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经济学重点术语整理

西方经济学重点术语整理

西方经济学重点术语整理一、吉芬物品什么是吉芬物品吉芬物品是指某种生活必需品,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与其价格成同方向变化。

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

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

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情况的原因。

吉芬物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它是低档物品,随着价格的上升需求量上升;第二,它必须在消费者总开支中占很大的比重,才能使得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

二、萨伊法则萨伊法则(Say's Law),或称萨伊定律、赛伊法则的意思是说,每个生产者之所以愿意从事生产活动,若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对该产品的消费欲望,就是为了想将其所生产的物品与他人换取物品或服务。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eanBaptisteSay)否定生产过剩的存在,提出了著名的"供给能够创造其本身的需求"(Supplycreatesitsowndemand)的观点,即所谓的"萨伊定律"(Say'sLaw)。

萨伊认为商品买卖实质上是商品交换,货币只在刹那间起媒介作用。

产品总是用产品来购买,买者同时也就是卖者,买卖是完全统一的。

因此,商品的供给会为自己创造出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必定是相等的。

局部供求不一致也会因价格机制的调节而达到均衡。

三、菜单成本菜单成本是凯恩斯经济学派的基础概念,他们很多政策建议,都从这个概念引申而来。

菜单成本指调整价格时所花费的成本,它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的成本、重新编印价目表的成本、通知销售点更换价格标签的成本等。

有些机会成本也叫做菜单成本。

菜单成本的存在使得名义价格水平有了粘性。

餐厅的菜单得花钱印刷,印好了就不会天天换。

大多数企业并不每天改变他们产品的价格。

相反,企业往往宣布价格,并使价格在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不变。

菜单成本的存在阻碍了厂商调整价格。

在价格粘性的条件下,厂商对需求变动的反应是改变产量。

这样,总产量随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动,经济中就会出现大的波动。

菜单成本论又叫成本的价格调整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中有一定垄断力的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能够选择价格。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俯拾皆是:医院的医药费是不常变化的,公共汽车和地铁的票价是长期稳定的,到超市里看看,不少商品,尤其是耐用品的标价非常稳定,几个月甚至一两年都没有变化。

四、价格粘性价格粘性概述所谓价格粘性是指价格调整的过程长而缓慢,难以适应市场供求形势的变化。

因为价格存在粘性,需求的变化能引起产出的调整。

价格粘性的分类价格粘性又有名义价格粘性和实际价格粘性之分1、名义价格粘性指名义价格不能按照名义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地变化;2、实际价格粘性是指各类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比有粘性。

价格粘性的现实合理性1、价格粘性符合拇指法则拇指法则(rule of thumb)是一种在判断或决策时走捷径的经验法则,指人们在做出判断或决策时忽略一些相对不太重要的因素。

由于被忽略的是非主要因素,依据拇指法则做出的决策仍然是近似理性的,也就是说,拇指法则仅导致了对于完全理性的微小偏离。

2、用损失规避解释价格粘性行为经济学中具有奠基性意义的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表明:人们强烈厌恶相对损失,一定金额的收益所引起的效用增加低于相同数量的损失所引起的效用减少。

阿克洛夫用这一损失规避(loss averse)规律来解释工资的向下粘性:工人反感相对损失而强烈抵制工资的减少,从而可以间接地解释向下的价格粘性(垄断竞争环境下名义工资的粘性导致名义价格的粘性)。

工资具有粘性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合同的长期性;交错工资调整:使工资并没有伴随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作相同比例的上升,这种工资调滞后和不到位就使工资具有一定程度的粘性。

合同签订的批数越多,平均工资调整的速度就越慢,从而粘性就越大。

五、价格刚性什么是价格刚性价格刚性是指价格在确定后就不易变动的现象,即价格缺乏弹性。

由于市场竞争被垄断所替代,出现了市场的不完全性,因此物品的价格是由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公司操纵的,因而形成了价格“刚性”,即价格在确定后不易下降,导致物价经常处于较高的指数上。

价格刚性的运用价格刚性主要被用来分析经济中的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现象,价格刚性和工资刚性的同时存在引起了物价与工资轮番上涨。

工资是根据技术、工种、地位、年龄、性别等的差异而不同的,而且又分为许多个别市场。

市场间不易协调,造成失业与空位并存,即有些工作找不到人干,而社会上又存在失业,二者又不能替代。

失业时,工资刚性使工资不易下降,有空位时工资又上升,造成失业与工资上升并存,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

价格刚性理论的发展价格刚性理论是针对均衡价格理论而言的。

按照均衡价格理论,市场价格会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自动进行灵活的调整,但实际上,企业价格调整往往滞后于供求的变化。

国外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就价格刚性的成因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为此提出了许多模型加以解释,例如信息不对称模型、弯折需求曲线模型、存货模型、接近理性模型、错开定价模型、状态依存定价规则模型等。

价格刚性原因的解释,认同最多的因素是:交货滞后、服务与协作失败、成本加价、隐含契约、明确的名义契约和价格调整成本。

刚性价格理论说明了资源流动的障碍对价格受供求影响而变动的阻碍作用。

企业应对价格刚性的对策1、企业、经销商应当从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转向追求流通链条整体利益的最大化;2、企业应强化流通渠道建设;3、对产品流通链中的信息进行充分整合。

六、货币中性(一)什么是货币中性货币中性是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

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量的增减只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化,而不会带动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货币是中性的。

(二)货币中性理论总体来看,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水平,因而货币是中性的。

1、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论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将统一的经济整体机械地分为实物方面和货币方面,他们一般把货币作为与实体经济没有内在联系的“外生变量”,强调货币的中性,即货币的供给变化不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从而形成了传统的两分法和所谓的“货币面纱论”。

在“古典”学派经济学家看来,经济的长期发展完全是由实物部门决定的,因而政府任何积极的货币政策都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

货币政策任务只是在于控制货币数量,稳定物价水平,维持货币的购买力。

古典学派货币中性论理论的典型代表是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最基本的观点是货币供应量变化将最终体现于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上。

我们可以通过剑桥方程式和费雪方程式清楚地说明这一问题。

剑桥方程式M=kPY和费雪方程式MV=PY虽然形式不同,但这两个方程式却表现了同一实质内容的关系:即国民收入水平((Y)与价格水平(P)、货币供应量(M)之间的数量关系。

假定k(货币余额与名义国民收入或实际国民收入的比例系数)或V货币流通速度,即一单位名义货币余额的流通速度)不变、Y也不变,则货币供给量M的变化将完全体现于价格P的变化上,所以货币是中性的。

货币中性论的另一理论支柱是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

货币均衡的实现和利率的决定过程,同其他任何商品供求均衡及价格的决定过程是一样的,它的存在既无助于也不妨碍经济的全面均衡,货币对经济是“中性”的。

2、新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论新古典学派认可货币中性完全是基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通过从理论上解释现实经济中的产出波动来证实其货币中性论的观点。

其中,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通过建立一个货币经济周期模型来解释经济波动的原因。

他们认为,货币供给的冲击即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是引起经济波动的根源,而货币供给的冲击之所以会引起经济波动,原因在于经济当事人不能获得准确的信息,从而不能准确地判断价格变化的实际情况,由此导致产量和就业量的波动。

总之,按照货币经济周期模型,货币因素是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而波动的传导机制是信息障碍,即经济当事人不能随时获得有关市场的充分信息。

以罗伯特·巴罗、基德兰德、爱得华·普雷斯科特等人为代表的第二代新古典经济学家试图从新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

他们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并非货币因素,而是实际因素。

这些实际因素可能来自需求方面,如私人或政府需求或偏好的随机变化;也可能来自供给方面,如生产率的变动、生产要素供给函数的变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率的波动。

由于这一模型主要根据实际因素来说明经济波动的原因,所以一般称之为实际经济周期模型。

显而易见,第二代新古典学派是通过完全撇开货币因素来论证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从而得出货币政策无效和货币中性的结论的。

3、哈耶克货币中性理论在哈耶克看来,货币数量变动后,不管一般物价水平是否变化,只要各种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就会对生产结构产生影响。

因此,只要货币能保持中立,就不会影响经济自动均衡的机制。

这种动态变化有利于经济发展,保持货币中性是实现经济均衡的重要条件。

这就是哈耶克货币中性理论。

哈耶克中立货币说的主要内容是:(1)货币与经济的关系是密切的,货币的变动影响经济的变动;(2)货币保持中立时对经济的影响最小,从而对经济的发展最为有利;(3)保持货币中立的首要条件是货币供应的总流量不变;(4)货币是否保持中立的标志是货币供应量是否稳定。

坚持刚性的货币制度,稳定货币数量,是保持货币中立、维护经济均衡的首要条件。

货币供应量是否稳定,也就成为检验货币是否中立的主要标志。

(三)货币中性与货币幻觉“货币中性”是货币数量论的一个基本命题。

对货币中性的严格证明基于没有“货币幻觉”这种关键假设。

七、货币超中性什么是货币超中性所谓的货币超中性是指名义货币供给的调整速度,即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变化对经济当中的实际均衡没有产生影响。

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改变无法影响实际利率(进而无法影响投资需求)等因素,经济系统的实际均衡无法产生持久移动。

无论是货币中性还是超中性,都与时间的长短有关,都是名义经济和实际经济之间关联方式的体现。

如果货币中性成立,那么名义经济和实际经济之间在规模上就将出现完全的脱节;如果货币超中性成立,那么任何货币供给的加速或者减速变化,只能形成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而实际产出的均衡状态仍然无法受到影响,此时名义经济和实际经济在活性上也没有长期关联。

货币超中性具有重要意义货币中性与货币超中性有很强的政策意义。

如果货币中性与货币超中性成立,货币政策在长期中将对宏观经济没有影响,那么货币政策就应当以稳定物价为唯一目标;如果货币中性与货币超中性不成立,那么货币政策就可以选择经济增长为长期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