而人物的丰富性也是多少年来这部作品受到人们欢迎的原因。

这位作者就是曹禺,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这部剧作《雷雨》。

(板书:雷雨,曹禺)
(二)作者介绍:
首先请大家看书本下面的作者介绍。

曹禺(1910-1996),原名万(萬)家宝,中国现代
剧作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

作品故事梗概(略)。

(三)进入正文:
在写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作者最先在心中形成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繁漪,另外一个则是周冲。

那么在正文开始之前,作者为了平息心中的一片难以排遣的激动汹涌情绪,续写了一个序言和一个后记,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序言中的一段:
场景:
十年之后,一间宽大的客厅。

冬天,大年三十下午三点钟,在某教堂附设医院内。

教堂医院护理员甲:
(怜悯地)完了,她现在又睡着了。

护理员乙:(好奇地询问)没有打人么?
护理员甲:没有,就是大笑了一场,把玻璃又打破了。

护理员甲:(向护理员乙)她呢?
护理员乙:你说楼下的?(指右面病房)她总是那样,哭的时候多,不说话,我来了一年,没听见过她说一句话。

提问:请问这两个护理员口中的“她”指的是谁呢?
明确:第一个人物——繁漪,第二个人物——侍萍。

提问:在《雷雨》这部剧作中,人物的结局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明确:三个青年在雷雨之夜死去,而两位女性在雷雨之夜之后精神彻底奔溃。

所以,我们说《雷雨》是一部彻彻底底的悲剧。

在这部悲剧中,作者曹禺按照了古典悲剧三一律的原则来结构故事情节。

让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三一律”的原则。

(ppt)三一律:一天之内
一个场景
单一故事情节
明确:在《雷雨》中,时间是下午两点到午夜,场景主要是在周公馆,但也兼及鲁家,形成了一个由两个地点组成的场景。

单一的故事情节是指由鲁妈的到来引发的周朴园一家的变化。

(ppt)
提问:在整个话剧中,故事的展开是由鲁妈的到来引出的,她就像一片乌云,慢慢笼罩了一个家庭,并且预示着一场家族风暴的到来。

而这一片乌云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呢?或
者说,这个家族存在的隐患是在什么时候种下的呢?
明确:三十年前。

短短的话剧场景之中包含了四十年的时光,而在《雷雨》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时空:现在和三十年前;现在的周公馆和无锡的周公馆。

而连接这四十年的关键,便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节选部分,就是这一次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相遇。

细读课文,思考:请用词语概括鲁侍萍和周朴园的见面,经历了那几个过程?人物冲
突最为激烈的是哪一部分?
明确:(提示:是否之前邀约,是否见面之后直接相认,是否相认之后快乐地在一起,相认了之后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吗?)偶遇、试探、相认、相()。

在两人相见的这一过程中先是一场不期而遇,而鲁侍萍首先认出了周朴园,随之,鲁侍萍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并且在言语上顺着周朴园的话,试探周朴园对于梅侍萍的感情。

然后再表明自己的身份,从而相认。

两人的见面经历了以下变化:
而这次相见的高潮部分无疑是:相认的过程。

提问:为什么鲁侍萍要从一开始的隐瞒,到突然表露自己的身份呢?是什么使她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明确:是周朴园对于死去的侍萍和活着的侍萍的不同态度造成了鲁侍萍的激愤,从而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提问:周朴园对待已经死去的梅侍萍是如何做的?他想不想见活着的鲁侍萍呢?
明确:周朴园对待已经死去的“梅侍萍”:回忆、怀念,想替她修坟
对待还活着的“鲁侍萍”:(想见一见她吗)不,不。

谢谢你。

(想帮一帮她吗)好,你先下去,让我想一想。

总结:周朴园心中的侍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梅侍萍”,他所感怀的是青葱少年时期的那段美好的爱情,而现在站在他眼前的是“鲁侍萍”。

当他要面对这样的显示中的侍萍时,他真的不愿意相见。

在相认的前半部分,鲁侍萍对于周朴园还有希望,而对于周朴园来说,他更不愿意去破坏自己美好的梦。

当鲁侍萍倾诉这段三十年前故事时,我们看到了一场耸人的悲剧,而当现在我们再回头来看三十年后两个主人公的表现时,这何尝不是一场新的悲剧呢?
(ppt)
(年轻时的梅侍萍)(年老时的鲁侍萍)所以,如果说三十年前的那一段往事是一个美好的梦那么这一次相遇之时:
鲁侍萍的梦醒了,而周朴园的梦碎了。

(再次重申“悲悯的心情”与“站在地上”的人)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啊。

再读课文,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四人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表演相认部分(分导演和演员):
周朴园你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检出来……
……
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级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明确: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做好情感渲染和朗读指导。

(ppt)我希望他们不要嘶声喊叫,不要重复着单调的哭泣……他们最好能运用各种不同的技巧来表达一个单纯的悲痛情绪。

——曹禺
学生朗读,探讨,教师指导。

学生示范朗读。

具体语段分析:
语段一:(ppt)
鲁侍萍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还有一件,——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提问:在鲁侍萍表明身份之后,为什么周朴园的表现却是:“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在这两句话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潜台词?捡他的旧衣服代表了什么?
明确:周朴园已经不是一个“少爷”,而成为了“老爷”。

你该不会是来敲诈我的吧?你的背后一定有指使的人!周朴园从怀念,变为了警惕。

语段二:(ppt)
鲁侍萍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鲁侍萍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

如何宣泄自己的情绪,请同学再次朗读。

提问:“你”,“你们”这些语句的变化体现了鲁侍萍的控诉对象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是周朴园的控诉,对于封建家族的控诉,对于封建社会的控诉。

作者也这样说:“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曹禺《雷雨》序)
我们再来看周朴园对于自己家庭的评价:“我自认为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

”可是一场雷雨已经将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彻底打破。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人艺版的话剧视屏,我们看一看语言加上动作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的内心。

(播放视频)
总结:这一场相认,最终的结局却是周朴园希望用钱来打发鲁侍萍,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多面与残酷。

当这张支票被鲁侍萍撕毁的时候,鲁侍萍的情断了,而周朴园的情绝了。

一场控诉真是如“一声雷动震山川,迸出飞光闪电。

”所有人性的好的一面和黑暗的一面都展现无遗。

人性是复杂的,周朴园有深情的一面,而鲁侍萍更是深情一片,可惜在岁月、地位面前,周朴园更流露出了他绝情的一面,鲁侍萍也注定了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人物。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雷雨》的第二幕,大家都已经明白了话剧需要语言和动作。

今后在欣赏话剧的时候,也请大家能够从三条线索上来学会更“入戏”:
戏剧鉴赏方法:
①把握戏剧冲突
②揣摩戏剧语言
③分析人物形象
六、教学反思:
(1)学生活动的开展还可以细细揣摩,通过反复表演,达到使学生入戏的目的,进而帮助对作品的了解。

(2)教学思路还应进一步清晰,更有整体感,令学生对于作品有更深入的解读,更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