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水库工程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基本可以分为水利和水电两大类,水利类水库工程是通过水库的拦蓄,为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水资源,而水电类水库工程则是依靠水库将河流的动能转化为电能,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将造成河道水资源量的减少,而后者则对河道水资源量无影响。
水库工程开发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非污染型影响,因此属非污染型以生态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
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把环境影响评价从法律上提到新的高度,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HJ/T88-2003,这些法律法规和规范的颁布,逐渐使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环评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水库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针对水库工程的建设可能引起的环境变化进行分析、预测、评价,用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作为工程方案论证和可行性的依据。
2. 水库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1对水文情势影响。
水库工程由于改变了河道的天然状态,因而对河道乃至流域内的水文情势造成影响。
对于水库工程而言,水文情势的变化是导致工程运行期间所有生态与环境影响的原动力。
水文情势的变化,将会对航运、环境地质、水温、水质、流速、流态、局地气候、土地资源、水生生物、陆生生物、河道冲淤、供水、灌溉、移民等造成一系列影响。
水库工程对水文情势的影响在库区和坝下截然不同,库区由于大坝拦蓄,坝前水位一般有较明显的抬升,有些高坝水库坝前水位有很大的抬升,由于水位升高,水库水深从坝前至库尾都有不同的增加,同时水库淹没一些原来的陆地将会变成水域,库内水域面积大量增加,另外水库蓄水后,因库区水位雍高、水深增大,水面比降变缓、流速减小,在水库局部岸边可能会有回流,在入库支流汇入口,原来湍急的河流将变成库湾,水流流速大幅减缓。
坝下水文情势将由天然径流状况转为受水库调节影响的状况。
对于中小型水利类水库,有防洪要求的,在洪峰期由于水库蓄洪,坝下流量小于天然洪峰流量,在洪峰后期,水库泄洪,坝下流量大于天然来水量,洪水历时加长,洪峰流量变小,水库削峰作用明显,汛末及汛后水库尽量蓄水以保障供水,坝下流量一般小于天然来水量,特别是,有些以供水为主的水库在制订调度运行方案时,在枯水期甚至平水期都不考虑下泄,从而导致坝下脱流,在评价时应注意要求水库保证一定的下泄水量,以保证坝下河段的生态用水要求;对于大型水利类水库工程,由于水库规模大,调蓄能力强,在枯水期仍可保证坝下流量大于天然来水量,而平水期和丰水期则坝下流量一般小于天然来水量,总体表现为坝下流量过程年内趋于坦化,水库年内总下泄水量小于天然来水量。
对于以发电为主的水库,除汛期按防洪要求运行外,一般在丰水期蓄水以保证枯水期电站正常出力,因此一般表现为丰水期坝下流量小于天然来水量,枯水期坝下流量大于天然来水量,坝下流量过程趋于坦化,年内总下泄水量与天然来水量相同,但大部分电站的大坝至电站尾水之间存在减脱水河段,特别是一些调峰运行的电站,坝后常常会出现减脱水现象,在评价时应注意要求水库保证一定的下泄水量,以保证坝下河段的生态用水要求。
坝下河段水位和流速变化情况与流量变化过程相对应。
2.2对水环境的影响。
在河流上筑坝建库,将使坝上形成宽阔的水域环境,库区水动力条件也将发生改变,急流变缓流甚至静水,水深、水面宽成倍增加,造成库内水体水质、水温发生变化,进而造成坝下河流的水环境也随之发生改变。
库区水质变化主要体现在库区水体富营养化、部分水质指标的变化如重金属的沉降、泥沙含量的降低等,坝下河道水体水质则受制于库区水体水质以及坝下河道水量变化引起的水体自净能力的变化。
通常状况下,在河道水体水质本底状况较好的前提下,水库工程的建设不会对库区及下游河道水体水质产生明显不利影响,但是,若有污染源排入河道,水库工程的调蓄作用造成河道水量的减少将有可能加剧水质污染的程度。
水库工程的“高坝大库”将会造成库区水体出现水温分层现象,进而造成下游河道水体的水温出现变化。
存在水温分层现象的水库多分布在山区,且库内水体的交换速度缓慢,根据相关研究,若水库最大坝高大于50m,发生水温分层现象的概率可以达到50%以上。
水温分层现象多发生在夏季、冬季,而春、秋两季则不明显,夏季水体水温随水深增加而逐渐降低,而冬季则正好相反。
下泄水体水温因水库水温分层现象而发生相应变化,并且因泄水建筑物的高程变化其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一般高程越低,水温影响程度越大。
通常状况下,水温沿程恢复需要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才能恢复至天然状态。
水温与鱼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鱼类的繁殖,要求一定的水温条件。
2.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库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从区域自然体系生态完整性与敏感生态问题评价两大方面考虑。
2.3.1区域自然体系生态完整性影响评价。
对区域自然体系生态完整性的影响主要是由水库淹没、工程占地引起的。
主体工程建设,淹没和移民安置,各种拼块类型面积将发生变化,导致区域自然生态体系的生产能力和稳定状况发生改变,对区域的生态完整性具有一定影响。
若工程建设造成评价区生态系统生物量减少,但生产力仍在平均生产力之上,则说明生态系统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工程建设引起的干扰是可以承受的,同时如果各种植被类型的面积和比例与现状仍然相当,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反之则说明工程引起的干扰是不能承受的。
2.3.2敏感生态问题。
大坝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大坝建设导致的淹没、阻隔、径流变化是对河流生态系统最大的干扰,这种干扰将会对依存于河流生态系统的陆生生态、水生生态多样性产生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
(1)水生生态影响分析对水生生态影响评价主要包括大坝阻隔影响、水文条件改变对鱼类环境的影响、下泄水气体过饱和对幼鱼的影响等。
在江河上修建水库,大坝将阻隔洄游鱼类的通道。
对一些天然情况下需要通过大坝所在河段上溯或下行的洄游性鱼类,产生不利影响。
特别是对一些必须上溯到坝上游或支流去繁殖的回归性很强的鲑科鱼类,阻隔作用对资源造成巨大的危害。
我国富春江,鲥鱼的产卵场主要集中在桐庐附近的排门山一带,但少部分鲥鱼可上溯到上游去产卵,七里泷枢纽修建后,便阻隔了这一部分鲥鱼的上溯通道。
已建成的葛洲坝枢纽,对中华鲟的洄游起了阻隔作用,现在已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
水库形成后,水体的水文条件将发生较大的变化,鱼类的栖息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不同鱼类其栖息环境不同,因此,导致库区的鱼类组成发生明显变化。
通常,水库蓄水后,流速减缓、泥沙沉积、饵料增多,这种条件适合于喜缓流水或静水生活的鱼类而不利于喜急流水生活的鱼类的生存。
另外,在山区的水库中由于库水较深,水库中喜表层或中层生活的鱼类较多而底层鱼类相对较少。
在水库坝下河段,一些在流水中繁殖的鱼类所要求的涨水条件,则可能因水库蓄洪而得不到满足。
多数鱼类的繁殖期在春末夏初,即4月下旬到7月上旬。
如果这一时期水库只蓄洪而不溢洪,在坝下河段不出现涨水过程,鱼类就难以繁殖。
丹江口水库蓄水后,大坝至谷城间一段汉江内的家鱼产卵已经消失或缩小规模。
所谓氮气过饱和是指水中溶解的空气,超过了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时的正常含量,在某些情况下,会对鱼类造成危害,受到影响的主要群体是幼鱼。
过饱和的空气通过鱼的呼吸活动进入血液和组织,当鱼游到浅水区域或表层时,由于压力较小和水温较高,鱼体内的一部分空气便从溶解状态恢复到气体状态,出现气泡,使鱼产生“气泡病”,引起死亡。
据美国的研究资料,当水中溶解气体的浓度超过120%时,幼鲑在水上层1.8m以上的地方活动是非常危险的。
水中氮气过饱和,是当水流通过溢洪道或泄水闸冲泄到消力池时,产生巨大的压力并带入大量的空气造成的。
水中过饱和气体,在坝下的河流内经过一定的流程,逐渐释放出去而恢复到平衡状态,但是如果河流上修建了一系列水电站,水库的水较深且流动缓慢,过饱和气体到达下一个梯级时尚未恢复平衡,通过溢洪道再度溶解了过多的空气,如此反复多次,情况就非常严重。
(2)对陆生生态的影响评价包括对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区域、水土流失等方面。
在这里主要谈一下内陆干旱地区水库工程对河谷林草的影响。
由于水库工程大多修建在河流的上游山区河段,多为峡谷型,河道两侧分布有河漫滩以及从低到高的多级阶地。
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河漫滩以及低阶地生长有茂密的林草植被,这部分植被被称之为河谷林草。
我国北方内陆干旱地区,降水稀少,使得河水成为河谷林草最主要的水分供给者,河水侧渗以及垂直入渗直接补给河道两侧地下水或使其维持在较高水位,而洪水漫灌则可以起到一定补充灌溉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对一些需依靠洪水漂种繁殖的植物如密叶杨而言,洪水对其繁殖具有决定意义。
水库工程的修建,将导致坝下河道水量的减少、坦化,洪峰消减、滞后,这些将使河谷林草供水条件变差,进而对其生长、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如不考虑河谷林草的生态需水量,一味追求经济利益,那将有可能对河谷林草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2.4其它环境的变化2.4.1土壤环境的变化。
工程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除各种建筑物对土壤的占压外,主要体现在工程运行过程中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变化,造成局部区域土壤水分条件的变化,从而影响土壤的演变过程,对土壤环境造成影响。
如水库浸没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会产生土壤潜育化和次生盐碱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利工程兴建如水资源分配不当,可能导致局部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使土壤沙化。
2.4.2局地气候的影响。
修建水库工程后,库周地区会发生微气候变化,区域内的降水、温度、湿度、云雾、风力、光照度等将要发生一定变化。
水库工程对局地气候的影响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地形的复杂程度、工程的规模以及当地原本的气候条件等,一般来说,工程地形条件较差如山区、工程规模较大如高坝大库的水库工程易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但影响范围均较小,仅局限于库周范围内。
我国对新安江水库、狮子滩水库、三门峡水库气候效应做了观测和研究,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说明水库蓄水对周围小气候的影响是明显的。
3.主要评价内容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要包括:水文、泥沙情势分析、水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及土地资源影响评价、陆生生态影响评价、水生生态影响评价、施工环境影响评价、移民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水利学影响评价、经济社会影响评价、气候、地质、文物影响评价,同时针对影响预测结论,还需制定相应的环境监测与管理计划,进行风险评价和公众参与调查,最终得出评价论,为有关部门比较、选择工程方案提供依据。
4.水利类和水电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关注点水利类和水电类水库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施工期影响、局地气候、土壤环境以及库区的影响变化,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下游水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水利类水库工程将造成河流水资源量的减少,若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将有可能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而水电类水库工程则不会造成河流水资源量的减少,因此,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相对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