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患者的护理
处理:1、中药七剂口服 2、忌食生冷油腻,海鲜发物 3、随诊
痛经
目的要求
1.掌握痛经的定义、辩证要点及辨证论治。 2.掌握痛经的应急处理。 3.熟悉痛经的病因病机。
定义
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 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称为痛经,有称“经行腹痛”。
约50%妇女有痛经, 其中10%痛经严重。
治疗分两步:
经期
调血止痛以治标
平时
辨证求因而治本
一、气滞血瘀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
畅,血色紫黯有块 ,块下则痛减 + 气滞血瘀证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红花6 桃仁9 赤 芍12 川芎6 当归 9 丹皮12乌药12 枳壳12 香附12 甘草6元胡12 五 灵脂9
应分经时与非经时,经时辨证止痛以治标, 非经时审因辨证以治本;急诊时可用针灸、 中成药或中西结合治疗。
其一宜温: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பைடு நூலகம்
其二止痛:如乳香、没药、延胡索、五灵脂。
其三镇静:前人曾有“诸痛疮疡,皆属于心”之 说,因此疼痛与心神关系极为密切。
凡心情紧张、恐惧,对疼痛敏感者,其痛必剧, 因此安定心神,药用镇静,亦为要着,如钩藤、 紫贝齿、青龙齿、琥珀、延胡索等
二、寒凝血瘀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 ; 月经
或见推后,量少,经色黯+ 寒实证
舌脉: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肉桂 小茴香 干姜 当归 川芎 赤芍 五灵脂 蒲黄 延胡索 没药
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汤
党参15、 当归9、 川芎6、 白芍15 肉桂1.5、 莪术6、 丹皮12、 甘草6 牛膝12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生地 当归 川芎 白芍 桃仁 红花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丹皮 黄连 香附 莪术 元胡 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车前子、苡仁、败酱草
四、气血虚弱
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
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
气血虚证
舌脉:舌质淡,脉细无力。
慢性盆腔炎者有盆腔炎症征象。
结缔组织增厚变硬,子宫固定。 表面光滑形似腊肠
鉴别诊断
一、异位妊娠(当痛经同时伴有月经后期时,则与异
位妊娠的腹痛伴阴道出血容易混淆。)
异位妊娠有妊娠的临床表现(停经史、 HCG阳性; B超检查宫腔内未见孕囊、)其腹痛特点: 1.突然出现一侧下腹部撕裂样剧痛,常伴昏厥或休克。 2.腹部检查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尤以患侧为甚。
鉴别诊断
五、黄体破裂(黄体破裂多发生在经前即黄体期晚
期,若伴有阴道出血时易与痛经混淆)
黄体破裂腹痛特点:
1.多突然发生下腹一侧疼痛,呈绞痛样。 2.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尤以患侧为甚。 妇科检查时一侧附件有压痛。
辨证论治
本病属妇科痛证,腹痛为主症,辨证 时应辨识腹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以 及疼痛的程度;并结合月经的期、量、色、 质及全身症候、舌、脉进行辨证。
腹痛
性质
周期性发作 程度
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 少数于经血将净或经净后1~2天开始觉腹 痛或腰腹痛者。
以小腹部疼痛为主,或可痛 及腰骶。
可呈阵发性、痉挛性、胀痛伴下坠感; 或隐痛、坠痛喜揉按,或绞痛、灼痛、 刺痛拒按。
轻重不一。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 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 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现象。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方药:圣愈汤(《医宗金鉴》)
党参 黄芪 熟地 当归 川芎 生地
五、肾气亏损
主症:经期或经后1~2天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
痛;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 肾气亏损证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巴戟天 杜仲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续断 乌药 艾叶 当归 熟地 白芍
方药:益肾调经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三、检查:
腹部检查:腹软,无腹肌紧张,无反跳痛 妇科检查: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 辅助检查:B超、宫腔镜、腹腔镜、子宫
输卵管碘油造影。
•功能性痛经,盆 腔器官多无明显 器质性病变。 部分患者可有子 宫体极度屈曲,
宫颈口狭窄。
子宫内膜异位症多有痛性结节,子宫 粘连、活动受限,或伴有卵巢囊肿。
子宫腺肌症的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局 部有压痛;
其腹痛特点: 1.小腹痛轻、阴道出血量少于经量。 2.可有腰痠、小腹下坠感。
鉴别诊断
四、堕胎、小产(堕胎、小产有较剧腹痛和阴道出
血与痛经相似)
堕胎、小产有妊娠临床表现(停经史、 HCG阳性、 妇科检查宫体增大、宫口开大或宫口有 组织物堵塞)。其腹
痛特点:
小腹痛呈阵发性或由轻渐加剧,阴道出 血量由少渐增多,可见胚胎物排出。
分类
是指生殖器官无器 质性病变者。
如子宫内膜异位
症、子宫腺肌病、
痛经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盆腔炎或宫颈狭 窄等。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是由盆腔器质性疾病所引起。
原发性痛经以青少年女性多见,继发性痛经则常
见于育龄期妇女。
病因病机
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 又与经期及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
谢 谢!
益母草
或调肝汤(《傅青主女科》) 当归、白芍、山芋肉、阿
胶、山药、巴戟天、甘草
急症处理
1.田七痛经胶囊。 2. 针灸 体针: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中极、地机 耳针:子宫、内分泌、交感、皮质下、肾上腺
转归与预后: 功能性痛经预后良好
预防与调护:
1.注意经期、产后卫生; 2.经期保暖,避免受寒; 3.保持心情愉快,气机畅达; 4.不可过用寒凉或滋腻的药物及生冷之品。 5.避免行经期间剧烈运动和过重体力劳动。
以往有无痛经病史,疼痛时间,严重程度。
最近有无精神过度紧张史——情志所伤。 有无经期产后冒雨涉水,贪食生冷或坐卧湿地
史——感受寒湿之邪。 有无经期产后不节房事或不禁房事,摄生不洁
史——感受湿热之邪。 有无妇科手术史——损伤宫颈管或炎症致宫颈口
粘连狭窄;或子宫肌瘤剔出史。
二、临床表现
时间 部位
温经止痛汤(经验方)
吴茱萸3、 小茴香3、 桂枝5、 当归10 川芎6、 白芍10、 干姜5、 法夏10 丹参20、 香附10、 乌药10、 延胡索10 广木香9
三、湿热瘀阻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 或痛连腰骶;经量多或经期长,色黯红,质 稠;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 + 湿热瘀 阻证
辨证要点
根据痛经发生的时间辨虚、实。
痛在少腹一侧或
双侧多属气滞,病 在肝痛在小腹正中 常与子宫瘀滞有关
痛及腰脊多属病在 肾
根据疼痛的部位察病位在肝在肾,在气在血。
详查疼痛的性质、程度是本病辨证的重要内容 临床上痛经以实证居多,虚证较少。
治疗原则
本病病位在子宫、冲任,变化在气血,治疗以 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遵循“急则治其标,缓 则治其本”的原则。
鉴别诊断
二、急性阑尾炎(肠痈腹痛)(正值经期急性
发作的肠痈腹痛,可与痛经混淆。)
肠痈腹痛特点:
1.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2.麦氏点压痛、反跳痛。
鉴别诊断
三、胎动不安(胎动不安患者阴道出血伴有腹痛时,
应与痛经伴月经后期相鉴别)
胎动不安有妊娠临床表现(停经史、 HCG阳性、B超检
查可见孕囊在宫腔内,胚胎发育与停经天数相符。 )
常见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 瘀阻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
致病因素
冲任胞宫 血行不畅
不通则痛 实证痛经
气滞、寒 热、湿邪
气血虚弱 肾气亏损
经前血海 气血盛实
经后血海 气血暂虚
经期生理
冲任胞宫 失于濡养
不荣则痛 虚证痛经
诊断要点
一、病史:有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
腹疼痛为主证的病史,或经量异常、 不孕、放置宫内节育器、盆腔炎等 病史。
小结
痛经是经行小腹疼痛的妇科常见病,多见于青春期患者。
痛经的产生与月经周期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其病机有虚证、
实证不同,实证因邪气内伏、冲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虚证因冲任气血不足,胞脉、子宫失养,“不荣而痛”。
痛经的诊断 痛经的治疗
以经行腹痛为主要依据,临证时应结合有 关检查,排除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加重的 内、外、妇诸学科引起腹痛症状的疾病
痛经患者的护理查房
中医科龚飞燕 2015.10.30
病例
患者许xx,女,30岁,初诊日期:2015年8月21日。 主诉:经期小腹剧痛7个月。 现病史:患者2013年初开始经期小腹痛,某医院诊为“子4内膜异位症”,曾注 射“胎盘组织液”2个月无效。经期腹部剧痛难忍,经前期小腹冰凉,得热痛减, 大便时腹痛加重。经量时多时少,色暗,有血块。若血块排出量多时,则腹痛减轻 。舌淡,脉沉弦。 过去史:月经不调史 过敏史:无 诊断: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