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选评王淦生【真题呈现】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标题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剖析】浙江卷作文题基本沿袭了近几年“思辨类作文题”的思路,二元乃至多元思辨已成为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常见形式。
从命题上看,近几年高考作文题越来越规避单一角度的话题,越来越重视从多元关系的角度进行考查,越来越看重考生的阅读积累和文化积淀。
这道题贴近社会现实,十分接地气;与“思辨类题目”相呼应,文体上也限定了写论述类文章。
这则作文材料不同于往年多以名人名言或哲理性语句作导引,明显带有“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某些特征,其最大特点是“就事论事,就事选例,就事说理”,而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缘事发挥,谈古论今,对照类比”。
所以,与往年作文材料相比,这则材料拒绝高蹈,贴近现实,给出了审题立意的多个指向,让考生有话可说,可从不同角度灵活表达。
这种“任务驱动型作文”增强了论述对象的限定性、思维的论辩性以及内容的规定性。
有些考生把这篇作文的主旨仅限定于“虚拟和现实”,这是欠全面的。
其实,“虚拟和现实”只是文章论述的由头,真正的关键词应该是“选择”。
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有这样的选择,这才是你需要认真思考和着力表述的内容。
否则,立意就偏了。
对“虚拟世界”,材料列举了“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这样三种态度。
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对信息时代的“虚拟和现实”采取什么态度作出自己的“选择”,再对此进行分析,发表个人的看法和感想;然后引出问题的由来背景、发生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最好是以新闻报道或现实事例作为论据;最后由此得出结论,提出解决的办法或进行呼吁,从而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从结构上看,这类论述类文章一般可以通过“引——论——联——结”等几个环节来构思作文,一般步骤是:首先引述材料,提出观点;接着充分论证,分析利弊;再联系现实,由点到面;最后点题作结,劝勉呼吁。
在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中,特别要求考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因为只有发掘深刻,立意深邃,发人所未发,才能让人看到隐藏在事物深层的本质;文章不仅要让人“知其然”,更要让人“知其所以然”,这才能给人启迪,催人深思,发人深省。
因此,考生必须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并联系现实生活,探究并阐释某些现象存在的背景、它们的共同特征及其特殊含义,让读者通过读你的文章而明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今天,相当多的青年人成了“手机控”,沦为“网虫”,整天梦游在虚拟的“现实”中。
一旦离开了网络,他们可能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应对眼前这个现实世界。
原本应该由人类来主宰的虚拟世界,已成为许多人的绝对操控者,不少人的情感乃至躯体都已被“虚拟”化了。
或许,“零距离”地拥抱这个新世界,或者刻意远离这个并不真实虚拟世界,都不是最好的“选择”,而冷静地与它保持适度距离,使之为我所用,才是理性的“选择”。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作出自认为最好“选择”,因为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
但不管怎样的立意,都要求考生有严密清晰的思辨和准确生动的论述,通过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思考、分析和探究,体现出辩证性、周密性、灵活性、深刻性等思维品质,这也正是高考作文的目的所在。
【佳作评点】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浙江一考生自二战中一台图录机的发明,网络渐渐遍及全球,虚拟世界一点点进入我们的生活。
我们曾以为这些为我们人类所创造的机器只是一个服务于我们的无智的编程,但当谷歌阿尔法狗轻松打败棋王、当曾经被我们引以为傲的人类思维被人工智能轻易战胜时,我们不能不正视AI、VR在未来将要扮演的角色;当“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虚拟比真实更“真”时,我们是否还需要费力去区别这两者?于是便会有人视VR为猛兽洪水,悲观地认为如果我们允许虚拟进入、干涉我们的生活,人类便将灭亡。
而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虚拟蓬勃发展带来的利处是明显的。
VR可以大大降低社会的沟通成本,购物、看病、交流、娱乐的定义都将被改写。
想象一下,一些生下来就被认定残废的人们,一些本自以为一生都无法看到光折射下的七彩人间、无法用脚接触泥土的人……在拥有VR后都可以重新去认知这个世界。
不仅仅是残疾,一些因经济原因无法见识现实世界的人也可借此开阔视界。
虚拟是在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世界,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虚拟使人更成为“人”。
我从不反对虚拟与生活的结合,但在我们欣喜于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快捷时,我更想提醒人们,我们不能一味地沉浸于虚拟中,从而被虚拟所奴役。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人终将毁于他所热爱的东西。
”一味地甚至盲目地赞美虚拟,甚至将虚拟当作全部的人生并以此为平常,人类便将失去他最宝贵的东西——人性及思维创造。
若我们完全拥抱这个虚拟构成的新世界,沉迷于虚拟对我们感官上的刺激,我们便会渐渐依赖于虚拟,从而成为虚拟的奴隶,甚至走向灭亡。
我们对虚拟保持距离,是因为我们还在乎真假;也许虚拟可以营造真实,但我们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
事实上,虚拟与真实的靠近,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相似,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考虑一个问题,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
“人”这个事物终究与我们创造出来的虚拟有什么区别?人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地方究竟在哪里?我认为,这便是人性,便是人愿超越“人”的思想,如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所言,人之所以为人,便在于人是一个桥梁,人应当被超越。
若我们沉迷虚拟,我们便将停滞。
我希望,我们应该在VR的帮助下,更好的追求更高的东西,VR为物,应被我所用,也许终有一天我们人类将进化为尼采所预言的“超人”。
虚拟让我们更加成为“人”,即便如此,我们亦当与虚拟保持一定的距离。
人最终应超越这种虚拟的真实。
【点评】综观全文,这篇作文留给我的美好印象主要在五个方面:一是拟题准确,表意鲜明。
“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表现出作者对待虚拟世界的鲜明立场,“一定”二字,凸显出作者“利用虚拟但不被虚拟奴役”的用意,用语准确。
二是紧扣话题,要言不烦。
文章入题快,切题准,例证、引证,概括精当;议论点到为止,精练到位。
三是观点辩证,很有分寸。
作者避开许多考生“一边倒”的立场,议论力求全面理性。
文章先用铺陈的手法,直陈虚拟之价值;又借名人名言,揭示虚拟之误人,最终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即对待虚拟的正确态度:既利用其便捷之处,又与之保持一定距离。
四是内容新鲜,思想深刻。
作者本身具有比较充足的文化科技方面的知识储备,所以在分析虚拟的实用价值时实例信手拈来,令人耳目一新;在分析其弊端时又能自如地运用尼尔·波兹曼的名言,拓展了文章内容的宽度和深度;最后借尼采言论提出人应当超越自我的结论,而要超越自我,就不应当沉湎于虚拟世界,这更是深化了文章主题。
五是结构紧凑,层层推进。
文章严格依照中国传统的“起承转合”的思路结构全篇,首先引述时新材料,引出观点;接着借助想象,陈述虚拟之利;再联系现实,结合名人告诫,转入对虚拟之弊的剖析;最后分析尼采之言,得出“与虚拟保持一定的距离”的结论,掷地有声。
整篇文章一气呵成,读来朗朗上口,思之饶有余味。
(联系地址: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王淦生邮政编码:224001)题目:当虚拟世界里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里的“现实”,是选择拥抱这个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对它保持适当的距离?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么样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2016浙江高考作文点评一、命题特点传承了浙江卷作文命题的一贯思路:以材料为写作背景,降低审题难度,引导学生关心现实生活,引发学生对生命、人生、社会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考;重点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目的、得体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突出思辩能力的考查;防套作、防抄袭,努力考查学生的真实写作能力。
二、三点变化1.写作任务更明确——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2.明确提出文体要求——写一篇“论述类文章”3.话题更接地气,更大众化。
相比于去年的“文品与人品”,今年的作文题更切合学生生活。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虚拟现实成为可能,年青人迷恋于虚拟世界的狂欢成为一种潮流,它正在改变年青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社交方式、休闲方式,乃至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
作为虚拟世界的积极参与者,这个话题势必能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三、入题容易,写好难“虚拟现实世界”不是另一个世界,它和现实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它们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从而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存状况,而这种改变到底是好是坏,现在还很难推断。
所以这是一个大家都能谈,又很能考验思维深刻性的一个话题,对于独立思维能力、思辨能力较弱的考生来讲,要写好这样一个话题,是很不容易的。
具体就题中所提的三个问题来说,它代表着生活中三类人或三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选择拥抱“虚拟现实世界”,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这样思考:1虚拟世界的到来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与其逃避,不如选择了一种积极的态度;2虚拟世界丰富了我们的选择方式,增加了生活的可能性;3虚拟世界具有化重为轻、化繁为简、化杂为纯的特点,对一些追求安静、清净生活的人来说,虚拟世界就是他们的香格里拉、世外桃源。
而刻意远离者,是因为看到虚拟世界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陷阱,担心陷入虚拟世界难以自拔,故而持逃避态度。
生活中沉溺于网络游戏的“网游者”、迷恋虚拟社交世界的“宅男宅女”,被智能手机绑架的“低头族”……一些意志不坚定的或生活受挫的人,把虚拟世界当作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这些人因为躲进虚拟世界,逐渐淡出现实世界,成为现实世界的边缘人。
远离虽然看起来是一种保守、倒退态度,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恐惧与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三种态度则比较理智。
既看到了虚拟世界能丰富生活、提升生活品质的一面,也看到其干扰正常生活、扰乱社会关系,甚至毁灭现实生活的一面。
亲而不昵、进而能出,保持适当的距离,以防被裹胁,难以自拔。
但是,不管你选择哪个角度切入,要写好论述类文章,关键是要有读者意识,即知道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如从第一个角度切入,可将“逃避者”作为假想的写作对象,告诉逃避者逃避的行为是错误的,应该选择“拥抱”;如从第二个角度切入,可将全身心投入者作为假想对象,告诉其不要陷入虚拟世界,如果无法自拔,不如选择远离;如从第三个角度切入,则将生活中那些“对虚拟世界怀有疑虑者”作为说理对象,告诉他们只要保持适当距离,就能享受虚拟世界带来的各种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