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1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一、选择题1、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其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A、谷物种植B、房屋建造C、陶器制作D、牲畜饲养2、图中所反映的实质是A、原始时代我国的民居建筑技术基本成熟B、原始时代人民就已经学会建筑房屋C、由游牧过渡到农耕定居D、原始农业出现半坡居民的房子复原图3、《白虎通·号篇》:“古之人皆食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原始农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人民众多”B、“天之时”C、“地之利”D、“制耒耜”4、相对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是A、筑房定居的出现B、制作和使用磨制工具C、原始农业的出现D、谷物种植和家畜饲养5、“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起源地之一”。
能为这句话提供最有力证据的是A、《周书》载:“神农耕而作陶”B、关于神农“教民农作”的传说”C、在我国境内的湖南、江西、浙江等地都发现了我国先民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D、《诗经》中有关我国先民种植谷物的记载6、农业起源以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其主要的表现是A、人类采集食物的范围扩大B、人类已成为食物的生产者C、人类开始适应了自然环境D、自然已无法满足人类需要7、“新石器时代的技术革命,以食物生产取代食物采集,是一种在规模和意义上堪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技术变革。
”这场技术革命在我国古代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特色,形成这一特色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差异B、生活方式的不同C、耕作技术的区别D、文化背景的悬殊8、在远古时期,我国开始种植的农作物有①水稻②黍③粟④大豆⑤玉米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9、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碳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有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粮食种植早于南方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10、近些年在长江流域发现了不少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存,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距今 6000年的人工栽培水稻,在十多个探方广达四百多平方米的范围内,普遍发现稻粒、稻壳、稻秆的遗存,有的地方甚至形成20-50厘米厚的堆积层。
这告诉我们A、长江流域是我国最早的农业中心B、我国人民较早就学会了培育水稻C、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的国家D、我国种植水稻起点就是6000年前11、考古发现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导致姜寨原始人过上定居生活的关键因素是A、学会制造陶器B、原始农业的发展C、开始用麻绳织布D、学会建造房屋12、“居住区内有中心广场,周围分布着一百多座房子,分为五群。
每个建筑物以一座大房子为主体,还包括十几座或二十几座中小型房屋,门均朝向中心广场。
”根据上述对姜寨遗址的介绍可以初步断定,该遗址的特点是A、处于旧石器时代B、建筑技术高明C、呈现聚族定居D、文明程度较高13、右图是姜寨遗址中出土的《鸟鱼纹细颈瓶》,从中可以直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姜寨人A、农业为主,渔猎为辅B、栽培谷物,驯养牲畜C、共同耕作,平均分配D、还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14、陕西姜寨遗址是中国迄今为止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的一个遗址。
以下对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是早期农耕聚落的典型代表B、呈现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C、主要生产活动是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D、以栽培水稻为主15、早期农耕聚落采取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生活方式的根本原因是A、土地稀少B、生产力低下C、血缘关系D、共同劳动16、我们要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主要依靠考古发掘和A、充分想象B、传说故事C、科学鉴定D、大胆推测17、炎黄的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它们所处的时期大致是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青铜时代D、铁器时代18、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从黄帝说起;另外人们在山东嘉祥县的汉代画像石上也发现了黄帝像。
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黄帝其人其事纯属编造不可深信B、黄帝的故事真实可信C、是否有黄帝其人尚不能完全确定D、黄帝在历史上确有其人19、“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而去之。
”这一举措的最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于A、扩大了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B、发展了黄帝的势力C、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提高了黄帝的威望20、下图是新石器时代后期大汶口文化大墓、小墓和乱葬坑遗址。
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当时已经A、达到了经济繁荣B、出现了贫富分化C、建立了国家政权D、进入了阶级社会21、近50年来,我国各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遗址,普遍存在着大量精制玉器,墓地和随葬品差别明显。
然而这不能说明A、贫富差距日益显现B、私有制得到发展C、国家机器已经产生D、原始平等被打破22、某个石器时期遗址出土以下遗物:堆积如山的兽骨,许多遭外力砍断手脚的人体骨骸,众多小型房舍,破碎的陶器堆。
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应如何判断这个遗址可能的时代?A、残缺不全的人体骨骸,反映此时期可能是战争频繁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B、为数众多的小房舍,反映此时期可能属于农业刚萌芽的新石器早期阶段C、破碎的陶器说明此时期属于旧石器时期,人类刚开始知道如何制作陶器D、堆积如山的兽骨,说明这个遗址的经济形态是以狩猎为主的旧石器时期23、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最迟距今约A、6000-5000年B、5000-4000年C、4000-3000年D、大约1万年前后24、下列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阐释比较符合史实的是A、起源于长江流域B、起源于黄河流域C、起源于珠江流域D、起源于多个地区25、中华文明是多源文明、多元文化,但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是A、黄河上游B、黄河中游C、长江上游D、长江中游26、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区域创造了原始文化。
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27、恩格斯说:“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
它被国家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5页)。
中国历史上与恩格斯所言现象相符的现象是A、汤建商B、夏朝建立C、西周封邦建国D、舜禅让于禹28、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最终被阶级社会取代的史料是A、《国语》中记载的“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B、《越绝书》中记载的“禹穴之时,以铜为兵”C、《左传》记载的“茫茫禹迹,划为九州”D、《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29、《礼记·礼运篇》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文中的“大道”含义包括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30、“禅让制”是一种A、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B、阶级社会的王位继承制C、氏族内部共同遵守的生活制度D、不同部落间的征战制度二、非选择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姜寨遗址复原图材料二:姜寨遗址分为五期文化遗存,面积17084平方米。
出土生产工具等一万多件。
石斧、石铲等达300-400件,在一个灰坑的坑壁还发现有用于犁地的木耒的痕迹。
主要农作物为黍。
一期陶片发现超过100万片。
完整器物有盆、罐、碗、尖底瓶等。
彩陶花纹有鱼纹、蛙纹、人面等,在部分陶器上还有38种120多个刻画符号。
4600多座墓葬中成人土坑墓集中在沟外墓地,主要是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少数为单人或数人二次葬,死者绝大多数头向西,普遍有数量不多的随葬品。
问题:(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姜寨遗址居民的主要生产、生活状况。
(说明理由)(2)由上述两段材料中可以推断姜寨遗址所处哪一历史时期?请写出判断依据。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伏羲氏‘作结绳而网罟,以佃为渔’……——摘自《白虎通〃号》材料二:考古发现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文化,约为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4900年的农耕橘络遗址,有房基、有灰坑、陶窑……石器以农具为主,包括耕作、收割工具——石斧、石铲、石镰,粮食加工工具——石磨盘、磨棒。
——樊树志《国史概要》问题:(1)材料一描述了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经理了哪三个阶段?材料一属于什么性质的史料?你认为它的历史价值如何?(2)材料二和材料一相比,生产状况的主要变化是什么?材料二属于什么性质的史料?你认为它的历史价值如何?高中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1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参考答案二、非选择题1、(1)生产状况:以原始农耕生产为主(有生产工具石斧、用于犁地的木耒的痕迹等);主宰栽培旱地作物(主要农作物为黍);生活状况聚族定居(图中聚集在一起的房舍;墓葬群);会使用陶器;婚姻状况为族外群婚或对偶婚(没有男女合葬情况)。
(2)原始社会时期或母系氏族时期。
判断依据:墓葬集中在一处,普遍有数量不多的随葬品(说明没有明显的贫富和等级差异);主要是单人仰身直肢葬,少数为单人或数人二次葬(说明婚姻状况为族外婚或对偶婚)。
2、(1)经历了建房、熟食、渔猎三个阶段。
属于带有浓厚神话色彩的口传史料。
口传史料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但也蕴含了一些有效信息。
(2)由巢居到聚族定居;由渔猎到农耕。
材料二是考古发现的遗址、遗物,属于实物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直接证据,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