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金匮 课件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金匮 课件
六、胎动不安 • 仲景云:“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当 属祛病安胎方,若胎动良好,则不需服药。 • 1.血虚湿热 • 【原文】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9) • 【主症】 胎动不安,伴纳差,胃脘不适,或胁腹胀满,舌淡胖苔腻稍黄。 • 【病因病机】 为肝血不足,脾失健运。妇人妊娠,肝脾二脏保持协调至关 重要,肝主藏血,血以养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可不断补充肝血,肝血充足, 可疏泄脾土,使化源正常,则气血源源不断,胎得其养,湿热不生。若肝血虚 则生内热,脾失健运则生内湿,湿热相合内阻,影响胞胎,则见胎动不安等症。 • 【治法】 养血健脾,清化湿热。 【方药】 当归散 • 当归、芍药—补肝养血 • 川芎—疏肝血之滞 • 白术—健脾除湿 • 黄芩—坚阴清热 • 诸药合用,可使血虚得补,湿热得除,胎动不安缓解。 • 朱丹溪弟子在《产宝百问》所谓: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实际此二味仍 是通过清利湿热而间接达到安胎之目的,并非此二味有直接安胎作用。 • 本方对妊娠及产后,只要属血虚湿热之证,皆可用之。所谓妊娠“宜常 服”,也反映了妊娠期,多肝脾失调,血虚湿热之证,若无此证即不可常服。
• •
• • • • • • • • •
2.胞阻 【原文】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 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4) 【主症】 妊娠下血不止,腹中疼痛。 【病因病机】 为冲任脉虚,胞脉阻滞,阴血不能内守。冲任脉气 虚弱,不能统摄血液,则阴血下漏,不能入胞养胎,故影响胎儿的正 常发育。胞脉阻滞,阴血不能充养胞体,故腹中疼痛。 【治法】 养血和血,温经止血。【方药】 胶艾汤 干地黄、当归、芍药、川芎养血和血; 阿胶养血止血;艾叶温补冲任,暖宫安胎; 甘草调和诸药; 清酒以行药力。 诸药合用,养血、和血、止血、温经。 【讨论】 胶艾汤除治疗胞阻下血外,还用于妇人经水淋漓不断的 漏下、半产后下血不止。漏下、半产、胞阻下血均为冲任脉虚,阴血 不能内守所致,故可用一方通治。胶艾汤温经止血之功甚著,为妇科 血证要方,此亦为后世妇科要方四物汤的祖方。
• • •
• •
• •
•
三、妊娠腹痛 1.阳虚寒盛 【原文】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 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方未见。(3) 【主症】 妊娠六七月,腹痛恶寒,少腹阵阵发冷如风吹样感,胎 愈胀大,子脏开张,自觉发热,脉弦。 【病因病机】 为下焦阳虚火衰,宫中寒冷,不能温养固护胞胎。 孕后六七月已进入晚期妊娠,腹痛恶寒,少腹阵阵作冷,均为阳虚寒 盛之征。发热为阴寒之气内盛,迫使虚阳外越。胎愈胀大,子脏开张, 为胞胎及经脉失之阳气煦养,出现不能固胎现象。 【治法】 温阳散寒,暖宫安胎。 【方药】 附子汤:药味组成未见,可选用《伤寒论》附子汤:附 子 茯苓 白术 人参 芍药。水煎服。 【方析】 方中附子虽有破坚堕胎之弊,但本证阳虚寒盛,子脏开 张,流产之兆已见,故须急用附子直温经脏寒气以治本,且不可瞻前 顾后。
• • • •
• • • • • •
四、妊娠小便难 【原文】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7) 【主症】 小便难,淋沥不爽,但饮食正常。 【病因病机】 为血虚热郁。怀孕后,津血常苦不足,而气分相对 有余,津血不足即易生燥热,气分有余则易生郁热,燥热与郁热相合, 又可耗伤津血,加重气分邪热,致下焦膀胱津液缺损,故见小便困难, 淋沥不爽。因病不在中焦,故饮食如故。 【治法】 养血润燥,解郁清热。【方药】 当归贝母苦参丸 当归—养血润燥; 贝母—利气解郁,清热散结; 苦参—清利湿热,与贝母为伍,既可散肺中郁热, 以清水之上源,又能除膀胱郁热,以利水之下源。 诸药合用,可正本清源,使津血得养,燥热得除,小便转入正常。
•
• •
•
【治法】 调理脾胃 【方药】 桂枝汤 【方析】 本方作用于脾胃,可以化气调和阴阳,建立中气,启发气血生化 之源,以养胎元。 若医者不知为妊娠,治疗失当,出现呕吐与泄泻并见者,必致气血津液耗 伤,损及胎元,此时,或采取积极措施治疗保胎,或终止妊娠。
2.胃虚饮逆 【原文】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6) 【主症】 妊娠呕吐不止,呕吐物多系清水涎沫,并伴头晕,心悸,舌淡苔 白滑,脉弦。 【病因病机】 为妊娠胃气虚弱,胎气夹饮邪上逆。本证呕吐不止,乃妊娠 重证。 【治法】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方药】 干姜人参半夏丸 【方析】 方中干姜温中散寒;人参补脾益胃;半夏降逆止呕。 【讨论】 桂枝汤与干姜人参半夏丸用于妊娠恶阻,前者侧重调阴阳,和脾 胃;后者侧重益胃气,降饮逆。关于半夏坠胎之说始于《名医别录》,但古 今医家治疗妊娠呕吐方中用半夏者不乏其例,妊娠胃虚饮逆,呕吐不止,非 半夏孰能止乎,亦为“有故无殒 ”之治。
•
• • • •
• • • • • • •
2.寒湿中阻 【原文】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10) 【主症】 胎动不安,伴脘腹疼痛,呕吐清涎,不思饮食。 【病因病机】 为脾气虚弱,寒湿中阻。妇人怀孕后,因体质差异, 其病理转化有热化寒化之不同,前述血虚湿热证,其主要原因为阴血 本不足,而产生湿热;但此证则属阳气虚弱,使寒湿内生。其脘腹疼 痛,呕吐清涎,不思饮食,即为寒湿中阻之象。脾气虚弱,运化障碍, 血液生成不足,胎失所养,故胎动不安。 【治法】 健脾除湿,温中散寒。【方药】 白术散 白术健脾燥湿; 川芎疏肝理气; 蜀椒温中散寒; 牡蛎可直驱寒湿病邪以达安胎之效。 所谓“养胎”实际仍是去病养胎,或去病安胎之意。 【讨论】 当归芍药散调理肝脾,养血利湿;当归散调补肝血,祛 除湿热;白术散温中健脾,祛散寒湿。从药物组成看,知仲景治疗妊 娠病,重视调理肝脾两脏,此两脏功能协调,则气血调畅充裕,寒、 湿、热亦不会滋生,胎儿可以得到足够营养,使之正常发育。
• • • •
• • • •
2.肝脾失调 【原文】 妇人怀妊,腹中xiu 痛,当归芍药散主之。(5) 【主症】 妊娠腹中xiu痛,即腹中拘急不舒,绵绵作痛, 伴小便不利,足跗浮肿。 【病因病机】 为肝郁血滞,脾虚湿留。肝藏血主疏泄, 脾统血主运化。妇人怀孕后,肝血聚以养胎,脾供给营养 物质。妊娠期易出现肝血不足,肝失疏泄,血行涩滞,脾 失健运,运化无力,湿自内生,肝脾失调,血滞湿留,即 见腹中拘急不舒,绵绵作痛,以及伴见小便不利,足跗浮 肿等症。 【治法】 养血疏肝,健脾利湿。【方药】 当归芍药散 当归、芍药、川芎—调肝和血 茯苓、白术、泽泻—健脾渗湿 本方可肝脾两调,使血行湿去,腹痛等症自愈。
•
•
•
•
•
【讨论】 妇人宿有癥病,即妇人素有癥病存在,癥病包括现代医 学的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疾病。妇人患有癥病者受孕率较低,孕后 应积极治疗。桂枝茯苓丸用于妊娠宿有癥病,具有消瘀化癥,化痰利 水,止漏保胎之功。 本方药味平和,非峻剂破血之品,且炼蜜和丸,服量极小,以图 缓治,尚不致有坠胎之过;妊娠宿有癥病的治疗,勿使用过猛药剂, 勿穷其病根,否则必损及胎元,如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云:“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有故无 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哀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本条所论亦有认为是论癥病与正常妊娠的鉴别,即根据月经变化 以推断是癥是胎,是癥病者用桂枝茯苓丸治之。 桂枝茯苓丸将活血化瘀与化痰利水之品融于一方,凡痰瘀导致的 癥积皆可随证化裁治疗。
•
【原文】 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 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 便微利则愈。见《玉函》。 (11) • “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十月分经养胎即导源于此。 • 十月分经养胎歌诀: • 一肝二胆三心经, • 四月三焦五脾经, • 六胃七肺八大肠, • 九月肾经十膀胱。
【临床应用】 房某某,女,46岁,2009年8月17日初诊。月经1月两潮,每次持 续3天不等,经量多,无血块,先红后黯。近日因劳累过度,导致前 阴下血不止,于本月15日下血,至今未止,眼睛干涩发雾。特从外地 前来求治。在门诊诊病时,患者血从裤褪流出滴至地板数滴,色鲜红, 便急去卫生间换纸。腹不痛不凉,有少量白带。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弦。证属冲任脉虚,阴血不固。治宜养血益气,健脾止血。处方:胶 艾汤加减:生地20g,当归10g,川芎5g,炒白芍15g,阿胶10g(烊 化),生黄芪15g,党参15g,焦白术10g,炙甘草8g,地榆炭15g,焦 贯众10g,棕榈炭15g,茜草10g,仙鹤草15g。 因患者路途遥远,要求多带中药,故取16剂药,嘱其连服8剂, 停后服;按月经周期,间隔10日后再连续服后8剂。患者回家后,逾5 日来电话告诉疗效甚为满意。半年后电话随访,已连续4个月月经按 期来潮,经量适中。(编者验案)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伤寒金匮教研室 张建荣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 • • • • • • • 本篇论妇女妊娠期常见疾病的证治,内容有妊娠恶阻、妊娠下血、妊娠 腹痛、妊娠小便难、妊娠水肿、妊娠胎动不安等,重点讨论妊娠下血与妊娠 腹痛。 一、妊娠恶阻 1.脾胃虚弱 【原文】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 妊娠,桂枝汤主之。方见下利中。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 月加吐下者,则绝之。(1) 【主症】 育龄妇女,停经两月左右,出现恶心,呕吐,不能食,身无寒 热,其脉平和,尺脉稍弱。此证亦为妊娠早期反应。 【病因病机】 为妊娠后脾初结,经血归胞养胎,以致母体阴血相对不 足,脉道不充,故尺脉小弱。 若妊娠三月后,随着胎气的逐渐旺盛,尺脉可出现滑疾之象,如《素 问· 平人气象论》云:“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千金》谓:“三 月尺脉数”;李士材谓:“滑疾而散,胎必三月。” 妊娠恶心,呕吐,不能食,为胎气上逆,胃失和降,因冲脉起于胞中, 隶属于阳明,故胎气随冲脉上逆时必夹胃气上逆。身无寒热,排除外感疾患。
• • • • • • • • • • • • •
五、妊娠水肿 【原文】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 苓散主之。(8) 【主症】 身体沉重,洒淅恶寒,起即头眩,小便不利。 【病因病机】 为胞胎逐日增大,影响膀胱气化,使机体水湿不能排出。 身体沉重—为水湿停留肌肤之象征; 洒淅恶寒—水停肌肤致卫阳不能行于肌表; 起即头眩—水湿内停,致清阳不上濡头目; 小便不利—膀胱气化障碍,也是形成水肿的关键原因。 【治法】 通窍利水。属急则治标法。【方药】 葵子茯苓散 葵子—滑利通窍; 茯苓—淡渗利水。 此二味能使小便通利,水湿排出,则膀胱气化功能转入正常,周身阳气 通畅,诸症即可随之而消。此即叶天士所谓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之先例。 【讨论】 妊娠水肿之小便不利,与前述妊娠小便难,虽同为小便方面的 变化,但前述小便难是血虚津亏,燥热内生,故以小便淋沥不爽为特征,治 疗以养血清热为主;而此证是膀胱气化受阻,水湿之邪不能从小便排出,而 形成水肿,故以通利窍道,引水下行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