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科学研究是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分析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检验假设或理论,从而寻求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活动或过程。
2、科学研究的特征:目的性、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
3、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人的心理具有生物性、社会性、发展性、差异性。
4、研究方法的特殊性表现在:研究方法要符合伦理性原则研究方法难以准确描述个体的内部变化5、研究过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心理与教育研究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心理与教育研究易受到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6、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伦理性原则。
7、心理与教育的整体研究设计方法有:理论或思辨的研究方法、描述或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的研究方法。
8、研究数据的获得方法:测评法、实验范式(即狭义的实验法)、认知神经科学范式。
9、学习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的意义: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增强评价研究的能力、促进理论知识的应用。
10、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研究问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结果的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
第二章研究问题的选择1、研究问题的特征:问题应以提问的形式出现、问题有多变量性、问题应当具有可解答性、问题的陈述具有客观性2、研究课题分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理论研究、描述研究、实证研究、探索性研究、验证性研究。
3、研究课题确定的基本程序:确定研究方向、形成研究课题、提出研究假设。
4、心理与教育研究课题源于:社会实践、理论推论、文献阅读、研究过程、课题指南。
5、研究课题选择的主要原则:需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兴趣性原则。
6、研究假设的显著特点:一、研究假设必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二、研究假设有一定的推测性质。
7、根据研究假设的性质,可以把研究假设分为三类:预测性假设、相关性假设、因果性假设。
根据研究假设陈述的概括性程度,可以把研究性假设分为两类:一般假设、特定假设。
9、提出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一般包括演绎法和归纳法。
归纳法从观察开始,然后由此形成更一般性的假设;而演绎法则从理论和一般性陈述、一般假设开始,然后由此形成更特定的假设;检验特定假设比检验一般假设容易,而为了能检验一般假设,则必须据其推出若干特定假设,通过对若干特定假设的检验法来检验它。
10、课题论证是指对准备研究课题的研究背景、可行性、科学性和研究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预测和评价的过程。
它是进行课题评审、申请科研立项、获取科研经费资助的重要环节。
课题论证的主要内容一般均包括这样一些问题:先前研究的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和突破;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实施步骤及成果形式;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如人员结构、任务分配、物质设备及预算经费等;本课题的可行性。
第三章研究方案的设计1、研究方案设计的基本内容:选题依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进度、研究保障、成果形式。
2、研究对象抽样的意义:一、解决总体研究难以进行的困难。
二、节省人力、时间、费用。
3、研究对象抽样的方法:一、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
二、非随机抽样:目的抽样、定额抽样、简单抽样。
4、对自变量的控制关键在于操作定义的界定。
自变量是由研究者直接控制操纵的,这是选定自变量的条件之一,但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过程中,许多概念是不能直接控制操纵的。
对于一个含义不明确的概念,为了进行试验研究,研究人员必须对这一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使得不易定量的心理概念有一个规定的可以测量的标准。
5、对因变量的控制主要是保证因变量达到以下四个基本要求:一、有效性,是指所选择的因变量应具有一定的效度,因变量的效果必须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
二、可靠性,是指所选择的因变量应具有一定的信度,因变量必须随自变量的变化,稳定而有规律地做相应的变化。
三、敏感性,是指因变量是否能精确地度量出反应变量的变化,因变量应对自变量的细微变化作出反应。
四、数量化,因变量必须是可测量的量化标准,而不是定性的抽象描述。
6、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有:消除法、恒定法、平衡法、随机化法、匹配法、兼作组法、统计控制。
7、课题申报程序:一、申请人向相应机构提出申请报告。
二、申请人到上述部门办理申报手续。
三、认真阅读“课题指南”,确定研究题目。
四、按要求填好课题申请表。
五、确定正式的申请书。
六、在规定时间内报送课题审批部门。
第四章理论研究设计1、理论研究主要是通过理论论证、列举材料、总结分析等对心理现象或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出新的见解。
2、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演绎推理、归纳推理。
3、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文献主要是指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心理与教育科学知识的一切印刷品和视听材料。
4、文献一般分为:书籍、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
5、常用的文献搜集:一、通过图书馆搜集文献。
二、通过资料室搜集文献。
三、通过互联网搜集文献。
四、通过个人交往搜集文献。
6、文献综述是根据需要,把收集到的反应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或某项课题、某项研究在特定时期内的研究发展状况、研究成果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分析而写成的综合叙述和评论。
7、文献综述的内容一般包括:序言、历史发展、现状分析、趋向预测。
8、撰写文献综述的方法与步骤:一、确定选题。
二、搜集文献。
三、研究文献。
四、撰写综述初稿。
五、修改综述初稿,并最终完成文献综述。
9、经验总结就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条件下,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科学的研究程序,对心理与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事实加以分析、概括,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心理与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研究方法。
10、经验总结一般包括:具体经验总结、一般性经验总结、理论性经验总结。
11、撰写经验总结的意义:一、经验总结是丰富和发展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
二、经验总结是教育管理者提高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可靠保证。
三、总结教育经验是增强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12、撰写经验总结的基本要求:一、总结对象要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
二、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三、要全面考察,多方面联系。
四、要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
五、要有创新精神。
13、撰写经验总结的方法与步骤:一、确定总结对象。
二、制定总结计划。
三、经验资料的积累、筛选、提炼。
四、经验总结的论证。
五、撰写经验报告。
14、理论探讨是指研究者对课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能够在理论层次上表达独立的观点,并且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般分为:评析型、创造型。
15、理论探讨的撰写:一、积累素材,提高理论认识。
二、确定选题。
三、拟好提纲。
四、写作初稿。
五、修改润色。
第五章描述研究设计1、描述研究是采用描述研究方法所进行的研究,具体来说,主要是通过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得事实材料,以表明或证明心理与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
2、描述研究中需要注意描述研究的主观性、信度、可推论性、量化趋势。
3、观察研究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4、观察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一、明确观察目的。
二、确定观察内容。
三、选择观察内容。
四、制定观察记录表。
五、训练观察人员。
六、实施观察。
5、访谈法的类型:间接访谈和直接访谈、非结构性访谈、结构性访谈和半结构性访谈、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6、访谈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一、明确访谈目的。
二、设计访谈问题(选择访谈问题的类型、拟定具体的访谈问题和反应形式)。
三、试谈与访谈设计的修订。
四、访谈人员的选择和培训。
五、实施访谈。
7、个案研究是指对特定的典型案例进行全面、深入、详尽的考察和研究,并据此研究结果对个案所属总体的普遍意义作出的恰当评估。
8、个案研究的特征:一、个案研究是对特定研究对象所实施的研究。
二、个案研究是对目标行为的连续观测。
第六章实证研究设计1、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测量、评定、实验等方式获得数据材料以表明或证明有关心理与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看法。
2、逻辑起点是指研究对象(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学说、流派)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构成研究对象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
3、实证研究的基本类型:相关研究、因果研究。
4、自变量为2个水平的单因素设计一:单因素随机组设计。
选出N名被试,将被试随机分为2组,每组被试分别接受1种实验处理,然后得出每组各个被试在因变量上的连续水平。
例子P159二:单因素匹配组设计。
例子P160三:单因素被试内设计。
例子P1645、自变量为3个以上水平的单因素试验设计一、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例子P163)。
二、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例子P164)。
三、单因素被试内设计(例子P168)。
6、多因素实验设计的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一般要采用方差分析,分析每个自变量的主效应,同时要分析各个自变量之间的交互效应。
7、安排被试方式:随机分组设计、匹配分组设计、被试内设计。
8、准实验设计:一、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例子P180)。
二、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设计(例子P181)。
三、实验组控制组测前测后时间系列设计(例子P182)。
第七章研究数据的获得1、研究变量的常用指标:一、行为指标:频率、潜伏期、持续时间、正确率、强度。
二、生理指标:肌电、皮肤电、心血管指标、呼吸指标。
三、自我报告。
2、研究变量指标的基本要求包括可靠性、有效性、准确性、区分性、适宜性。
3、研究数据获得的基本方法:测评法、实验范式、认知神经科学范式。
4、测验法的实施:一、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二、指导语。
三、测验情境。
四、测验焦虑。
五、与受测者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
5、问卷法的实施程序:被试的选择、以适当的方式发放问卷、回收问卷、调查结果的量化和处理。
6、使用评价法时,应注意:一、评定者与评定对象的交往要有半年以上,以保证评定者确实对评定对象比较熟悉;二、评定这要正确理解评估表中每个评定标准所赋予的心理内涵;三、要尽量避免评定偏见;四、防止评分过严、过宽和趋中评定。
7、如何使用实验法第八章研究结果的处理1、研究结果整理的目的:一、研究结果的整理使研究者把握研究的主导方向。
二、研究结果的整理能够保证研究资料的可靠性,为进一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取得正确的结论奠定基础。
三、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整理可形成进行深入分析的资料,初步把握资料的整体情况。
2、研究结果整理的主要步骤:一、原始资料文件的建立。
二、原始资料的审核和评价。
三、分析研究结果,保存所有资料。
3、定性分析的特点:一、定性分析是建立在描述基础上的逻辑分析或推断。
二、定性分析注重揭示心理与教育过程中的现象和行为的本质意义。
三、定性分析倾向于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分析。
四、定性分析更重视对过程和相互关系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