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的个人中心理论及应用和评价理论罗杰斯的现象学理论不是一个人格理论,而是关于心理治疗和行为改变的过程。
然而,人格理论总是从治疗理论发展来的。
罗杰斯的观点代表了现象学的人格的研究取向,即强调为什么我们能够且应该根据人们对自己及周遭世界的看法来理解他们。
提出罗杰斯的理论是因为它关注自我概念及与其有关的经验,也因为它有意将临床的直觉与客观的研究结合起来。
罗杰斯强调个人经验,以及成为“功能完全发挥的个人”的重要,他的理论对咨询员、教师和商业主管人员的培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对人的看法是坦率的,与弗洛伊德的观点相反,但又与他的治疗观和研究观密切相关。
罗杰斯理论的精神使他在人类潜能运动中占有一席之地。
客观与实证研究的强调影响了罗杰斯,但是他的理论却来源于对个人的深入研究,然后理论又应用于个人。
罗杰斯在一生中花了大量时间从事个人治疗,而且通常利用临床资料来开始他的研究。
和心理分析理论一样,罗杰斯的理论包含了对所有人的假设,但是他的理论尤其针对个体差异及个体整体功能的研究。
与分析心理对潜意识的强调不同,罗杰斯的理论强调的是意识。
个人的现象世界,就是他所经验到的世界里,在意识的层面所包含的资料,可以用来了解并预测行为。
心理学家能够通过营造一种支持的气氛,来逐渐了解个人的私有世界。
罗杰斯对人的看法: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
我们基本是朝向自我实现、成熟和社会化的方向前进的。
当人能自由去发挥功能、自由地经验、去实现作为积极的社会性动物的基本本性时,人就是可以信赖的、基本上是有建设性的人。
罗杰斯对科学。
理论及研究方法的看法:根据罗杰斯的现象学立场,个体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觉知这个世界的。
个体对他觉知到的环境做出反应,而这一环境可能和研究者本身对环境的定义不相符合。
个体的现象场包括意识的与无意识的知觉,但是决定行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意识的或可以成为意识的知觉。
尽管现象场是个人内在的私有世界,但我们也能试着去觉知个体的世界。
罗杰斯认为现象学是人的科学的基础,这也是他发展一主观现象理论所用的方法。
在了解人类的行为时,罗杰斯总是以临床观察开始的。
他尽可能排除偏见,积极收集临床资料。
罗杰斯一生都致力于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罗杰斯关注的是心理治疗的过程。
他的人格理论是从他的治疗理论中发展出来的,且理论的重心及有关研究一直在改变。
然而,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他始终关心的是人如何去知觉他的世界,特别是如何去知觉他自身,并重视改变的过程。
与强调驱力、本能、潜意识、紧张消除和早期个性发展的心理分析理论相反,现象学取向强调知觉、感觉、主观的自我报告、自我实现及改变的过程。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结构概念是自我。
个人觉知到外部事物,并经验到自己,他对事物赋予意义,于是知觉与意义的整个系统构成了个人的现象场。
现象场中被个体认为是自我的那些部分包括了“自己”和“我”两个组成。
自我概念是有组织的、一致的知觉模式。
尽管自我会改变,它总是保持其结构性、联合性和组织性。
关于自我概念,有另外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自我不是我们内部的一个小人,自我不“做”任何事。
自我并非控制人的行为。
自我代表的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知觉。
第二,那种称为“自我”的经验与知觉形态可以被意识到。
一个相关的结构概念是理想自我(ideal self)。
理想自我是个体最希望拥有的自我观念,它包括与自我相关,且为个人所高估的知觉和意义。
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常有冲突。
自我概念的测量常用Q分类法、形容词坚定量表、语义分析法等。
Q 分类、形容词鉴定量表和语意分析法都接近罗杰斯现象学的自我报告的理想,提供的资料在统计上很可靠,与理论相关。
罗杰斯的人格观点和弗洛伊德有很多不同。
罗杰斯的人格观点强调变化,在他的理论中很少用到结构的概念。
罗杰斯视个人为不断前进的,他不重视行为中紧张消除的一面,转而强调自我实现,认为人有一种基本的自我实现的倾向。
现的概念也指个人朝向满足需要或紧张消除,且强调活动会使机体得以成长,并从中得到愉快和满足。
罗杰斯认为机体的功能在于维持各种自我知觉的一致性(没有冲突),以及自我知觉与经验的协调,当觉知自我与真实经验之间存在差距时,个体就陷入不协调的状态。
焦虑是经验和自我知觉有差距所致,多数情况下,个人能觉察到验,并使之进入意识,但有时我们也会觉察不到经验。
对于此,罗杰斯采用“隐觉”的概念来表示个体经验到一个刺激,但却不能觉察到它的存在。
个体的“隐觉”是偏离经验的,它能进入意识的层面,并强迫自我观念的改变。
这样,自认为不会憎恨别人的人,不管何时经验到何种程度的憎恨情感,他们都将经验到焦虑。
个体寻求维持其自我观念,对不协调的状态反应——由于承认与自我相冲突的经验而产生威胁感——即是防御。
个体模糊地知觉到某个经验与自我结构不协调时,机体就以防御的方式来否认经验的觉知。
两种防御过程分别为经验意义的曲解和经验存在的否定。
罗杰斯强调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关怀。
应用和评价罗杰斯学术生涯的主要部分就是临床上的运用。
个人中心疗法最先发展于心理辅导及心理治疗。
也就是所说的受访者中心疗法,“指的是不是把寻求帮助的人作为有依赖性的病人来看待,而是把他当作有责任的当事人”。
罗杰斯并不关注异常行为的病态模式及医生的医疗方法,他强调的是个体对健康的趋向、干扰成长的环境条件以及能够有助于消除障碍达到自我实现的治疗环境。
在罗杰斯看来,健康的人能将自己的经验同化于自我结构中。
一个健康的人,其自我和经验之间是协调的,是对经验开放的、没有防御的。
相反,对神经病患者来说,其自我观念形成的方式与他自身的经验并不一致。
心理适应不良的个体必定否认他的感觉及情绪经验。
与自我结构不协调的经验要么被否定要么被曲解。
罗杰斯不主张细分心理疾病的形式,但他细分了防御行为的类型。
他认为防御行为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描述。
在合理化作用里,个人为了与自我相一致而曲解行为,幻想也是一种防御行为。
第三个防御行为是投射作用。
这些防御行为的描述虽然类似于弗洛伊德所提出的防御行为,但是罗杰斯认为防御行为是以否认或曲解知觉的方式来处理自我与经验间的不协调。
而且,罗杰斯理论中的防御作的分类并没有弗洛伊德理论中的那么重要。
尽管罗杰斯从治疗的经验发展出一套人格理论,但他理论的中心论点是治疗过程本身。
罗杰斯主要关心的是人格改变的方式。
他致力于一个连续的主观与客观的改变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是罗杰斯理论的核心。
西蒙把受辅者中心疗法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罗杰斯重点强调治疗者使用情感反映的技巧。
基于此观点,治疗者以最少的活动引导受辅者的谈话——非指导的观点。
尤其治疗者对未表示的态度或潜意识更不提出解释。
第二阶段由强调辅导员的非指导转而强调以受辅者为中心,由强调技巧转而强调态度。
辅导员要以设身处地的方式进入到受辅者里面。
第三阶段,逐渐强调治疗气氛。
罗杰斯的治疗者不是超然独立的人,而是要投入于治疗情境,他要表达感情,投入与受辅者的关系中。
此时更强调情感的体验而非言语的自我探索。
这一阶段逐步强调研究治疗气氛和人格改变的过程。
罗杰斯认为治疗中极为重要的变量是治疗气氛。
如果治疗者在他与受辅者的关系中,以对受辅者有现象意义的方式提供三种情况的话,治疗改变就会发生。
罗杰斯假设对治疗改变至关重要的三种情况是,协调与真诚、无条件的关怀、设身处地的了解。
罗杰斯最具里程碑意义的贡献之一是他开辟了心理治疗的系统研究之领域。
二十世纪四十至五十年代,罗杰斯及其他人所做的大量研究论证了受辅者中心疗法产生的改变。
已涉及到的改变有:防御性下降,对经验本身更为开放;发展出更积极、更具协调性的自我;发展了对他人的积极情感;从依赖别人的价值观转而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
罗杰斯还发现积极的治疗气氛与积极的人格改变有关。
早期罗杰斯致力于把临床灵敏性与科学的严谨性结合起来,而在后期罗杰斯则日益转向仅仅依赖人本身的现象学的研究,罗杰斯强调经验,尤其是个人经验。
罗杰斯的另一个较重要的转变是从一对一的治疗关系转为群体治疗。
在他的《论群体冲突》一书中,罗杰斯阐明,在人数较少且集中的群体中,改变更迅速且更明显。
罗杰斯尤其感兴趣的是婚姻关系群体及婚姻的抉择,这一兴趣表现在对以下几方面的关注:坦率、诚实、情感的共享、对关系中内在感受的意识。
最后罗杰斯把个人中心法拓展到管理、少数民族群体、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及国际关系中。
罗杰斯的立场是人类潜能运动的一部分,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第三势力”,是除了心理分析论与行为主义之外的另一种学派。
人类潜能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库尔特.哥尔德斯坦和阿拉伯罕.马斯洛。
库尔特.哥尔德斯坦是德国的一位著名神经病和精神病学家。
人主要的动机不是寻求紧张的解除,而是自我实现。
他认为,人发挥其功能的所有方面都是为了表达实现自我的动机。
每一个人都有内在潜能,并在成长过程中实现。
自我实现的威胁来自于个人体内的功能障碍,也来自个人与环境的联结方式。
一旦这些内部的及环境的障碍被排除,动机和成长过程还将继续。
因此机体的任务就在于,调整其内部的功能并以一定的方式和环境相联系,从而实现自我实现的过程。
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区别了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
作为生物机体,没有食物和水我们就不能生存。
作为心理机体,如果其他需要得不到满足,我们仍然不能完善地发展。
人的需要从低等到高等分为五个阶段,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还对健康、自我发挥、自我实现的个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研究的对象是历史上或当时仍然在世的一些人。
从研究中得出结论,自我实现的人具有以下特征:他们接受自己和他人;他们关心自己,而且自然会想到别人的需要和欲求;他们会对人及环境中的独特性作出反应,而不是以机械的、僵化的方式做出反应;他们至少能与某些人形成亲密关系;他们是自发的,有创造性的;当对现实的要求做出反应时,他们不信奉规则,坚持自己的观点。
存在主义观点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个人的重要性。
存在主义者视人是单一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
在哲学家Kierkeguard 看来,存在的唯一问题是作为个体而生存。
其他的许多强调也与对人的重视有关。
第一,强调自由。
自由、意识和自我反省使人不同于其他动物。
第二,自由包含了责任。
每一个人都得为自己的选择、行动、真正的存在或信奉“不好的信条”而负责。
根本上,每个人对他们自己的存在负责。
第三,关注死亡的存在,个体在世界上是单独的、完全不可替代的。
最后,存在主义者强调现象学以及对每个人独特经验的了解。
个体对事件的理解是根据事件对个体具有的意义,而不是根据某些标准的定义或已经确认的假设。
现象学用于研究心理学潜伏着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它排除了某些重要变量的探讨,尤其是人们意识之外的那些变量。
如果我们局限自己于人们报告的内容,那么我们将忽视人类功能的一些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