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茶文化的主要表现

唐代茶文化的主要表现

唐代茶文化的主要表现
一、从地域上看,唐代饮茶风习第一次成了真正意义上全国性的“比屋之饮”。

尤其是北方,本来“初不多饮”,开元(713—741年)以后,僧
人饮风大盛,为此北方许多地方“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这种
“始臼中地”的饮茶风俗,很快与大唐文化一起“流于塞外”。


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饮茶文化作为全国文化出现的标志。

从饮茶所属人员看,皇帝嗜荼,“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文人嗜茶,僧人嗜茶,道士饮茶,军人饮茶,甚至“田间之问,嗜好尤切”。

饮茶没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一切人的嗜好。

从作用来看,茶被看作生活的必需品,所谓“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

既祛竭乏,难舍斯须”。

人们对茶“溺
之甚”,简直达到“穷日尽夜”的程度。

没有饮茶的大普及,不会
有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二、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突出表现在陆羽《茶经》的有关论述中。

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突出表现在陆羽《茶经》的有关论述中。

可见,唐代茶事是一门艺术,对茶
叶的外形、色泽、茶水香味、滋味、煮水、茶具、柴火、饮茶环境
和方式均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

他们追求的是茶叶要好,制茶要精,煮茶要术,饮茶要美,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出现了包括茶学专著在内的一大批茶文献、茶文学。

《茶经》面世标志着茶学和茶道的形成,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崇高地位。

嗣后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虞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王敷的《茶酒论》、毛文锡的《茶谱》亦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塑造唐代茶学界的辉
煌成就。

与此同时,大批诗人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数百首
茶诗。

这些茶诗或呕歌饮茶的美妙,或表达赐茶赠茶后的喜悦心情,或寄托对茶德的思考,凡此种种,都表达了对茶的热爱和追求。


至五代以茶诗为中心,包括茶散文等文学著作的大量出现,为茶抹
上了浓浓的文化韵味。

不仅如此,还出现了茶画。

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箫翼赚兰亭图》是世界最早的茶画,画中描绘了儒士与僧人共品香茗的情景。

阎立
本另绘有《斗茶图》,形象地表现了唐代的饮茶风俗。

初唐周防的《琴啜茗图》大约是当时宫廷仕女茶道的最早表现。

张莹的《明皇
和乐图》是一幅宫廷帝王饮茶的图画。

佚名的《宫乐图》描绘宫廷
妇女集体饮茶的场面。

这些画对烹茶、饮茶具体细节与场面描绘得
比较具体、细腻。

此外,杂著中也大量出现茶的内容。

可见茶学家、诗人、文学家、画家、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都拿起自己的笔
为茶文化的繁荣而辛勤耕耘。

四、饮茶仪规和茶道的出现,饮茶上升到精神层面。

饮茶发展,有所规则,是从唐代开始的,这主要体现在《茶经·六之饮》中。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

次之者,碗数五。

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
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除了普通饮茶仪规外,唐代已经
形成宫廷茶文化圈、文人茶文化圈、大众茶文化圈、僧侣茶文化圈,不同文化圈的人饮茶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规则。

茶道的创立则是唐代饮茶文化的最高层面,即精神方面的内容,这是唐代茶文化的突出表现。

陆羽创造了以“精行俭德”为中心的
茶道思想,只不过没有使用“茶道”这个词而已。

诗僧皎然首次提
出了茶道概念,把品茶过程归纳为3个层次。

卢仝又在《走笔谢孟
涑议寄新茶》中生动描绘了饮茶的7个层次。

刘贞亮将茶叶功效概
括为10项,《茶十项》一文说:“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
养生气,以茶除疬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
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刘贞亮的茶十德比较具体,包含了茶叶对生理及精神方面的功效,其中“以茶利礼仁”,“以
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4条纯粹是谈茶的
精神作用。

至此唐代茶道已经形成。

陆羽之前,饮茶和“瀹蔬而啜”一样,自然也就不会怎样讲究道,有道也不会大行。

但陆羽通过《茶经》对如何采造茶叶,怎样烹煮,应备有哪些茶器和如何饮用一一加以总结和倡导以后,把茶叶的饮用,由单纯的防疫治病、充饥解渴,提高和发展为一门专门的技艺
和学问,这时,也只有到这时,我国才开始重视和产生讲究饮茶之道。

这就是说,在《茶经》和最初的茶道中,陆羽和大家在讲究饮茶之法的同时,一开始就提到和就具有精神的一面。

而这精神的一面,不是来之于其他,恰好正是从茶文化的淀积中承继过来的。

《茶经》提出的茶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求饮茶者饮茶时要修心养性,效做这样的人。

陆羽《茶经》中饮
茶之道要求做精行俭德之人的这条,如溯其源,我们由《晋书》桓
温和陆纳传以茶果待客和伴酒并视之为是“素业”,即可找到其根缘。

当然,当时在中唐陆羽、皎然等倡导茶道之时,关于茶道文化
的精神内涵,并不只是要求做“俭德”之人一点,至少从皎然的看
法中——“唯有丹丘”才知茶道的“全尔真”,其内容自然是极其
丰厚的。

8世纪继陆羽《茶经》之后唐朝的另一本茶书《茶述》,其对茶
和茶文化特点的概括:“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这几句,对茶道在物质上如何
更好愉悦人生,在精神上如何自我陶冶修养,说直接些,有点现在
茶道宣扬的“和敬清寂”的韵味了。

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

“比屋之饮”,也
就是家家户户都饮茶的意思,可以得知唐代国都长安等地饮茶的普
遍程度。

除了“两都并荆渝”之间以外,饮茶之风也是同样盛行,
这种情况以《封氏闻见记》中记载的最为典型,“自邹、齐、沧、
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可见,茶饮已经深入民间,成为生活之必需。

茶叶文化的通俗和高雅,均具备十分丰富的内涵。

在大众茶饮和宫廷茶饮之外,还有一个僧侣圈。

这些人中有不少是陆羽的师友,
如智积、怀海和尚、灵一和尚、皎然、齐己等,都是陆羽的茶艺老师。

由于陆羽的烹茶技术提高很快,烹出的茶汤滋味有自己的特色,智积和尚到了非陆羽烹煮之茶不喝的地步。

这也说明陆羽从智积和
尚的高超烹茶艺术中得到了精髓并有了新的发展。

茶与佛教的缘分很深,到了唐代这种缘分联系得更加紧密了。

近年来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僖宗时期的金银茶具,也反映出唐代佛教
与茶饮之间的特殊关系。

文人介入,诗文吟颂
在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中,文人的热情参与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典型的是诗歌中的茶诗创作。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光
辉篇章。

在唐诗中,有关茶叶的作品很多。

比较著名的有李白的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琴茶》,齐己的
《谢湖茶》、皎然的《访陆处士羽》等。

这些茶诗的形式有古诗、
律诗、绝句等,内容包括了名茶、茶人、煎茶、饮茶、茶具、采茶、制茶等各个方面。

唐代文人们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使茶饮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使茶饮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

同时,这些文化
艺术作品也成了研究中国茶叶历史的宝贵资料。

茶叶专著的出现众所周知,公元780年前后陆羽撰写的《茶经》三卷,是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它标志着茶学系统的确立,在推动
茶饮继续扩大的同时,也开创了茶叶专著撰写的先河。

陆羽著《茶经》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陆羽是中国的“茶圣”。

《茶经》是中
国茶叶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是唐代及唐代之前茶叶科学和文化的
系统总结。

《茶经》建立了茶学的基本框架结构,直接促进了茶叶
生产和饮用的快速发展。

自《茶经》后,不少有识之士,对茶叶及其相关内容进行了及时的总结,自唐代中、晚期至五代,出现了不少茶叶专著。

如皎然的《茶诀》三卷,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一卷,温庭筠的《采茶录》
一卷,佚名的《茶苑杂录》一卷,裴汶的《茶述》、温从云等的《补茶事》和毛文锡的《茶谱》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