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周公政治思想(附尚书洪范)解析

§00周公政治思想(附尚书洪范)解析


思 考


尚书· 洪范

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王乃言曰: 「嗚呼!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 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箕子乃言曰:
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彝倫攸斁。 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 疇,彝倫攸敘。
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 知其彝倫攸敘。

上天不言而黙定下民,佑助諧合其安居,使有常生之資。我不知 此天之定民常道所以次叙問天意何由也。(孔疏) 程子曰:“圣人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惟止之各于其 所而已。”何以致之?则惟建极。故欲明《洪范》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 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 次五曰建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总叙九畴之目。其次第安排可参见马一 浮《复性书院讲录· 洪范约义一》
一、五行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 四曰金,五曰土。标名数水曰潤下,火曰炎 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辨 体性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 革作辛,稼穡作甘。寄味明功


“周公对于刑罚,固以教化主义为其精 神。”“意不在偿惩而在感革,故积极的伦理观念视消 极的保安观念为尤重。” ——梁启超 《先秦政治思想史》
政治主张和理论


王权神授和天下王有
王权神授与天子独尊宗 教权威和政治权威结合为一 “以德配天”


天下王有与权力王授 《诗· 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 臣。” 观念VS事实 《诗· 唐风· 无衣》《毛传》曰:“诸侯不命于天子,则不成 为君。” 孝与父家长专制主义 宗族关系与政治关系交织在一起 《洪范》:“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 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此辨其体性也,体以形质言,性以功能 言。水以寒湿为体,润下为性,润而能 下也。火以热燥为体,炎上为性,炎而 且上也。木以柔韧为体,曲直为性,曲 而能直,谓其能从绳墨也。金以坚刚为 体,从革为性,从而可革,谓其能就鎔 范也。土德博厚,以合容持载为功,不 独可以稼穑,言于是稼穑焉者,稼穑之 所资于人尤重也。
中国政治思想史文化底蕴

究天人之际 明修身之道 施治国方略 求天下为公
(甲) 究天人之际



第一,殷周天命观。“天命靡常”,成为后世 政治权威合法性论证的理论源泉。 第二,自然天道观。春秋始流行。后为道家禀 承。肯定政治与自然之间的关联,是反对专制 集权思想的主要理论依据。 第三,理学天理观。天理成为自然与社会政治 均应遵循的法则,以此为相应的政治生活作出 论证。
(尚书· 康诰)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 有夏”(《尚书· 多方》)显,光。休,美。显休命,光荣美
好之命。
商背离天命 惟荒腆于酒,……登闻于天,诞惟民怨,……故天降 丧于殷,罔受于殷。……天非虐,唯民自速辜”《酒 诰》
周公政治思想主旨及依据


天以德选君 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 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 用肇造我區夏,……天乃大命脈文王殪 戎殷《康诰》 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文王, 兴我小邦周《大诰》


阅读书目及要求



尚书· 洪范 论语(背诵) (史记· 孔子世家,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孟子· 梁惠王(上)告子(上)(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 第十四 老子(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 第三 ) 庄子(逍遥游,大宗师,骈拇,马蹄,胠箧)
阅读书目及要求



墨子(天志上、中,尚贤上、中,尚同 上、中、下,兼爱上、中、下) 荀子(王制、君道、天论、礼论、解蔽、 性恶) 韩非子· 奸劫弑臣、二柄、主道、五蠹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政治主张和理论

• •
天命(政权合法性的基础)的转移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唯命不于常” 唯德是授



面向现实,注重人事——“明德、保民、慎罚”
明德:支柱中轴 治民的态度 保民:德的正面 把民众作为自己的镜子“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慎罚:德的负面又与德并列 “义(宜也)刑义杀”(《康
诰》)
—— 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
?为什么学习三代政治思想

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的时期,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起点 “崇古”乃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政治思 想的一大特色,是我们理解中国政治思 想传统特色的一大关键点

中华民族的形成
三皇五帝 黄帝统一各部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 “华夏”族,亦称“诸夏”。“华”意为“荣”,本义为光辉、文采、 禅让与夏王朝的建立
(一)周公政治思想依据

政治权威来源:天命 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文王, 興我小邦周。文王惟卜用,克綏受兹 命……嗚呼!天明畏,弼我丕丕基 。 (尚书· 大诰)
政治权威来源:天命
周公政治思想主旨及依据

天命靡常(政权合法性)
周公继承了殷代上帝至上的信念,但有修正, 主要点是:唯命不于常,唯德是授。唯命不于常
第一章
中国政治思想的起点
——商周时期的神权政治思想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商代的神权政治观的内容。 了解西周统治者提出的政治主张和理论的 具体内容。 理解商周二代的神权政治观念之间的区别。
“贵古”

“贵古”的观念 始自胡适的改变
“胡适以前,在北大讲中国哲学史的教授, 讲了半年,才讲到周公。胡适讲中国哲学史则从 ‘老子’讲起,以前的三皇五帝、文王、周公都 不提了。”
在周公发布的一系列诰命中阐述了哪些重 要 的政治观念?
参考资料

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 版社1984年版,第一章、第二章。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 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一章。
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章第二节、第三 节。
(乙)明修身之道

第一,人性论奠定修身理论基础。 第二,修养论阐发修身的基本途径。 第三,境界论展现了修身的理想追求。
(丙)施治国方略

第一、义利统一是治国的伦理准则。 第二、贤者治国是治国的关键环节。 第三、民本文化是治国的核心内容。
(丁) 求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 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 不闭,是谓大同。
商代神佑王权的政治观念

商朝的建立——“汤武革命”
禅让与革命 两种政体
“对于一种政体,我们可以不流血就摆脱它, 对于另一种,我们不流血就不能摆脱,也许根本 不能摆脱。我建议称第一种为民主,称第二种为 专制。” —[英]波普尔 《通过知识获得解放》
商代神佑王权的政治观念

研究资料
典册 甲骨文

商代神佑王权的政治观念
(三)周公政治思想意义
意义: 自觉论证政权合法性
德性政治
民本思想:保民、重民,
►小结
西周的政治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政治理论和主张
天命并非固定不变、唯德 是授
封邦建国制
宗庙祭祀制度
敬德、保民、慎罚
王权神授和天下王有
作业讨论辅导
商周二代的神权政治观念有何不同?
周公对商代上帝至上信念作了什么样的重 要修正?


昔先聖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於公。嘗 試 觀於上志,有得天下者眾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 凡主之立 也生於公。故《鴻範》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無偏無頗,遵王 之義;無或作好,遵王之道;無或作惡,遵王 之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 甘 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將行,請所 以治魯。 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荊人有遺弓者,而不索。 曰:「荊人遺 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 其『荊』而可矣!」 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 老聃則至公矣!天地大矣! 生而弗予,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 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 三皇、五帝之德也。 (吕氏 春秋· 贵公)
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 稼穡作甘

此寄味以明其功也。自性发用之谓作,望上“润下”“炎 上”言从性起相,其见于味者有是五种之相也。何以不言 五声、五色、五臭而独举味以为言者?《左氏传》郑子大 叔引子产之言曰:“天有六气,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 为五声。”以味居首。《素问》亦曰:“在天为玄,在地 为味”。盖气之感于人者,声、色、臭、味四者之中,味 为最近而最察。声、色、臭皆可与人同感,味则其所独知。 (佛氏所谓自证)《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 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亦以味居首。 圣人岂重味哉?亦观于气之著于物者味为甚,举一以该三, 而其他可推而知也。五味得咸而坚,得苦而下,得酸而 收.得辛而散,得甘而和。又苦急而甘缓,酸涩而辛通,咸能作坚,亦能软坚。自 土味外,其所作者皆其气之反也。润下则流,作咸则止; 炎上则扬,作苦则降;曲直则舒,作酸则敛;从革则结, 作辛则解:于此见变化气质之道焉。圣人体物之妙,无往 而弗在也。裁成辅相,所以尽物之性者,于此可见其一端。 善学者思之。
帝的至上性 祖先崇拜 帝、祖合而为一
西周敬天保民与天下王有的政 治思想

“牧野之战” 周公 周之变革
“中国政治与文化的变革,莫剧于殷、周之 际。”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宗法政治制度的创设与确立

• •
嫡(正妻)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贵妾)不以长。” 大宗与小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