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环境概况
4.1自然环境
4.1.1地理位置
官昌水电站处于七都溪下游河段的七都镇外洋村,坝址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19°30′~119°28′,北纬26°46′~26°45′间。
七都溪流域干流全长58km,总流域面积333.5km2,规划六级开发,前五级电站已得到开发,官昌水库为七都溪流域开发的最后一级。
4.1.2气候
七都溪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据宁德市城关气象站资料统计,城关多年平均气温在19℃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9.4℃,(1979年7月18日),最热月平均气温28.7℃,极端最低温-2.4℃,最冷月平均温度9.7℃。
多年平均无霜期313天。
台风多出现在7~9月,出现大风的机率只有33%,风力7~8级,阵风10级,多年平均最大风速22m/s,最大风速达40m/s。
年平均相对湿度81%,月最大相对湿度91%
4.1.3水文泥沙
根据资料——《宁德官昌水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七都溪流域缺乏实测泥沙资料,经查水文图集,得流域悬移质泥沙侵蚀模数为150t/Km2,推移质泥沙取悬移质泥沙为30%,泥沙容重为1.5t/m3,水库泥沙淤积年限根据工程等级采用50年。
由于上游桥头水库为多年调节水库,该水库集雨
面积范围内得泥沙由预留的淤沙库容承担,其余日调节水库拦截沙量有限,故官昌水库泥沙淤积计算时,考虑桥头水库拦截其控制流域面积的全部泥沙,不考虑其他水库对泥沙的影响。
经计算,官昌水库坝址多年平均输沙量为5.53万t,泥沙淤积库容为184.4万m3,相应平淤高程41.24m。
4.1.4地形地貌
流域内大部分为中等切割构造侵蚀的中低山区,植被覆盖良好,沿溪除河区的虎贝、中游的洋中两块盆地外,河流多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河床陡竣,水流湍急,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河道平均坡降为14.13‰,天然落差达820m,可利用落差774.75m,其中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87万kW,可开发量达5.17万kW。
4.1.5地质概况
4.1.
5.1库区地质概况
官昌水库大地构造位处闽东断拗带东北段,福安-南靖北东向断裂带与松溪-宁德断裂交汇地区。
分布的地层主要是晚侏罗系南园组火山岩系列,其次为早白垩石帽山群火山碎屑沉积—火山岩系列。
在七都溪中有小面积的第四纪松散冲洪积物及两岸山坡上堆积的坡残积含碎石粘性土、粉质粘土。
区内岩浆侵入活动自早白垩系—晚白垩系均有发生,以中酸性花岗闪长岩为主,酸性花岗
岩次之。
4.1.
5.2工程区地质构造
坝址位于外洋村下游约350m的峡谷段内,河谷呈“V”型。
上游即外洋小盆地。
河流流向由南东东折向南南东到坝址下游又变成北东东向,河道呈反“S”型。
枯水位高程29m时,河谷宽30~68m。
正常高水位69m高程时,河谷宽212m。
河床中河槽偏左岸。
左岸地形陡峭,坡度35。
~60。
,局部近直立,基岩广泛裸露,第四系覆盖层主要分布在60m高程以上,在地质Ⅰ—Ⅰ剖面线上游(东)20m处高程45-30m间有一小的岩石滑坡体。
右岸地形下缓上较陡,坡度25。
~35。
植被较发育、第四系覆盖层分布较广,局部有基岩成片裸露。
4.1.
5.3地下水
本区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河谷阶地及盆地则为潜水区。
地下水主要接受雨水补给,并向低处冲沟河道排泄。
在构造断裂带及岩土层透水性不同的交界处常见下降泉出露。
4.1.
5.4渗漏及滑坡影响
水库坝基属弱透水~中等透水(断层破碎带)。
在上游水头压力作用下,通过断层,裂隙向下游渗漏及产生的扬压力及断层带的泥沙将影响大坝稳定,但除对断裂构造按常规处理外,再在坝基处设置帷幕灌浆及排水孔,
使推测断层F1-2与河流走向在坝肩处近平行,距左坝端70余m,高程100米附近出露,高于正常蓄水位,不会产生经绕坝渗漏。
左坝肩相对隔水层顶板深埋在40m高程左右,存在着绕坝渗漏问题,左岸的防渗帷幕需相应加长。
4.1.6土壤概况
项目所在地蕉城区七都镇土壤主要是红壤和黄壤,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60.52%、18.78%;其次是水稻土占7.47%;紫色土(0.32%)、潮土(0.24%)、盐土(0.11%)很少。
低山、低中山地多发育红壤、黄红壤、渗育型水稻土,是林地、荒草地主要分布区;丘陵、低海拔的山间盆地、河谷多分布红壤、潴育型水稻土,是园地主要分布地段;山前冲洪平原、海积平原、冲积平原、围垦地主要是耕作红壤、水稻土、潮土为主要耕地、园地分布区。
4.1.7植被概况
在福建植被区划中,宁德市属于两个植被区的过渡地段。
大部分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小部分为南亚热带雨林区,后者面积很小,且原有植被破坏殆尽,几乎为人工栽培植被及灌丛代替,仅有残留雨林特征。
主要植被有
1.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米槠林、甜槠林、罗浮栲、丝栗栲、表风栎、木荷林、闽粤栲林。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有枫香冈栎甜槠林。
2.针叶林
常绿针叶林:马尾松林、黄山松林、湿地松林、杉木林、杉木马尾松林、柳杉林、杉木建柏林、建柏林。
针阔混交林:马尾松丝栗栲林、马尾松甜槠林、马尾松木荷林、杉阔混交林、马尾松枫香林。
3.竹林:毛竹林、竹和针阔混交林、绿竹林。
4.灌丛
低山丘陵次生灌丛:黄瑞木、胡枝子、乌饭、十八变、小叶赤楠、桃金娘。
中山灌丛:马银花、乌药、乌饭、棱木、刺毛杜鹃。
5.草丛:芒萁、芒草、茅草、金脉金茅、野古草。
6.经济林:油茶林、茶树林、果树林、肉桂林、厚朴林。
7.海岸红树林主要有秋茄林
全市野生植物有113科,517种,其中,蕨类17科,30种;裸子枝梧科,17种,被子植物90科,470种(详见宁德市植物名录)。
其中有野生药用植物:黄连、百合、何首乌、乌药、葛根、金毛狗、白茅、金樱子、枳壳、海金沙、银杏、山仓子、枸树、蒲公英、淡竹、吊兰、马鞭草、鱼腥草、千里光、红豆树、女贞、厚朴、鸡血藤、桑、侧柏、梧桐、忍冬等
几百种。
4.1.8野生动物
本市中低山植被里生活的兽类80多种,鸟类300多种,爬行类100多种,两栖类10多种。
主要有:山麂、野猪、山羊、金钱豹、松鼠、穿山甲、黄鼠狼、水獭、狐狸、野兔、刺猬、蟒蛇、青竹蛇、眼镜蛇、银环蛇、山鸠、老鹰、乌鸦、野鸭、麻雀、及蛙类和各种昆虫。
4.1.9其它生物
其它生物主要有香菇、竹荪、猴头菇、草菇、金针菇、风尾菇、蘑菇、灵芝、毛木耳、黑木耳、白木耳等已进行广泛人工栽培,成为本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野生菌类物种尚缺乏系统调查资料。
4.2社会经济环境
宁德市是1999年新成立的设区城市,辖8市(县)一区,蕉城区面积1537平方公里,2001年蕉城区共有人口414636人,以当年价格计算,该地区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41312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90698万元,占22.0%;第二产业121684万元,占29.4%;第三产业200738万元,占4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888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
2001年蕉城区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5671万元,其中农业37161万元,种植业32398万元,林业7461万元,牧业12958万元,渔业108091万元。
拟建项目所在地七都镇2002年总人口26831人,改革开放以来,七都镇的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5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88元。
4.2.1库区涉及村庄及下游水产养殖现状
(一)库区:鱼塘9口3.3公顷,年产值40万元。
(二)库区下游:
1.七都溪流域淡水养殖:香鱼养殖500万尾,年产40万吨,产值280万元;河蟹养殖100万只,年产10.9吨,产值70万元;倒刺耙100万尾,年产17.5吨,产值67万元;鳖10万只,年产
2.13吨,产值50万元;鳗鱼20万尾,年产1.7吨,产值18万元;威鱼、黄鱼、竹高头等野生名贵淡水鱼,年产值50万元。
合计年产值535万元。
2.南美白对虾养殖
3.3公顷,年产值30万元;
3.蟹养殖塘2口2公顷,年头值50万元;
(三)水渠供水
1.官亭养殖场:养殖倒刺耙、虎蚊蛙、香鱼等6.7公顷,年产值500万元;
2.鳗场4个150亩,年产值4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