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语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试题答案解析

初三语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试题答案解析

初三语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试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意蕴.(yùn)绮.绣(yǐ)皲.裂(jūn)烨.然(yè)B. 敝.衣(bì)缟.素(gǎo) 撰.写(zuàn) 容臭.(xiù)C. 缊.袍袍yùn袍 袍谒.袍yè袍 袍裘.(qiú) 叱.咄(cì)D. 惆怅.(chàng) 诋.毁(dǐ) 唐雎.(jū) 不屑.(xiè)【答案】D【解析】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在文言文中注意通假字。

D项正确。

ABC三项修改为:A.绮.绣(qǐ);B.撰.写(zhuàn);C.叱.咄(chì)。

2.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B.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C. 万钟于我何加.焉(施加)D.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恩惠)【答案】C【解析】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C.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益处)。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贤者.能勿丧耳。

B. 行道之.人弗受。

而不知人之.乐。

C. 安陵君其许.寡人。

潭中鱼可百许.头。

D.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如土石何【答案】B【解析】A项的“者”解释为:判断句式的标志/……的人。

意义不同; B项的“之”解释为:助词,的。

相同;C 项的“许”解释为:答应/大约,左右。

不同;D项的“其”解释为:他(人)/那么。

故选B。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C.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D.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樱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答案】B【解析】A项的通假字“乡”通“向”,从前。

B项,没有通假字。

C项的通假字“支”通“肢”,肢体。

D项的通假字“被”通“披”,穿。

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B.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我特地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

)C.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虽然这样,但是,接受的封地是从先王那里,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轻易交换!)D.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真的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答案】C【解析】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虽然”,即使这样。

故C项错误。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B.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濂全集》,作者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学家。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序言。

C. 《渔家傲.秋思》的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

D. 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答案】B【解析】要求学生牢记文学常识。

ACD三项正确。

B项错误。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

7.根据提示默写。

(1)羌管悠悠霜满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中淹《渔家傲∙秋思》)(2)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4)为篱下黄花开遍,___________________。

(秋瑾《满江红》)(5)英雄末路当磨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衫湿!(秋瑾《满江红》)(6)《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现词人希望得到进行重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运用典故表现战争激烈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1)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2). (2)梦回吹角连营(3). (3)赢得生前身后名(4). (4)秋容如拭(5). (5)莽红尘,何处觅知音(6). (6)持节云中,(7). 何日遣冯唐(8). (7)马作的卢飞快,(9). 弓如霹雳弦惊【解析】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

“寐”“赢”“拭”“觅”“遣”“霹雳”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名句的默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点评】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

另外要对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8.为传承民族文化,学校决定开展“诵读经典,传承传统”的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诵读经典】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支持人,请你设计一下这次比赛活动的开幕词。

(2)【活动经典】毕业在即,请你仿照示例,从下列名句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写在送给班长的贺卡上,并根据所选的名句写出你的祝福。

示例: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愿你勇攀人生的高峰,去领略世界的魅力和壮阔。

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传统节气】下列两幅对联分别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那个节气?请你从备选答案中选出相应的节气填在横线上。

①闻得春雷动,只是一声,虫醒桃开莺恰恰说来地气苏,正逢二月,牛耕日暖雨微微②昼夜等长,旧巢又是栖玄鸟寒暑渐易,新柳皆来扭绿腰备选答案: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白露秋分(4)【推荐经典】你校将向来访的美国交流生赠送国学经典,请你从《论语》《唐诗三百首》《西游记》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拟写一句推荐语。

【答案】(1)同学们,诗词经典是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将举行吟咏诗词比赛,把中国伟大的文化发展下去。

(意近即可)(2)选A,愿你像秋日晴空中的冲天一鹤,奋发有为,大展宏图。

(3)惊蛰春分(4)《论语》:从简练质朴的语言中领略中国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唐诗三百首》:走进文学殿堂,欣赏诗歌黄金时代的旷世杰作。

《西游记》: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聆听一曲降妖伏魔、百折不挠的赞歌。

【解析】(1)围绕“诵读经典,传承传统”这个主题展开,语言运用恰当,衔接自然即可。

(2)三句任选一句即可。

注意结合诗歌的意境。

写出赠言。

如:选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你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在沧海中勇往直前,实现你的人生理想。

(3)上联是: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下联是:春分。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

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大约为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

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等长。

(4)任选一个即可,然后选择自己最了解的名著向外国友人推荐即可。

如:《西游记》: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9. 解释下列句中的字。

(1)蹴尔而与之蹴:(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3)以待饿者食.之食:(4)右执.饮执: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箪食一豆羮,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11. 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甲】文作者的观点。

(不得超出20字)12. 用【甲】文中的句子慨括【乙】文,并把它摘录在下面。

13. 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侧重_______,乙)文侧重_______。

【答案】9. (1)踩踏(2)同“德”,感激,恩惠(3)给……吃(4)端着10. (1)一碗饭,一盆汤,得到它就能生存,得不到它就会饿死。

(2)(饿者)抬起他的眼睛看着他,说:“我正是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到这个地步的!”11. 不能为获取优厚的俸禄而抛弃自己的礼仪。

12.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13. (1). 议论(2). 记叙【解析】乙文参考译文: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

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

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