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画面中景别的组接马富强(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系教育技术082班,陕西汉中 727300)指导老师:龙英艳[摘要]本文简单讲述了电视画面中的景别与景别组接,结合实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指出了景别在电视画面中的组接问题与意义,意在阐述如何对电视画面中的景别进行巧妙地组接,使电视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鲜明生动。
[关键字]景别景别组接表现形式创作引言景别是构成视听语言的基本镜头语汇之一,是摄像师在创作中组织、结构画面,规范画内空间,暗示画外空间,决定让观众看什么,以什么方式看,看到一种什么程度的造型手段[1]。
一部电视片不同的景别组接而成。
对景别的处理与运用,可以表现主体对象的大小、多少、主次及画面空间的深度感,进而形成多样的屏幕模式,丰富镜头画面的视觉语言信息,展现镜头风格。
创作者应运用艺术创作的手法与镜头技巧把握各种景别的结构方式和叙事方式,根据不同的场景,表现对象的选择和确定恰当的景别,并进行组接,从而发挥出景别的魅力。
1 景别概述1.1景别的概念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的大小与范围[2]。
1.2影像景别的分类及作用(1)远景远景是表现视距最远,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电影画面,自然景观如茫茫群山,无垠草原;开阔场景如战争场面,群众集会等。
远景画面能对事件和景物表述有一种冲击和震撼。
在电视画面中一般可以开门见山、交代环境、情节、氛围,引导观众进入影片之中,而在结尾之中,则重于发挥情节的余韵,使观众对影片有回味的时间和空间。
(2)全景全景表现被摄人物全貌或某一场景全貌。
与远景相比,有明显内容中心、结构主体。
所表现的被摄体,场景全貌充当了介绍、记录等角色。
全景是电视画面构图中集纳造型元素最多的一个景别。
全景的作用是表现一个事物的全貌,使观众对所表现的事物和场景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3)中景中景表现人体膝盖以上部分或景物较大的局部画面。
与远景相比,中景画面中人物整体形象和环境空间降为次要位置。
更注重具体的动作和情节。
观众看到的是形体运动和情绪交流,有利于交代影片中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中景能够很好地表现人物手臂的活动范围,重点加强影片的内部结构,中景常被用作叙事性的描写。
(4)近景近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
远景比中景内容更单一,更具体,表现环境和背景的空间进一步减弱,重点而细致地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
近景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它给观众带来视距的缩小与逼近,使观众与被摄人物间的心理距离也缩小了。
(5)特写特写表现人物肩部以上或是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
特写本身就具有强调和突出的意味。
其内容单一,突出达到透视事物深层次的内涵。
特写是给了观众不常见的视觉感受,对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特写画面一般用于电视编辑中的转场。
形成节目的节奏,生理上给人近距离感。
调节了人的视觉节奏感,给人一种抒情和情绪交流效果。
2 电视片中景别的拍摄创作构思影片是一个艺术成果,是由许多不同的镜头组接而成,而景别是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创作元素。
拍摄一个镜头画面,不只是导演的主观感觉问题,还是要考虑各种可变因素对景别设计、处理的影响[3]。
只有明确各种景别的作用和效果,才能在拍摄阶段精心选择,设计出有艺术感染力的画面景别,设计景别应从各方面考虑。
2.1根据作品风格设计景别在电视片中,单一镜头景别不能说明什么,但是,当一部作品以多个不同景别的镜头排列而成时,就会在全片中形成一种趋势,就会形成一种镜头视觉风格。
例如,大量使用远景景别比较抒情写意,而近景系列景别是叙事纪实的。
不同的创作者在选择使用镜头语言时,出于对叙事本体的理解和欲表达内容的需要,加之个人的生活,艺术积累,会不自觉地偏好某一景别或某几种景别。
从而形成创作作品的独特风格。
例如在《我的父亲母亲》中,创作者大量使用远景,使得整个作品的画面处于一种漫长的情调。
2.2根据场景空间设计景别客观上,场景空间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对镜头景别的设计与处理。
较大的空间范围,可使用远景系列,较小的景别,则只能以近景系列的景别出现,这时的景别处理,反映空间的真实性。
2.3根据叙事重点或演员表演的重点设计景别景别体现了导演的选择。
景别能够集中、规范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在设计景别时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突出叙事重点或演员表演的重点。
一般来讲,故事情节、人物动作、演员表演越要需要强调的,在景别上越采用小景别加以表现,以便使所有内容在视觉效果上更加突出。
2.4根据人物关系、情节发展设计景别由于景别所包容的画面范围不同,导致在不同的景别中,所表现的人物的大小和数量都不同。
在拍摄中,可根据表达意图,选用相应的景别,来表现人物关系或暗示情节的发展,例如《子熊故事》中大量使用远景,特写来表现动物自由的生活环境,以及小熊的各种处境,将动物的温情体现地淋漓尽致。
景别不仅能交代人物关系,还可以暗示情节的发展。
如全景拍摄一个人饮酒,则可起到叙事作用,若插入酒杯的特写,则会给观众一个暗示——酒有问题;若插入的是饮酒者的表情,则给观众的暗示截然不同。
2.5根据作品的节奏设计景别画面景别及其排列组合对画面视觉节奏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来讲,远景系列景别的画面视觉节奏慢,近景系列则有强调作用。
景别越来越小,节奏越紧张;反之,节奏越舒缓。
《我的父亲母亲》中,为了体现那条“父亲”来时的路,片中大量使用了远景镜头,使影片节奏缓慢,也深层次地表现了父亲最终回到母亲身边时一个漫长不易的过程。
3 景别的组接技巧3.1景别组接的概念景别的组接即电视画面中景别的变化。
镜头景别画面的单独存在、前后排列、段落组合和有机运用能形成极强烈的造型效果和视觉效果。
因此,镜头画面景别的运用,在银幕视觉形象上,是影片风格、导演风格和摄影风格的重要体现[4]。
3.2景别组接时的变化方式在剪辑中,景别的变化是有规可循的。
景别的变化形成了各种蒙太奇句型。
依据动作、声音、情绪、节奏、色彩等因素组成的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镜头,明白清晰地叙述事件。
[5](1)前进式句型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从整体到局部展示某一动作和事件,给人感觉越来越强。
有个古老的故事即可对这种句型形成注释:“从前有座山(远景),山上有座庙(全景),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中景),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近景或特写)”。
前进时句型在空间上由远及近,叙事上,从局部到细节,情绪上,由低沉到高昂。
(2)后退式句型即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
从局部到整体,这种剪辑方式更吸引人,视觉刺激更强,悬念性强。
(3)循环式句型即前进式句型+后退式句型。
这是视频中常用的剪辑句型。
叙事时往往在开端部分用大全景、远景和全景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然后用中景、中近景交代事件的发展。
在高潮时通常会用特写、大特写予以强调,最后再用远景或全景交代事情的结局。
(4)累积式句型把景别相同或者相近的一组镜头剪接在一起,起突出、强调或省略时间的作用。
(5)跳跃式句型即特写—全景,全景—特写。
可以根据内容任意变换景别。
两极镜头的急剧跳跃能强烈刺激人的视觉,振奋情绪,应用较多。
最后还要强调的一点,从全片的角度考虑,应注意景别在电视画面中的开头和结尾,在每场戏的衔接之处都要对位与呼应。
此外,静态人物,对话镜头应尽可能保持景别一致,而动态人物,非对话镜头则应尽可能变化景别,注意上下镜头的景别变化要顺畅,符合视觉的注视规律。
3.3景别的不同组接对电视片节奏的作用3.3.1利用景别和镜头的长短以及转换密度来调节节奏[6]一般来讲,在一段蒙太奇段落中,景别越来越小,镜头越来越慢,镜头转换次数越来越多,那么节奏便加快。
给人的感觉是不断增长的紧张或焦虑或兴奋。
反之,景别越来越大,镜头越来越长,镜头转换次数越来越少,节奏会被拉到一种宁静感或逐渐的松弛感或渐渐离去的一种感觉中去。
这种利用景别和镜头长短的变化,制造了紧张或者恐怖悲凉的气氛,描写人物的心理特别贴切。
类似于一般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武打画面,短镜头、小景别、及频繁转换的镜头,制造了紧张的视觉氛围。
3.3.2违反常规的跳跃,可以产生节奏的突变,从而创造出强烈的冲击波和惊奇感[7]跳接以观众欣赏心理的能动性和连续性为依据,并非毫无逻辑随意组接,即景别变化的跳跃式句型。
景别差距很大的全景和特写直接组合会造成视觉上和情绪上的大幅度跳跃,运用不当,会出现闪跳现象,给观众不舒服的视觉刺激;运用得当,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8]。
还有一种跳接是同景别同机位同角度的剪辑方式。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远景,全景等较大景别。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送派饭时,亦出现对于放饭菜的饭桌,同景别同机位同角度的多个镜头,表现时间的积累;“父亲”送学生回家的时候,“母亲”在路上等待,连续出现同景别同角度的镜头,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急切地期待。
3.3.3在连续小景别的地方适当插入大景别的“空镜头”对节奏有重要的调节作用[9]大景别的空镜头的节奏效果是多方面的。
其一表现在增强情节的节奏感,烘托人物的心情,还能使节奏迟缓,例如连续多个室内小景别的组接后,会让观众产生一种紧张压抑的感觉,这时适当地插入一个全景或者室外的环境空镜头后,会让观众放松一口气,舒展心情。
在《敖德萨阶梯》中,表现人们逃亡中连续多个小景别使观众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插入一个全景之后缓解了情绪,延长了观众的心理时间并为下一段镜头做铺垫。
结束语在实际影片拍摄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不会对景别的组接重视和研究,使得现在的不少的影片创作未能发挥出画面用语言的视觉功能,将景别问题单独列出来讨论,在艺术创作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深入地研究、探讨它,会对导演、摄影师的创作产生积极的效果。
参考文献[1] 吴徐君.景别的创作构思[J].北京印刷学院院报.2008(6):75-78.75-78[2] 李运林,徐福荫.电视教学片编导与制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3-128.[3] 李燕临,王蕊. 电视画面中景别的造型处理与表现[J]. 现代电视技术,2003(9):130-132.[4][5] anvic2003.电视摄影画面创作景别[doc]. /view/463b29b91a37f111f1855b52.html.2010-12-03.[6][7][9] 王瑛.浅谈景别与节奏[J].视听纵横,2005(5):67-68[8] 韩新鹏.电视教学片中镜头组接的禁与忌[D].陕西理工学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