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识记: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理解两次战争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理解: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影响。
3、运用: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教学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合作探究
(一)、背景: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官渡之战后,曹操挥笔写下了千古诗篇《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获全胜,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你得到什么启示?
当堂巩固
1、阅读材料
材料一: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占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材料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
请回答:
(1)写出与材料一对联中涉及到的我们学习的典故(或成语)及战役各一例。
(2)两则材料都与哪位人物有关?如何评价此人?
(3)在材料中找出一句最能概括他功劳的一句话?
(4)请你用一句成语来概括他的高尚品质吗?(或写了一句与他相关的诗句)
课后巩固
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著名的有()
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刘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
3、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A.曹操
B. 孙权
C. 刘备
D. 诸葛亮
4、“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这首诗所概括的历史与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最为相关?()
A.曹操
B.司马懿
C.诸葛亮
D. 孙权
5、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特点是()
A.以少胜多
B.战术上采用偷袭方式获得成功
C.以众胜寡
D.战术上采用火攻方式获得成功
6、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于()
A.公元200年B.公元208年C.公元220年D.公元229年
7、曹操在《蒿里行》这首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它描写的这一惨境发生在
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三国D.西晋
8、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A.曹操
B.诸葛亮
C.周瑜
D.孙权
9、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B.骄傲自满,对孙、刘联军采用的战术未引起重视
C.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D.天气环境(刮东风)使曹军失败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操”与“天子”各指谁?“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什么作用?
(2)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这是诸葛亮说给谁的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