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和谐共振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可以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
同样,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也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我校树立了“科研立校”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为目标,以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宗旨,从教师需要和学校发展出发,不断引领教师在科研的舞台上展示自我,加速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依托研修,让教师在“团队+体验”中成长。
打造学习型团队是开展教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
我们一直十分重视教师的研修,开展了整体推进式、分层发展式、团队帮带式、专业引领式等研究学习。
深入开展“做魅力教师”活动,引导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做学生欢迎的有文化有品位的教师,全面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文化内涵。
1.整体推进,全员培训。
我们通过“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一研修形式积极开展全员培训活动。
“新课程”与“学科专题”培训则在教师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
鼓励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关注教学问题,组织开展“学科教学有效性”的专题研讨,倡导教师间的专业切磋、经验共享与合作共长,以“师徒结对”、“同伴互助”、“教师论坛”等形式为教师的相互交流学习搭建便捷、有效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分层研修,加速发展。
(1)骨干教师团队研修:充分发挥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学科为单位建立先导小组,上好引路课,促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的通透理解,从而以点带面,带动全体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变革。
骨干教师更要在其过程中努力提高自我,学习先进经验和理论,在研中学,在学中悟,注重自身内涵的不断提升,在学科引领方面真正发挥作用,为组内教师服好务、做好指导工作。
(2)“师徒结对”帮带研修: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用,继续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定期开展活动,建立相关考核制度。
青年教师撰写个人发展规划,努力提高师德修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指导老师尽心尽责,做好带教工作,使青年教师不管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是班级管理上都能得心应手。
(3)专业引领研修:在学校骨干团队的引领下,同时通过聘请有关学科教研员到我校做讲座,指导研修活动等,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进行培训,帮助教师解决困惑,为他们搭建自我发展的平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使我校教师整体水平快速提高。
目前,一个学习型组织正逐渐形成,“享受研修快乐”的精神文化氛围萦绕
在教师工作和生活之中,教师的职业素养、文化素养都得到了提升,教师学习有效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依托叙事,让教师在“实践+反思”中提高。
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而叙事研究正好弥补这一缺陷。
学校建立和完善“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提升”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通过“反思”,真正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使教师人人都可参与研究,使教科研回到教师手里,让教师在不断“实践+反思”中提高和发展。
一是实施培训——走近叙事。
虽说教学故事每天都发生于我们的周围,如何引导教师去认识、去发现、去撰写,这是我们工作的第一步。
学校以《走近叙事》为题,围绕什么是叙事,叙事的种类,如何认识叙事,写教育叙事时应注意的问题四个方面,组织教师从理论与具体案例两个方面进行了学习、培训、交流。
通过培训,老师们不但从思想上接受叙事,而且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我也能写的写作冲动。
二是完善机制——走进叙事。
为确保叙事活动不走形式,学校采取多种机制、多种方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深化叙事研究。
(1)提出数量要求。
学校从实际出发要求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每两周撰写一篇叙事,上不封顶,篇幅可长可短。
(2)搭建叙事平台。
学校采用例会交流、《家校宝典》刊载、推荐发表、组内研讨、等多种途径搭建叙事研究交流平台,展示叙事研究成果,有效调动了教师进行叙事研究的积极性。
(3)完善激励措施。
学校及时通过各种会议,利用各种机会,充分肯定教师在开展教育叙事活动中的成功做法,及时反馈教师撰写叙事和录用情况,组织叙事评选活动,激励教师深化叙事研究。
广大教师对叙事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教师的教学研究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
随着叙事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对教学工作思考的多了,对交流的多了,主动阅读教育书籍的多了,主动写作的多了。
迄今为止,发表在《校本研究网》的叙事已达800余篇,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精神的升华,促进了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依托研究,让教师在“对话+行动”中发展。
“在行动中研究,通过研究修正行动”。
学校坚持教研结合,不断整合、优化教科室职能作用,推进了教学研一体化的进程,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强化研究,在丰富多样的研究与实践中发展自我。
一是开展专题研讨。
学校在完善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教研体系的基础上,实行专题研讨制度,抓好学校教学研究的落实,尤其是教研组活动实效性的落实,
真正把教研的过程变成教师集体研究、成长的过程。
学校建立了每周一小时教研组活动制度,每周四下午四点至五点为教研活动时间。
各组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感悟与困惑,提前一周确定研讨活动主题。
其间,组内教师查阅文献资料、请教他人、实践探讨,为活动做充分准备。
活动中,教师围绕主题畅所欲言,交流、研讨、反思、总结,如果问题尚未解决,下次继续研究。
这样,教师人人参与,次次研有所获,实现了以小主题做大文章,让教师在问题的解决、经验的总结中提升自己的育人艺术。
二是倡导微型研究。
学校注重加强教育科研与教师教学工作的结合,倡导教师从小处着手,搞微型科研。
确立了上好一节课、开展好一次活动就是一次科研的思想,教师带着问题走进教育教学活动,带着思考去研究,带着经验去反思,实现了教育教学活动问题化、主题化和课题化,也实现了人人研究、主动研究,自主发展。
我们要围绕“课堂实际”,向全体老师征集“教学问题”,使“研究从教学实际的难题中来;解决实际问题;力求通过研究使教师与学生收到实效”的出发点最大可能地落到了实处。
保证了老师们研究的价值。
通过参与微型研究,我们宝小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三是搞好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师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教育规律,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学校通过专家报告、校内培训、自主学习等途径,使教师掌握了科研的方法,并指导自己的研究实践,实现了在工作的过程的研究,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提高了课题中心组成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及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水平,构建起了学校教育科研骨干队伍。
学校重视抓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
一方面,建立课题研究的月培训与汇报交流制度,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学习,各子课题组通过公开课观摩、案例分析等活动相互交流,分析课题研究进展中的得与失,共同讨论研究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
另一方面,及时记录研究过程的细小环节,保证了研究的实效性、科学性。
教科研就像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增添了有力的双翼,给教师带来自信和勇气,带来力量和智慧。
我们深深体会到,在教育这样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持续发展的世界里,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我们对教科研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我们教师的成长也是不停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