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经典免疫学试验,沉淀反应
溶液和不同浓度的抗原标准品溶液。 3. 置37℃,让其向四周自由扩散,24~48h后可见其孔
周围出现沉淀环。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三) 方法评价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是一种稳定、简便、 毋需特殊设备,一般实验室均可使用的 常规方法,试验的重复性和线性均好。
敏感度为1.25mg/L。
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 影响因素
: 絮状沉淀 环状沉淀 免疫浊度沉淀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絮状沉淀试验 絮状沉淀试验是一项经典实验技术。曾用 于测定梅毒抗体的Kahn试验是絮状沉淀的代 表试 验 ,现 今 已被 更 简便 而 敏感 的 USR 或 RPR方法替代。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 原理 抗原溶液与相应抗体溶液混合,在电解质
存在的条件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出现可见的絮 状沉淀。絮状沉淀易受抗原与抗体比例的影响,
人民卫生出版社
1. 速率散射比浊法 (1) 原理:是一种抗原抗体结合动态测定法。 所谓速率是抗原抗体结合反应过程中,在单位 时间内两者结合的速度。速率法是测定最大反 应速率,即在抗原抗体反应达最高峰时,通常 为数十秒钟,测定其复合物形成的量。峰值的 高低在抗体过量情况下与抗原的量成正比。峰 值出现的时间与抗体的浓度及其亲和力直接相 关。不同抗原含量其速率峰值不同,通过微电 脑处理,求出抗原含量。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 操作步骤 1. 用毛细滴管吸取抗血清加于沉淀管(内径
约1.5~2mm)底部,避免产生气泡。 2. 将抗原溶液沿管壁缓缓叠加于抗血清液面
上,形成清晰的交界面。 3. 置沉淀管于室温下使其反应,1~5min内
在两界面间呈现乳白色沉淀环为阳性。 30min仍无沉淀环出现则为阴性。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抗体稀释度
抗体浓度大,沉淀环小,则敏感度低;抗体浓度 小,沉淀环增大,不同浓度抗原间的差别较显著 ,敏感度高。但沉淀环过大,常造成边缘糊不清 ,致使测量误差也增大。因此要求在沉淀环清晰 的基础上加大稀释度以提高敏感度。下图为抗体 分别以1:25、1:50、1:75、1:100稀释,所形成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环状沉淀试验
环状沉淀(ring precipitation)试验 是 由 Ascoli 于 1902 常简便的技 术了解待测血清内是否存在某种抗原 或抗体。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 原理 把抗原溶液小心地加于已含抗体溶液的细
试管液面上。当对应的抗原与抗体相遇 ,在界面处形成清晰的乳白色沉淀环。
度的抗体反应,出现沉淀物最多的管为抗 体最适比例管。 3. 方阵滴定法
抗原和抗体同时稀释,亦称棋盘 (checkerboard)滴定法,是前二法的结合, 可一次完成抗原和抗体的滴定并找出抗原、 抗体的最适比。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三) 方法评价 絮状沉淀试验方法简单,设备要求低,敏感度 较低,受抗原抗体比例影响非常明显,目前多 用以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比。
琼脂板厚度增加,沉淀环面积相应缩小。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双相琼脂扩散试验 (一) 原理
将可溶性抗原和抗体置于琼脂凝胶板的对应孔中 ,两者各自在凝胶中向四周自由扩散,当抗原与 抗体相遇,在比例合适时形成可见的白色沉淀线 。沉淀线的特征与抗原抗体的浓度、纯度和扩散
速率等有关。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 操作步骤 1. 融化琼脂,浇板 每张载玻片约4ml。 2.凝固,打孔 孔径3mm,孔间距3~5mm,孔型 有双孔型、三角孔型、双排孔型和梅花孔型。 3. 加样 在相对孔内加抗原或抗体。 4.孵育 使抗原抗体自由扩散,在两孔之间抗原 抗体相遇,在比例适时形成可见的沉淀线。沉淀 线的数目、形态和位置与抗原和抗体的纯度、浓 度和扩散速度有关。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三) 双相琼脂扩散试验的应用 1. 检测未知抗原或抗体
将已知的抗体或抗原与待检标本加入成对 孔中,根据沉淀线有无定性;根据沉淀线 的位置估计抗原或抗体的相对含量;根据 沉淀弧形状判断抗原或抗体的相对扩散速
率,见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沉淀线形状、位置与抗原抗体扩散率及浓度的关系
A:Ag、Ab浓度及扩散率近似;B : Ag、Ab浓度近似,扩散率Ag> Ab ; C:Ag、Ab浓度近似,扩散率Ag< Ab ;D: 扩散率近似,浓度Ag > Ab ;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方法评价:
检测不必等到抗原抗体反应达到平衡,大大 节约反应时间,每小时可检测数十份标本,
敏感度高,最小检出量达μg/L水平。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终点散射比浊法 (1) 原理:
让抗原抗体作用一定时间,使 其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定其复合物的量。复 合物的浊度不再受时间的影响,但反应复合 物聚合产生絮状沉淀之前(大约反应数十分 钟)进行浊度测定。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单相琼脂扩散试验 (一) 原理 将一定量的抗体混入琼脂凝胶中,使待测的抗原物 质在凝胶中自由扩散,与抗体结合形成沉淀环,沉 淀环的大小与抗原浓度呈正相关。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 操作步骤 1. 将抗体和0.9%琼脂糖50~56℃混合,即刻倾注成平
板。 2. 待凝固后在琼脂板上打孔,孔中加入已稀释的抗原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 透射比浊法 1. 原理 抗原抗体在一定缓冲液中形成免疫复合物 (IC),当光线透过反应溶液时,由于溶液内复合物粒 子对光线的反射和吸收,引起透射光减少,免疫复合 物量越多,透射光越少,即光线吸收越多,可用吸光 度表示。吸光度和复合物的量成正比,当抗体量固定 时,与待检抗原量成正比。用抗原标准品建立标准曲 线,可测出待检抗原含量。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操作步骤
1) 用稀释液将待测抗原和抗原标准品稀 释。 2) 将抗体致敏胶乳溶液和待测抗原、不 同浓度的抗原标准品反应一段时间,测吸 光度值。 3) 以抗原标准品量为横坐标,吸光度值 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查出待测抗原量。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方法评价
敏感度高,试剂稳定,因反应液中无PEG 沉淀剂的影响,个体IC对结果影响也小, 所以结果稳定、可靠,特异性好;不需特 殊仪器设备,一般分光光度计、自动化生
E:浓度Ag > Ab,扩散率Ag > Ab ;F:浓度Ag < Ab,扩散率Ag < Ab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抗原性质分析
利用三角孔型,将待检抗原和标准 抗原加入相邻两个孔中,与另一孔相对, 根据沉淀线形状分析待测抗原,见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1) 沉淀线吻合:待检抗原与标准抗原完全相 同。
(2) 沉淀线相切:待检抗原中含有与标准抗原 相同的抗原,还含有另外的抗原与抗血清相 对应。
1. 抗原分子量 抗原分子量大,扩散慢,
沉淀环较小;抗原分子量小,扩散快, 沉淀环相对较大。要求待检血清和抗 原标准品在血清学上具有均一性,否 则可能出现结果偏高或偏低。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抗体种类 实验证明兔抗血清优于马、羊抗血
清,兔抗血清可测抗原0.1~1IU/ml,马抗 血清为1~10IU/ml,羊为0.4~4IU/ml,为提 高实验敏感度,应首选敏感度高的抗血清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操作步骤 (1) 用稀释缓冲液将待检样品和标准品按 规定稀释,取一定量加至测定管中。 (2) 加最适工作浓度(用方阵法预先滴定) 的抗体,孵育一定时间,测定吸光度(A) 值。 (3) 以不同浓度抗原含量为横轴,吸光度 为纵轴,绘标准曲线。从标准曲线可得待
检抗原量。
人民卫生出版社
由此可作为最适比测定的基本方法。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 操作步骤 1. 抗原稀释法 (1) 将可溶性抗原作一系列倍比稀释。 (2) 各管加入一定浓度的适量抗血清。 (3) 振摇使抗原、抗体充分混匀,置37℃孵育。 (4) 产生沉淀量随抗原量而不同,以出现沉淀物最多 的管为最适比例管。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抗体稀释法 本法采用抗原量恒定与不同倍比稀释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操作步骤
1) 用稀释液稀释待检抗原和抗原标准品。 2) 取一定量稀释待检抗原液和不同浓度抗原 标准品溶液加至试管中,加抗体充分混匀,孵 育一定时间,比浊。 3) 以抗原标准品量为横坐标,浊度值为纵坐 标,绘制标准曲线。根据待检抗原的浊度值, 查出抗原含量。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方法评价:
化分析仪或散射比浊仪均可使用。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节 凝胶内沉淀试验 凝胶内沉淀试验(gel phase precipitation)主要是指琼脂 糖扩散或称凝胶扩散(gel diffusion)。常用的凝胶有琼脂、 琼脂糖、葡聚糖或聚丙稀酰胺凝胶等。根据实验目的与方 法不同,可将固相内沉淀验分为3类:①双相琼脂扩散试验 (double gel diffusion test),②单相琼脂扩散试验(single gel diffusion test) , ③ 凝 胶 免 疫 电 泳 (gel immunoelectrophoresis)。这是一项凝胶内电泳加扩散技术,专门 一章介绍。
(三) 方法评价 该试验是经典的血清学反应之一,简便、 快速、实用。故用于鉴定血迹和诊断炭疽
(Ascoli试验)。只能定性,不能定量、敏感 性较低(3~20mg/L),对含有多个抗原抗体对
的反应系统缺乏分辨力。方法难以推广。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三、免疫浊度试验 经典的免疫沉淀试验是抗原和相应抗体在反应 终点时判定结果,方法存在耗时、敏感度低 (10~100mg/L)和不能自动化等缺点。70年代以来, 根据抗原和抗体所在液相内快速结合并产生浊度 的原理,建立了免疫比浊法。临床常用3种微量免 疫技术,即透射比浊法、散射比浊法和免疫胶乳 比浊法,借助多种自动化分析仪器来完成。
3. 方法评价
敏感度高于单相琼脂扩散试验5~10倍, 批内、批间重复性较好,变异系数<10%,
操作简便快速,1h可报告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