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地貌实习报告 研究庐山
2、青莲寺——七里冲向斜谷:位于大月山与五老峰之间,发育在三叠泉向斜构造之上。
3、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
4、8月4日:牯岭——汉口峡——大校场——芦林盆地,进行地貌实习。大校场(谷地名称)及西谷次成谷:前者在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后者位于虎背岭与牯岭之间,成因是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的强烈侵蚀,破坏而成,地貌特别低下,故成为谷地。
2、峡谷是年轻河谷。是在地壳强烈上升和河流复活下切而成的,说明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
3、从宽谷的高度和峡谷的下切深度表明,庐山上升量由中部向东北部递减。
4、庐山之北的平原地带,由于地壳下沉,河流下切成为沉溺河谷,有的河段被长江的河漫滩或自然堤隔开而成为湖泊,如九江附近的八里湖、甘棠湖、白水湖等。
一、地貌概况: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形态呈肾形,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最高峰为汉阳峰,高1474米。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六十多年前,地质学家李四光经过反复考察和研究,认定庐山第四纪时发生多次冰川,并命名为:鄱阳冰期、鄱阳—大姑间冰期、大姑冰期、大姑—庐山间冰期、庐山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月4号:牯岭——三叠泉(五老峰)
9月5号:牯岭——秀峰
9月6号:牯岭——植物园——含鄱口
9月7号:牯岭——剪刀峡
一、庐山概况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距九江市约13公里,东及东南临鄱阳湖,北濒长江,距南京464
公里(长江行道距离)。地理坐标是东经115°50~116°10′,北纬29°28′~29°45′,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3.8米,是我国名山之一。
指导老师:赵志军、沙润、董平、许建国、蒋建军、龙毅、白世彪等
实习小组成员(第七小组):孙敏、庞瑶、孙华芸、张红、杨洁、张露、张大骞、朱少楠、徐孝立、徐勇
实习路线:
9月2号:牯岭——月照松林——东谷——茭芦桥——黄龙潭、乌龙潭——电厂大坝——天池山——龙首崖——锦绣谷——如琴湖
9月3号:牯岭——大月山水库——大月山公路——芦林冰绩泥砾剖面
F.西谷、大校场谷地:西谷位于虎背岭和牯牛岭之间,大校场位于女儿城和大月山之间,均为次成谷。原来,虎背岭和大月山的向斜部位上宽下窄,谷底被压紧不易被侵蚀,但是由于均为长石石英砂岩组成,岩性较软,整个地层呈现硬软硬的结构,易被外部作用侵蚀。向斜谷地被侵蚀后,便形成了西谷和大校场谷地,而未被侵蚀的较硬的岩层便形成了次成山。
A.虎背岭:东南翼为背斜构造,由于西北翼被莲花同大断层切断而形成陡崖,所以形成了单面山。佛手岩仙人洞和虎背岭为同一岭,被天桥谷和锦绣谷两横向断裂切断,并且流水面深向侵蚀,形成深切峡谷。
B.大月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本是夹在大马颈和五老峰两个大背斜之间较小的背斜,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
C.五老峰:第四纪时期,五老峰东南翼被温泉大断层切割,形成高耸的断层崖地貌,西北翼形成了单面山,它的高度向东北方向递降,断层崖亦分为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三、谷地地貌类型:
(一)、成因: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岩层和地质构造发育,其流向主要是北东——南西,其次是横切构造的而较新发育的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与上述流向垂直。
(二)、形态: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为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
1、宽谷:多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与地质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
3、8月4日:牯岭——汉口峡——大校场——芦林盆地,地貌实习。东谷支流袭夺河:该小河切穿插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南西流入芦林盆地的,现向北西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河流袭夺原因分析: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作北东向或南西向)流动。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北西向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故袭夺了北东——南西流向的河流。
在牯牛岭上的月照松林处测得岩石产状为:走向北偏东70°,倾向330°,倾角42°,由于牯牛岭是次层岭,各处所测的岩石产状应基本是一致的,后来我们又到茶场附近的公路上测了岩石产状,走向为北偏东,倾向133°,倾角40°,大体上是一致的。
3.谷地地貌
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为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
(二)、断层构造主要地貌如下:
1、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其北翼断落而成,该断层崖在石门涧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
2、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垄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递降,断层崖亦分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三]、结束语:
——庐山的自然美景,孕育滋养了庐山丰富的历史文化,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庐山作为天下名山的独特的魅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庐山的世界性价值给予的评价:“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
5、庐山河流带出的物质出山后,在出口外围堆积成扇形地,这些古扇形地受切割后,成为阶地状,约有3级。三、河流袭夺
1、8月5日上午:牯岭——西谷——锦绣谷——仙人洞——黄龙潭;地貌实习。锦秀谷袭夺河: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北西流的锦秀谷袭夺,证据:
①、花径风口: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
D.牯牛岭、女儿城:这两条山岭均为次成岭,是由于虎背岭和大月山背斜中的向斜的岩层坚硬未被侵蚀,稍软的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次成山,山岭的相对高度不大,但绝对高度也达到了1000米以上,由西向东分别为牯牛岭和女儿城。
E.东谷、青莲寺谷地:这两个谷均为向斜谷底,东谷位于牯牛岭和女儿城之间,青莲寺谷地则位于大月山和五老峰之间,而横向的七里冲谷地为次成谷。
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04级地理信息系统10040417张红平
实习地点:江西省北部庐山地区
实习时间:2006年8月29号~2006年9月8号
实习目的:认识庐山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概况,丰富学生野外感性知识,加深和扩大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实习内容:调查庐山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水文、土壤和植被四个部分。
历史上的庐山,还一度成为我国的古代教育中心之一,山上的“白鹿洞书院”是我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与“睢阳”、“嵩阳”、“岳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
庐山的山体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地史过程。自前震旦纪到古生代,庐山一直处在缓慢的沉降中(除曾两次短暂成陆外),堆积了深厚的海相地层,到燕山运动时褶皱上升为陆地。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断裂而块状隆起,庐山形成为块垒式山地。
实习主要集中在山的北部,山南只观察了秀峰一处。秀峰寺一带的山峰,由混合岩化片麻岩组成,虽抗蚀能力较差,但垂直节理发育,经流水切割形成陡峭的山坡和险峻的山峰,层峦叠嶂,峡谷深邃。庐山南部主要是沿温泉断层、庐山垄断层和通运断层不等量上升形成的长方形断块地貌。断层延伸方向与五老峰、鄱阳湖延伸方向一致,大断层至少有两次断裂,呈阶梯状,因为庐山经过三次断块抬升,与庐山北部的三个裂点相对应。其中尤以庐山垄断层与温泉断层之间的断块上升量为最大,汉阳峰就位于其上。断块西侧沿庐山垄断层发育了庐山垄峡谷。该谷地平直,谷坡陡峭,为一典型断层谷。断块上的河流多与断层崖走向或庐山垄峡谷直交,表现出断块山地的水系特征。庐山垄断层与通运断层之间的上升断块,上升量较小,山脊高度由1300余米向西南递减。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人文历史悠久,其兴盛曾一度与宗教关系密切。现存的东林寺等寺观为道教著名道观。庐山也是历代诗人、画家、学者、科学家吟诗、作画、进行科学考察的胜地。登山的学者、名流中有司马迁、陶渊明、王羲之、欧阳修、苏轼、徐霞客、唐伯虎等。
2、峡谷:表示第四纪地壳上升,河流强烈下切而成。峡谷谷坡陡峭或阶梯状,纵比降大,多裂点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
(三)、宽谷和峡谷的比较
1、宽谷是早期发育的老河谷,发育时间较长,它是在地壳稳定、地势低矮的条件下形成,说明宽谷形成之时的当日庐山,高度比现在低矮得多。说明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
二、分述
(一)庐山的地貌
1.地质基础
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背斜与下扬子拗陷的交接地带,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岩浆活动较强,混合岩化作用明显,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构造较明显。
2.构造地貌
庐山地区新构造运动、岩性和构造与地貌发育有密切关系。庐山的雏形主要是在中生代燕山期形成,庐山的构造、岩性和新构造运动对山体及次一级地貌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主要构造线为北东-南西向即褶曲延伸的方向。庐山大致从九奇峰-仰天坪一线为界,分为南北两段。九奇峰一带发育一系列逆掩断层,同时又受到岩性的影响,在地貌上出现奇峰树立、岭后相对的现象。最终,形成了现在山北五岭四谷的地貌形态。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