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十二章(课堂PPT)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十二章(课堂PPT)

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
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
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 “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7
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系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
沉默螺旋假说的意义:把舆论研究从现象论的描述 引向了深层社会心理分析;对大众传播的信息环境 营造能力、“地位赋予功能”、“选择性接触”的 困难程度所作的分析,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 和效果具有启迪意义。
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 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 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 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 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2
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系
“议程设置功能”示意图
现实中的各 种议题 X1 X2 X3 X4 X5 X6
媒介的不同报道程度
受众对议题 的认知
传播学概论
主讲教师:卢明波 副教授 呼伦贝尔学院信息科学分院
参考书: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导论 邵培仁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概论 吴文虎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概论 [美]施拉姆、波特著 陈亮等译
新华出版社 1
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系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提出背景。 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认
沉默螺旋假说的缺陷:理论前提建立在从众心理和 趋同行为的分析之上,本来是一个具有发展意义的 研究成果;但是,又把“对社会孤立的恐惧”看成 是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的唯一动机,因而过于简单 化。其实,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按照问题性质、 利益关系、社会传统、社会文化的不同,应该具有 程度上的不同。

8
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系
“培养”理论
“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
美国格伯纳等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 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 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 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 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 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 人们的现实观。
2、意见表明和沉默的社会过程: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 意见优势增大,这种意见优势反过来会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 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 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没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3、大众传播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舆论的形成是意见 气候作用的结果,惧怕孤独的心理强制人们认同“优势意 见”,而大众传播正是“优势意见”的主要制造者。现代大 众传播的“共鸣效果”、“累积效果”、“普遍效果”决定 了大众传播在舆论形成过程中具有特殊优势。

6
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系
“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 论重新提示了—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
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
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 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

11
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系
“培养分析”理论
“培养分析”理论认为,电视媒介在人们现实观形 成方面,起到突出的作用:
1、电视拥有更多的观众,接触量最大。 2、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 3、现代人从幼年期就生活在电视影响的世界里。 4、视听觉结合一起的目击感、现场感、冲击力。 5、难以区分电视节目虚构部分与现实的生活差别。 诸如此类的电视特点,很容易产生“培养”的效果。

4
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系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不足
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 “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提示大众传播过程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 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议程 设置”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社 会主义媒介不否认自己的舆论导向作用,即传媒通 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 导到特定的方向。
X1
X2
X3
X4
X5
X6

3
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系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 1、着眼点是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也就是以告
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的关心和 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 2、着眼于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 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3、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 的机构。
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
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我们不能把
它的效果对化。 “新闻媒介并没有随心所欲地为
公众设置议程的力量” 。传
5
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系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1、个人意见表明的心理过程: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为了保 持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避免孤立,个人在表明自己观点 的时候,一般会首先对周围“意见气候”环境进行观察。发 现自己属于多数优势的时候,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公开自己 的意见;反之则屈从于社会压力转向“沉默”。
代表学者是乔治·格伯纳。最初的着眼点:
1)电视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
2)电视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初步结论: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 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而且, 对电视接触越多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 强。

10
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系
“培养分析”理论
“培养分析”理论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 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认识现实世界发 挥着重大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意识形 态和价值倾向性,人们的现实观与实际 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发生很大程度 上的乖戾和悖逆,人们的现实观更接近 于媒介描述的“象征性现实”而非客观 现实。传播媒介对人们现实观的影响是 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
“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
“培养分析”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 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 义大众传播现状的鲜明的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因此一 些学者也把它称为“美国土传 生土长的批判学派”。9
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系
“培养分析”理论的产生背景
“培养分析”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 专门成立“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