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科研促进教师成长
-----追寻理想课堂的实践研究
陶正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接受新课程理念的意识已经被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参与学习和教研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不断提高。
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少老师在教育实践中常常“重活动形式,轻教育内涵”,“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率低下。
因此,如何聚焦课堂,引领教师追寻理想课堂,让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光芒四射,让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这将成为课改的深化点和落脚点。
我校立足实际,在用教科研促进教师成长,追寻理想课堂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以学习交流为平台认识理想课堂。
只有理想的老师才能构建理想的课堂。
构建理想课堂实际是课堂文化范式的转换,首先需要观念的转变来引导行为方式的转变。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理解理想课堂的实质,我校为教师搭建了多种学习交流的平台:一是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改的教育论著和文件,通过学习,达到“洗脑”的目的,树立正确的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
二是每学期开展两次教育专题论坛,如《我的新教育观》、《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角色变换》、《理想课堂之我见》等。
通过交流、讨论、辨析,理解课改实质,坚定素质教育理念。
三是组织教学观摩活动,要求开课者用新的课程观去备课、上课,听课者用新的教学观去听课、评课,在活动中加深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是通过印发文本资料和学校教育网站转发等渠道及时向教师传递教改信息,发布教育重大新闻。
五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和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结果整理成文,投稿发表。
通过撰写论文,使教师能够大量地阅读,认真地总结,深刻地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与新课程同行的目的。
通过这些活动,大家认识到“理想课堂”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
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
二.以校本教研为载体探究理想课堂
为了帮助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将理想课堂的内在要求体现于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探索理想课堂的可操作流程,我校以问题为起点、以课例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途径开展校本教研,探究理想课堂的构建方法。
主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集体备课。
推行集体备课制度,实现大脑联网,资源共享。
学校要求各备课组的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每次集体备课前,指定一位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去进行教学设计,拿出主备教案学案,其他老师根据理想课堂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去交流去修正,生成自己的教学案,这就是对理想课堂的预设;二是互听互评。
预设的教学案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还要依赖教师个体素质和对理想课堂的领悟和建构能力。
组织教师开展互听互评课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学习观摩优秀课例,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剖析,结合相关理论进行研讨,然后进行课例试验研讨优化,汲取有效的经验。
这种活动能有助于教师更感性地认识理想课堂,有利于教师有效的汲取他人的教学智慧转变教学行为方式,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实理想的理念和目标诉求。
这就是对理想课堂的实践;三是反思总结。
在对一节课进行预设、实践的基础上,要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教学理念到教学细节进行及时地总结反思、重新评价,通过再试教、磨课形成高质量的典型案例,要求每教研组每学期要完成3—4篇,并着手建立典型案例库。
这就是对理想课堂的反思。
三.以规范教学为支点构建理想课堂。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式,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我校借鉴“洋思模式”,根据我校师资素质状况,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
质的要求是:以发展为本位,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坚决摒弃“满堂灌”,变讲堂为学堂,强调师生互动。
量的要求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尊重主体,增加自学活动量、读书活动量、讨论活动量、
操作活动量、练习活动量;二是面向全体,课堂活动要覆盖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每节课师生、生生交流不少于30人次。
根据朱永新教授对理想课堂提出的“三层六度”的基本评价体系(即学生层面的参与度、练习度;教师层面的亲合度、整合度;师生互动层面的自由度、拓展度),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以此来规范和引领教师的教学行为。
多年来,经过我们的认真探索与实践,我校初步确定并推广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
学校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按此模式来备课安排教学程序,骨干教师可以借鉴、改进、灵活运用,鼓励教师尝试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合作式教学模式。
这些措施不仅规范了教学的目标、方式、程序,也提高了教师改革课堂教学和构建理想课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教师自主发展的专业意识。
四.以课题研究为导向引领理想课堂。
我校是省级课题《追寻理想课堂》的实验基地,申报并立项了三个子课题,《农村初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实践与研究》这个课题是针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高耗低效的现状提出来的,目的是通过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寻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着重探索构建理想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研究分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这个课题立足学生本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它要解决的是农村初中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着力点是探索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的转变,探索新的课程资源的开发。
《进行教学案例研究,提高群体教科研能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这个课题是根据农村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提出来的,它着眼于通过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增强教师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这三个课题从构建理想课堂的学生、教师、方法等重要因素出发,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既毫不留情地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揭示出来,又从不同的角度为理想课堂的追求选定了方向和标尺;既关注人的发展,又注重方法指导。
我校努力实践“课题研究活动化,教研活动主题化”的教研模式,不走过场,不搭花架子,讲究科学性,强调实践性,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导向作用,引领教师去构建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为特征,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和谐、发
展的课堂教学氛围,去创设一个具备体验性、生成性、愉悦性、有效性、互动性等卓越品质的理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