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当代小说流派

中国现当代小说流派


3.乡土写实小说
◦ 乡土小说从20年代中期延续到30年代形成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给当时的文坛带来清新的泥土气 息,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天地,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 家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转向社会,转到农民身上。作为一个潮流,一个流派,乡土小说对于现代 小说的确立是有不小贡献的。
8. 海派小说
◦ 海派主要是指1930年代居住在上海的作家群体。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左翼作家,如蒋光慈, 茅盾等人,他们的创作充满着革命的力比多冲动;一是指新感觉派,他们书写十里洋场的红男绿 女,具有时髦的现代主义特征。30年代运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形式表现都市生活的一个小说流派, 主要人物有穆时英、施蛰存、刘呐鸥,他们大多在《文艺工场》《新文艺》《现代》上发表作品。 又称海派。这是一个属于现代主义文艺范畴的新的小说流派。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 城市商业文明的产物:其成员对都市“文明病”和五光十色的人生世态有着深切的感受,同时, 又受到弗洛伊德学说和日本新感觉派横光利一等人小说的影响,运用精神分析与直觉、变形等现 代派手法,去表现现代都市男女躁动迷惘的心灵状态。 ◦ 穆时英人称“新感觉派圣手”和“鬼才”,主要作品有《南北极》等。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洋场小 说家,创造了心理型的流行术语和特殊的修辞,用有色彩的象征、动态的结构、时空的交错以及 充满速率和曲折度的表达方式,来表现上海的繁华,表现由金钱、性所构成的众声喧哗。哀婉的 抒情中带着“邪僻”,刺激又带有传奇性质。形成所谓“穆时英风”。
14. 寻根文学
◦ 文化寻根小说的背景与内涵:1976年,美国作家发表了长篇小说《根》,轰动了美国,也轰动了 世界,因为他唤醒了人们的“寻根意识”。一般来讲,主要是指寻“民族之根”。包括民族的文化 渊源,传统思想和精神,民族的家园故土、生存环境等等。中国当代文学萌生寻根意识,是80年代 初。整个文化界弥漫着一种强烈的“寻根”情绪,试图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挖掘,重新认识自己,认 识民族,重新建立新型的民族文化观。这种寻根意识强烈地冲击着文学创作,使其呈现出一种新的 审美特质。可以说,新时期出现的寻根文学主要侧重在文化寻根,即通过对自己所属的民族群落和 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渊源探索,去塑造、展现民族性格和精神,去建树、表现一种民族文化特质。所 以,“寻根”不是怀旧,不是突现地方主义和色彩,更不是彻底认同、回归传统文化而拒绝、排斥 外来文化。 ◦ 寻根文学的主要特征:除阿城外,绝大部分是描写地域性文化形态的作品,往往是穷乡僻壤,大山 峡谷、荒原老林、古堡江滩,存在着古老的初始文化和蛮荒历史陈迹的比较闭塞、落后、古朴的地 域文化的原始形态,但作者并非是以欣赏、认同的态度去描写这些原始封闭落后而是自觉地用强烈 的现代意识去把握生活,对文化传统进行梳理、分析、批判,没有现代意识的关照就没有寻根文学 的价值,否则只是一尊古董陈列。 ◦ 代表人物:李杭育(吴越文化)、韩少功(湖楚文化)、郑万隆(东北边陲文化)贾平凹的(秦汉 文化)、 陆文夫(吴越文化)、郑义(晋文化)、冯骥才(天津卫文化)邓友梅(北京宫廷文 化)、阿城(棋文化,吃文化) ◦ 寻根文学的南北呼应:《棋王》与《爸爸爸》。
10.“山药蛋派”小说
◦ 出现于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植根于山西农村的小说流派,形象展现了农 村由封建专制统治向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转变的基本面貌,展示了农村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和 部分社会习俗的变革。在艺术上具有“新颖独到的大众风格”,小说形式通俗化、大众化,具有 强烈的现实性。代表: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锻炼锻炼》、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 同时出现的著名作家、作品还有: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孙犁《荷 花淀》(绝大部分反映农村的生活和斗争,追求的艺术境界是质朴纯净,被称作“诗化小说”。)
◦ 《班主任》以其老师的敏锐观察控诉四人帮的愚民政策,揭示极左对青少年的戕害,否定文革的 文化大倒退。其独特性在于刻画出年轻一代的精神状态和心灵伤痕。其中的宋宝琦、谢惠敏分别 代表了不同类型的学生,一个人生形态扭曲,一个思维方式僵化。特别是后者,更有警世的作用。
Hale Waihona Puke 12. 反思文学◦ 在“伤痕文学”兴盛之后,人们逐渐不满足于文学只停留在对“四人帮”的讨伐和对十年浩劫之 中给人们心灵造成创伤的揭示,人们需要更具深彻的思想洞察力和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的作品, 更需要从对历史的在认识中总结出经验教训的深刻之作,应合着时代和人民的需求,一批更有思 想、更富阅历的作家,尤其是一批在之前的生活中历尽坎坷的作家,如王蒙、李国文、丛维熙、 张贤亮、高晓声等,率先突破了一般的提倡“恢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口号的局限,提出现实 主义深化的主张,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写出了一批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这些 作品以不同的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家对现实和历史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并从中引出历 史的经验教训。人们称之为“反思文学”。它沿着伤痕文学的批判思路,从政治、经济、文化和 人的精神等方面思考灾难的根源,它是伤痕文学的延伸,又是现实主义的深化。当然,由于可以 想象的原因,这些思考还是相当表面化的。 ◦ 张贤亮小说风格的艺术构成,使他的小说既有现实主义的深厚,又有浪漫的色彩和哲理思辩的闪 光。代表作有《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绿》侧重从 物质角度——饮食、饥饿揭示人的生存;《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侧重从精神——性、爱的情感展 现人的本质,人性的扭曲、异化和还原。)
11. 伤痕文学(知青小说)
◦ 新时期文学浪潮的第一波,发端于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相 继有一批文学作品问世,短篇小说成就最高。其思想内容上的基本特点是:小心地否定文革;小 心地反个人崇拜。审美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开启了感伤情调或者说一定程度的悲剧意识;向现实 主义回归。
中国现当代小说流派 中国当代作家及作品 简介
段晗晗 -20160413066
中国现当代小说流派
1.“小说界革命”
◦ 梁启超于1902年倡导“小说界革命”。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谈起。这是近代文学史上 最重要的文论之一,是“小说界革命”的宣言书。 ◦ “吾中国人状元宰相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人佳人才子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 国人江湖盗贼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中国人妖巫狐兔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于是,小说远 不是传统所谓的“小道”、不登大雅之堂之“末技’,“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因它最“易感 人”而最易“易人。 ◦ 文论家、文学史家都高度评价梁启超对小说价值的提升,它对促进近代以来小说创作的繁荣起了 巨大的作用。这都无可否认。然而必须同时看到,梁启超并不只是一位文论家。梁提出:“欲新 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道德、宗教、政治、学艺、人心人格,必新小说”。 此后《小说原理》(夏曾佑)、《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狄平子)、《余之小说观》(徐念慈) 等文先后发表,它们的共同倾向是强调小说的政治意义及其在社会教育上的作用。在梁启超“欲 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理论倡导下,小说成为新派知识分子暴露旧世态,宣传 新思想的有力工具。“政治小说”、“社会小说”、“科学小说”等名目应运而生。
◦ 《铜墙铁壁》(柳青1951);《保卫延安》(杜鹏程1954);《铁道游击队》(知侠1954);《红日》 (吴强1957);《林海雪原》(曲波1957);《红旗谱》(梁斌1957);《青春之歌》(杨沫1958); 《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苦菜花》(冯德英1958); 《三家巷》(欧阳山1959);《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等等。
7.京派小说
◦ 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活跃于北方文坛的一个重要流派。北京较少受南方激荡的政治风云的冲 击,进入一个黑暗的相对沉静的历史时期。一部分对社会现实不满的知识分子,便潜心于文学天 地,去追寻理想的境界和个性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批评与否定的锋芒指向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政治、 伦理道德,对民族的文化范式、审美心理等深层积淀却未有触动。主要的刊物有《文学杂志》 《文学月刊》《水星》《骆驼草》等。主要表现对于乡土中国的向往,展示封闭乡土中的人性美。 创作风格相对比较成熟。废名是这个流派的鼻祖;沈从文是它的代表,李健吾和朱光潜是其理论 家。 ◦ “京派小说”的重要特征以独特的审美意识对生活进行主观化的过滤与净化,展现具有古朴美、 清纯美的人生图景。代表:沈从文《边城》。王向辰、凌叔华、林徽音、废名《竹林的故事》、 萧乾等。
5.“革命小说”流派
◦ 出现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从题材的角度看,“革命历史”题材在新政权后占有最大的分量和极为 重要的位置。它是指“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 目的”(黄子平)。缺点:由于缺乏对革命和工农大众感情的体验与认同,对革命斗争有肤浅、空 洞的描写,往往把革命生活简单化。 ◦ 其中长篇主要有
◦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小说兴盛起来。代表:废名(冯文炳)、 许杰《赌徒吉顺》、许钦文《一生》《疯妇》、鲁彦(原名王衡,因热爱鲁迅而改名,代表作 《菊英的出嫁》──冥婚,《黄金》标志着乡土写实小说创作的成熟,史伯伯,串门──借钱,参 加婚宴─ ─坐末席,女儿遭骂,被盗不敢声张,写出了金钱观念驱动下人与人之间冷酷、可怕的 关系。)蹇先艾、黎锦明、彭家煌《陈四爹的牛》、台静农、徐玉诺、王思玷等。乡土小说把艺 术之根扎于故乡的土地与农民之中,带着满身乡土气息,又敢于正视农民的辛酸与凄楚,作平实 自然的描写。
9.“新感觉派”小说
◦ 出现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我国小说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是受西方现代艺术启示并在日本 新感觉派小说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描写外部现实,而重视直觉,强调主观感 受,将主观感受与感受客体合而为一,创造所谓的“新现实”,善于描写心理活动。代表:训呐 鸥《无轨列车》(半月刊)、戴望舒、穆时英《上海狐步舞》、施蛰存《梅雨之夕》(以淡化的 情节,运用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的方法,把男主人公在雨中送一位姑娘回家过程中的心理,描写得 细致入微。) 缺点:明显感染上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所固有的悲观、颓废、绝望等色彩与情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