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咨询关系理论述评摘要:本文通过对罗杰斯助益性咨询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主要概念,如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倾听、共情理解等核心概念进行评述,了解其优点并提出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助益性关系、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心理咨询界几乎一致认为,对咨询关系的研究和发现是罗杰斯对当代心理咨询最重要的贡献,就罗杰斯自己来说,在他所有建树中,他最喜爱的也是咨询关系理论。
他对咨询关系的一些重要看法,如: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理解等,已经成为任何一种咨询模式都承认的必备的咨询关系。
罗杰斯的咨询关系理论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来说,大致经历了指导关系——非指导关系——助益性关系三个阶段。
1,指导关系模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美国心理咨询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有两大力量,一是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治疗,另一种是“指导运动”发展起来的指导咨询。
这两者其实都是指导取向的。
其特点为:(1)咨询过程由治疗者主导,(2)治疗者对治疗负责,(3)治疗过程的背后隐藏的假设是:当事人是软弱无力的,不能自我指导的。
罗杰斯在咨询初期也曾试图指导别人。
因为这些做法显得合情合理,又直截了当。
但不久罗杰斯就发现,尽管他做的很努力,但是效果几乎没有。
他领悟到,即使你可以对一个当事人解释、说明他自己是怎么回事,为他制定还前进的方向和目标,训练他更好的生活方式,但这些只能造成一些暂时的改变,要不了多久,所有的改变都会烟消云散。
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之后,当事人更加相信自己是个无药可救的人。
正是基于这样的经验,罗杰斯才逐渐摸索出自己的治疗模式。
2,非指导关系模式:在发现指导关系治疗模式效果不佳之后,他把接受治疗,探索自己,取得治疗进步的责任交还给当事人自己;承认治疗者不是全能的,对当事人没有现成的答案;重视治疗者的态度,重视营造一种有利于当事人表露情感和体验的气氛。
这些做法和态度的背后是有一个基于人性的断定:人有自我指导的能力。
这时候罗杰斯已经悟出治疗关系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非指导关系的治疗模式。
3,助益性关系模式:非指导关系的治疗模式经过罗杰斯的进一步发展而成为助益性治疗关系模式。
罗杰斯认为,助益性关系的本质就是助人成长。
他说:“我用助益性关系这个术语是指,在关系的两方中,至少有一方存在下述意图:想促进另一方的成长、发展、成熟,想改变对方的能力状况,以及他应对生活的能力。
换个说法,可以给助益性关系下这样的定义:此关系中的一方力图使另一方或双方都变得更能体验、欣赏,更能表露,更能发挥各个人内在的潜能。
”罗杰斯认为,一种关系是否是助益性关系,可以从两方面作出描述,其一是助人者自身的态度,主要包括: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理解等。
其二是被助者对于关系的感受和体验,这主要指助人者的态度要被被助者知觉到。
罗杰斯断言,所有的助益性关系中,决定此关系是否真正具有助人成长功能的,就是这看来平淡无奇的几条。
下面逐一分析助益性关系的几个主要内容: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理解。
这几条都是经过长时间的考验而被心理治疗界所认同的治疗条件。
现在的心理治疗界已经不再单纯把这些概念看成是以人为中心治疗的专有概念,而是把它当作所有的治疗流派共同的财富。
真诚一致:在咨询过程中,真诚一致主要是对双方的共同要求,而实际上当事人往往与此相反,常处于非真诚一致的状态。
那么咨询者必须通过自己的真诚一致,来赢得当事人的真诚一致。
对治疗者来说,真诚一致要求的是:治疗者在治疗关系地范围内,是一个表里如一,真诚一致的人。
这意味着在咨询关系中,他是他自己。
他可以让他自己的任何经验,任何冲动,任何感受无限制地进入的意识。
这意味着他不戴面具,不以一种修饰过的、检查过的面目来面对当事人。
为什么真诚一致具有神奇的治疗作用?罗杰斯认为“真诚导致信任”,而当事人对治疗者的信任,再进一步导致别的改变。
罗杰斯认为人的一些好的品质,如:守信用、不出卖朋友等,虽然好,但并不能一定引起别人的信任。
只有把自己的本来面目,内心世界都表露给对方,或者让对方较容易地进入你地内心世界,了解你地情感,这才是真正产生信任的可靠条件。
罗杰斯对真诚一致功能的阐述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说也是正确的。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人际交往具有对等性,即,双方表露的深度存在一致性。
一个人在面对一个陌生人时,一般参照对方的表露深度来进行自己的表露。
咨询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人际交往,所以也符合这个原则。
当咨询者进行深度表露后,才能获得当事人的信任,从而促使当事人真诚一致。
在对真诚一致的理解上,常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治疗者无论在治疗室内还是在治疗室外,都应该保持高度的真诚一致。
这可能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虽然效果很好是肯定的,但是要想彻底做到真诚一致又是不可能的,所以罗杰斯后来补充说:“只要在与当事人相处的一小时内,治疗者做到真诚一致,就满足要求了。
”另一个误区是在真诚表露上,是以治疗者为中心还是以当事人为中心。
也就是说,在咨询过程中,治疗者是否要过多地进行自我表露。
答案是否定的,罗杰斯说,“真诚一致并不是为了让治疗者表露自己内心感受,而是保证治疗者不自欺欺人。
至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有在必要或合适时才那样做。
”无条件积极关注:基本意思就是对一个人表示看重、认可、欣赏其价值、喜欢他爱他。
而且这种感受是自发的,不是自我强迫出来的。
最重要的是,这种感受并不以对方的某个特点或整体价值观为依据,即,它是无条件的。
罗杰斯说,“当治疗者发觉自己怀着一股温情,接纳当事人的任何感受,把它作为当事人的一部分,这时候他就在体验着对当事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
”这种无条件积极关注中的“无条件”非常重要,因为有条件的关注不仅没有治疗作用,而且会强化当事人有条件的价值感。
无条件意味着对当事人的消极体验,如:痛苦、害怕等像对积极体验一样以接纳的态度对待。
无条件积极关注同样会让人产生误解——认为无论何时何地,或在对当事人治疗过程的始终都应该无条件地给予当事人百分百地积极关注。
为此,罗杰斯根据自己的体会,解释说,“从临床和实际的观点来看,我相信最恰当的说法是:有效能的治疗者在其与当事人相处的时间里有许多时候感觉到对当事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然而,他也常常感到有条件关注,甚至偶尔还有些消极态度。
” 罗杰斯的意思是完全达到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他自己也难以达到,因此我们不必因为在治疗中的一些有条件关注而感到内疚。
罗杰斯的解释看似可以给这种误解一个圆满的解释,但是其中还存在许多疑问,如: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如此重要,那么这种无条件关注达到怎样一个深度才可以合格的治疗者?从无条件积极关注到消极态度之间是一条连续带,处在哪一个位置才开始对治疗有益呢?此外,如何降低自己的消极态度以及有条件关注水平,尽可能提高自己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水平?这些恐怕即使罗杰斯也难以回答。
所以,在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一条件上,仍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后来的研究者创造性地解决。
共情理解:共情理解是罗杰斯治疗关系中三个主要治疗条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果的一个。
要理解“共情理解”,就必须首先理解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内部参考系,它指的是每个人的主观经验:感知、意义、知识、信念、偏好等等,凡是属于个人主观世界中能够被个人利用,能够进入意识的都是。
它们是人们用来对新经验进行加工,赋予经验意义的东西。
这个参考系存在于个人内部,且每个人都不一样,因此只有本人才能清楚地知晓自己的参考系。
如果要进入另一个人的内部参考系,就必须要通过共情理解。
共情理解是一种独特的感知活动。
我们可以用两个成语来表达共情理解的意思:“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共情理解的重点是要“换位”,就是换到当事人的角度,也就是进入当事人的参考系,这其实就是“设身处地”。
另一个要注意的是要把换位的重点放在情感上,即,共情理解的重点是理解当事人的感情,而非他身上发生的事件。
需要注意的是共情理解并非意味着与当事人认同。
而主要是体会当事人所体验到的情感。
共情理解是治疗关系中最重要的条件,但也是最难做到的。
治疗者和当事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之上让治疗者换位思考当事人的情感,困难可想而知。
《庄子》中庄子与惠子的故事也早就说明了换位的困难。
故事梗概是:庄子临渊而叹说,这些鱼多么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同样,咨询者并不是当事人,虽然当事人给我们详细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一定能够产生共情理解吗?恐怕未必。
毕竟我们不是当事人,我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当事人都不一样。
在共情理解时难免发生误解。
比如说,当事人所述事件与咨询者的经历有些相似,但又存在区别,咨询者为力求共情理解结果对当事人产生误解,这可能导致更坏的结果。
出于这些考虑,如何准确共情理解,还有待深入研究。
同时为了最大可能地预防误解,最好在共情理解时,使用具体化技术,明确当事人的所思所想。
为什么共情理解具有明显的治疗功能呢?主要在于它可以帮助当事人理清他的思想、感受,当治疗者进入当事人的内部世界,就能和他做深入的沟通。
可以告诉当事人他正在感受到什么,甚至可以明确当事人自己有所感觉,而又没有进入意识的东西。
长此下去,必然给当事人带来建设性的改变。
罗杰斯的咨询关系理论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性观,即,人性是善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天生之性,且这种有着生物学基础的先天之性是好的,值得信赖的。
这是因为,他认为人类个体对于自己的体验有一种天生内在的机制或者手段,对这些经验进行评估,而不必求助于权威。
人用这种机制所产生的行为是亲社会的,且具有建设性。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罗杰斯的咨询关系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们都是在治疗实践中发现传统治疗模式的缺陷,然后在自己治疗经验基础之上,发展出自己的治疗模式。
正是因为他们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考验,所以才禁得起批评考验。
成为心理学理论的第三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