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6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常规组与临床路径组,各30例。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临床路径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

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临床路径组的住院时间少于常规组,且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和护理总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缩短住院时间,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满意度
脑出血多发于中老年人,且致残率、死亡率极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大程度恢复患者的各项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研究重点[1]。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计划性护理模式,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护理工作,给患者提供最优质的临床护理服务,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本科对30例脑出血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缩短了住院时间,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分成常规组和临床路径组,各30例。

常规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9~68岁,平均年龄(6
2.2±5.4)岁;临床路径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62.5±5.7)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常规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常规检查、病情观察、基础功能锻炼、基础健康宣教等。

临床路径组患者则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包括:①制订临床护理路径小组。

成立由科主任、主管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主管护士组成的临床路径小组,参照脑出血的临床护理标准,制定护理路径,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改进护理路径。

②护理人员培训。

对科室所有护理人员进行知识培训,使护士彻底掌握临床护理路径的要点、关键点、操作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情况的应对方法等。

③临床路径的实施。

在住院当天,护士热情接待意识清醒的患者,并向其做自我介绍,引导患者熟悉病房、医院环境、住院制度等,根据患者对病房的需求,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

监测患者体温、呼吸、血压、瞳孔、吞咽功能等,要求患者卧床休息,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情绪给予适当心理辅导,稳定其情绪。

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指导其大力咳嗽,并指导家属每2小时给患者翻身1次,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

住院第2天,遵医嘱对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并向患者讲解检查的目的,护士全程陪同患者做检查,一方面稳定患者的情绪,另一方面缩短时间,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

做完检查,向患者解释每项数据的意思。

同时对患者进行系统健康教育,使患者对脑出血的病因、诱因、治疗、护理、预后、预
防等有所了解,向患者讲解脑出血致残的相关知识,安慰患者,让患者了解致残的预防措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治疗护理依从性。

住院1周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给予早期功能锻炼,进行上肢、下肢、认知、吞咽功能锻炼等。

上肢进行屈伸、旋转训练,下肢进行关节屈伸、旋转、内收训练,从被动训练到主动训练,逐渐加大训练的强度和难度,循序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

认知功能锻炼通过与患者交流、聊天,给患者播放电视、歌曲,给患者读报等,逐渐帮助患者恢复认知功能。

指导患者家属给患者做各项功能锻炼,并鼓励患者自行进行锻炼,尽早下床活动。

出院时向患者详细讲解生活注意事项,按时来医院复诊等。

1. 3 评价标准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ADL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

出院前运用ADL量表进行患者生活能力的评估,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自理能力越高。

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评估,分成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床路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临床路径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3.33%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由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共同参与制订护理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的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能显著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达到预期治疗护理效果[2]。

要求护士严格按照护理路径开展护理工作,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高度时间观念,给予患者最优质的护理照顾。

如在本次研究中,脑出血患者在住院第2天进行各项检查时,护理前已制订各项措施,详细规定每个时间段的护理项目,节约文书记录时间,更多时间用于护理实践,整合医院资源,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各项检查,缩短患者等待的时间,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护士在对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明确脑出血患者在何时应该做何种检查,给予何种治疗和护理,从而控制病情。

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

而且这种规范性的护理服务有助于患者得到最好的照顾,减少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健康[3]。

在本次研究中,临床路径组患者的ADL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说明运用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提高脑出血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预后。

临床路径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且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运用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改善病情,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并且计划式的护理可使得在每项护理操作中,患者的配合度更高,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邓永莲,陈宗宁.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出血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应用研究.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11):1453-1454,1509.
[2] 高健,张菊芬,尚进,等.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出血患者实施效果的Meta 分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6):3101-3104.
[3] 鲁梅.临床护理路径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4(15):74-7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