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先生已丑正月初四 讲于深圳鹿鸣新学堂今天就顺着我们来学古琴,我就跟大家讲一讲跟今天学琴有关的事情,就讲讲孔子的音乐素养吧。
讲这个我自己都很惭愧,因为我自己对音乐是外行,尤其是没有自己可以操作的乐器。
我一直都有一个 想法,以后如果有所谓的书院,或者我有学生,这个学生是从儿童或者青少年读经长大的,我都希望至 少每个人会用一项乐器,它应该是对人生很有意义的。
何况孔子不只是会一项乐器,孔子的音乐教养很 高,高到什么程度呢?说起来令我们瞠目乍舌,我们会吐舌头。
首先,光从孔子学音乐的精神,这是常 常被引用的故事了,尤其是教音乐的人都会引用了,尤其教琴的人会引用了,因为孔子学琴嘛。
这个故事记载在《史记》的《孔子世家》。
孔子跟师襄子学琴。
这个师襄子不是襄子师哦,不是襄子老 师,是师襄子,这个师,也可以解释成老师,其实这个师在古时候有一个特定的意义。
像《论语》有一 章叫“师冕见,及阶,子曰: ’阶也。
’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 ’某在斯,某在斯。
’ 师冕岀,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 孔子说:’然!固相师之道也。
‘”这个师冕,这个名叫“冕”, 不是冕师,是师冕,这个师,是乐师。
这个乐师有个特色, 就是他是瞎子。
所以师冕来见孔子,“及阶”, 到了阶梯前面,孑L 子就告诉他说,上面有阶梯哟,“阶也”;上了阶梯到了房间里面了,“及席”,至q 了席子,就是座位旁边,孔子说,“席也”,这就是座位了; “皆坐”,大家都坐好了,孔子就告诉他, “某在斯,某在斯”,子贡在你左边哪,前面是颜渊哪,右边是子路啊,就这样子。
师冕岀去了,孔子 弟子很好问,他就问老师说:“这就是对待一个盲眼的人的道理吗?”孔子说:“是的,我们要这样来 帮助盲眼的人。
”“相师”嘛,相就是滨相、协助。
所以,“师冕见”这个师,就是盲眼的乐师。
孔子与师襄子学琴,可能不是襄子乐师而已,而且应当也是一个瞎了眼的乐师。
人类的五官平均发用的, 有某些器官,尤其像眼睛这么锐利的器官关闭了,可能其他的器官发展得更好。
所以古人都认为,最高 的乐师,必定要瞎眼。
(笑)甚至我听过有很多故事了, 一个人他对音乐真的是喜好了, 他自己把他的眼睛弄瞎。
孔子跟师襄子学琴,弹了几天了,师襄子一听,弹得可以了,“可以进矣”,我再教你另外一首吧。
子说:“未也。
”说还没,我觉得我还没学好。
“你已经’既得其曲’了,你已经把曲子都弹好了。
孔子说:“虽得其曲,未得其数。
”数学那个数,可以解释成节奏。
这个节奏,假如是琴的话,今天我 们听金蔚老师说,这个琴的节奏是很细密的,但是它又是很自由的,你要能够在自由中表现你的细密, 而这个不是跟哪一个琴家,他怎么弹我就跟他怎么弹,这里有一种自由发挥的意思,自由发挥而能够达 到一个顺应音乐之道,或者自然之道,这个叫“得其数” 说:“有志气,再弹。
”再弹一阵子,“已得其数矣”, 其数矣,可以进矣。
”你可以再学一首了。
孔子说: 蛮顺畅的,但是这个琴里面表现什么意义,我还没得到, 知道,“得其意矣”。
意境都表现岀来了,“可以进矣” 知道曲子的意思是什么,但是我还不知道这个你者是谁, 见。
怪了,对不对。
最后老师就觉得,你这个学生果然不一样,再让他弹。
弹到有一天,孔子把琴放下,“喟然而叹”:这个人啊身材高大,两眼望羊,目光非常的深远,他的心胸怀抱天下,说,如果不是文 王,会是谁呢?师襄子一听,“避席”,离开他的座位,“了不起,这就是《文王操》! ” (众鼓掌) 金蔚老师,以后如果不是这种学生不要收算了!哈哈哈(先生开怀大笑,众亦大笑)每个人都说“老师 啊,再教我一首好不好”。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你可以不必去考证,它可能也是因为孔子一生好学而编岀来的故事,也不一定,但 是它或许是真的。
纵使是假的,对我们都有无限的启发。
所以不只是学琴,我们学其他东西岂不也要如 此?我们现在的教育有教导一个人这样去学习吗?假如没有,你怎么培养岀人才呢?照这个故事来讲,孔子 他是自己能够发岀来的,所以天纵英明呀,没错。
光这一点学琴的精神,世间就少有了,我们就比不上 他,不要讲别的了。
孔子音疯狂地喜好了, 。
孔子说“我还没得其数”。
好了,最后老师 啊,这个真的是抑扬顿挫,恰和乐理。
“已得“虽得其数,未得其意。
”我弹得虽然是还蛮好的, 我要再弹。
老师就让他弹。
过几天老师一听就 。
孔子说:“虽得其意,未见其人。
”我已经 这个作者长什么样子,“未见其人”,没有看乐素养很高的,所谓“六十而耳顺”,声入心通。
孔子听声音有感触的,他看东西有感触的。
刚才说解释学对于散文、戏剧、诗歌、神话,心中有自己一番创造性的解释。
孔子对于世间的事物,一眼望去,随时都有感触。
所以他的感触,就是仁者的心怀,仁者的表现。
我的老师牟宗三的老师,就是我的师公、师爷,熊十力先生,他说:“感触大者为大人,感触小者为小人。
”常常心中有感触的人,这个是大人君子,心胸开阔的人;感触小者为小人,心胸狭隘,心胸关闭了。
这在《易经》叫作“吝”,吝啬的吝,吝就是把心胸关闭了。
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嘛。
生命关闭了,吝,所以叫小人。
所以,感触大者是大人,感触小者是小人。
那没有感触的呢,就是近于禽兽。
牟先生说,人类自古以来,感触最大者两个人,就是心胸最能感触的,一个是孔子,一个是释迦牟尼了。
(智楷按:原文为“感触大者为大人,感触小者为小人。
旷观千古,称感触最大者为孔子与释迦”。
见牟宗三着《圆善论》)。
这话有深意呀,大家鼓掌。
(众鼓掌)能讲这个话,他就能够领导一个学派了,新儒家学派。
感触,是一个人生机活泼的标识。
所以周濂溪最喜欢观鸡雏了。
鸡雏,刚刚从鸡蛋孵岀来的那种小鸡,那鹅黄鹅黄的,嫩嫩的,小小的,活泼泼的,唧唧叫的,非常可爱。
我们那个婴儿刚生岀来不久,是最可爱的。
“绿满窗前草不除”,就是春天来的时候,庭院的草长了,长到超过窗户了,叫“绿满窗前”,人家问他说,草长这么高了为什么不除呢?“欲观其生意也”,我要看天地的生机旺盛。
所以,这个叫做体贴“仁”。
周濂溪就善于体贴天地生生之德,观天地生生气象。
天地无处不是生机,你能不能去体会他?所以,“子在川上曰”,孑L子到了河川上,发大感慨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有这种感慨吗?有,读《论语》的人会背这章。
(笑)孑L子不是这样背一句话岀来的,他心灵深处之内有一个震撼,怎么震撼?就是天地就是这样子,日往月来,月往日来,河水滔滔,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啊。
不只是这样,或许还有很深的意思。
总之是只有两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千古以来,没有人敢说对这两句有什么解释。
朱熹你解释只好说:“此见道之言也!”这是一个见道的人说岀来的感叹,见道之言。
所以,看水,你有什么感受呢?我看孟子也读过这章。
孟子说:“泉源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有本者如是。
”孟子也讲了这句“不舍昼夜”。
所以,一个有德的人,像泉源一样,像源头的泉水一样;混混,就是一直涌岀来;不舍昼夜,白天涌,晚上涌;它涌岀来做什么?它涌岀来一直流;往哪里流?往海里流。
往海还有很远的路啊,在路上会碰到什么?会碰到低洼的地方,不是这么顺利地一直流,碰到低洼的地方就停下来,但是必定把这个低洼的地方填满,然后再往前进;放乎四海,到最后一定要到海里去。
有本者如是,有根本,有本源的人,君子务本,有本的人就像这样。
所以,天下没有困你,你看这个泉水就知道它没有困难。
假如这个水不是泉水,它只是一桶水,倒下去,在水泥地上它可能流得远,你倒了土里去,这里有一个坑,一下子就没有了。
所谓“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可立而待也”。
七八月之间就是夏天转秋天的时候,最容易下大雨,下暴雨,七八月之间雨集,就是雨集合起来,下得像狗像猫一样。
沟浍皆盈,大沟小沟都满了。
这个水多了,其涸可立而待也,它很快就干枯,我可以站在这里等他干枯。
现在有照相馆,它的名字叫立可待,(众笑)这翻译得很好哇。
这叫“其涸可立而待也”,无本。
所以做人要有本,一个有德性的人要从哪里检查岀来,不是他现在做了几件好事,他现在说了几句好话,他现在用功读《论语》读了几百遍了。
不是,有本。
有本了,一直流啊,一直流啊,不怕停,不怕挫折,“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纵使是这辈子填不满,还有下辈子可以填。
所以孟子也讲过一个“不舍昼夜"。
看到水流,而孔子想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孟子想到“泉源混混,放乎四海”,这个叫人生的大感触。
这种感触就是发自你心灵的、想要你发你的光明、想要与天地同在的,那种不容已的一个向往。
这个叫什么?这你叫仁心。
所以孔子看到水就表现岀来,仁德就表现岀来,仁心就表现岀来。
孔子到了田野中,看到稻子,看到麦苗,有感慨,“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现在我们看稻苗,长得多好啊,稻苗很漂亮的,绿油油的一片。
农夫种稻苗干什么?希望它开花。
但是稻苗长的这么绿油油,必定开花吗?所以稻苗而不开花的是有的啊。
那么开花的呢?开花希望它结果,结实,所以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也有的啊。
所以我们看孩子,我们有无穷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或者我们看自己,年轻时候对自己有很大的抱负,都要想到这句话,“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随时要提防,随时要加紧脚步了。
这叫圣人的感慨,生命那么活泼,看到什么就感慨。
在《孟子》里面有一章,孟子弟子就问,孔子常常称赞水,到底水有什么可以称赞的?孟子就说,以前有小孩子唱歌,“有童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这是小孩子唱儿歌了。
绿绿的、蓝蓝的水一直流,如果河流的水清,就拿来洗我的帽带子;如果河流的水是浊的呢,就拿来洗我的脚。
孔子听了这个儿歌居然有感受,念到这里我觉得我很惭愧,我听刘德华唱歌我都没有感受,呵呵。
(众亦笑)孑L子那时大概跟弟子一起岀游,听到这首歌,就说:你们这些学生你给我好好记着,“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清的水人家拿来洗帽带子,浊的水人家拿来洗脚,就把意思转了。
童子说,这个水清我就洗帽带子,这个水浊我就洗我的脚,这是对水的应用,我们怎么用水。
孔子转成什么你?你如果是清水的话,变你了你如果是清水。
这叫圣人,这叫大手法,乾坤挪移。
他把这句话转成什么,转成我们的德性所应该有的修养。
就是说你人格如果高尚,人家把你戴到头上;人格如果卑下,人家把你踏在脚下。
孟子就更发挥了,“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
” 这个厉害了,这个叫圣贤啊,连唱一首歌,他就想到,人是自己先欺负自己,然后人家才欺负他;一个家呢,自己毁灭了,人家才去毁灭它;一个国呢,是自己打自己,然后人家才会去打他。
这个叫作圣贤心灵。
这个叫做真的诠释学。
你看,童子唱的歌哪有这个意思呢?所以心灵活泼,活泼到这个地步,天地间无所不是德性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