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课时作业6(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课时作业6(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李清照词两首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雾浓云愁永.昼永:漫长B.东篱把.酒黄昏后把:举,端起C.怎敌.他、晚来风急敌:抵挡D.如今有谁堪.摘堪:忍受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东篱把酒..黄昏后B.莫道不销魂..C.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下列对《醉花阴》《声声慢》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醉花阴》写漫长的白日里,词人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注视着那袅袅烟雾。

正值重阳,天气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纱帐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得凉气袭人!B.《醉花阴》总体风格朴实、绚丽,词人抓住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独自生活的空虚、无聊,以此表达对丈夫一如既往的相思之情。

C.《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这时她不但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失去丈夫的苦难。

并且,在南方辗转逃亡避难的过程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

D.《声声慢》展现出词人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

在了解词人生活遭遇的基础上读这首词,人们不禁会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正是李清照这首词动人的地方。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

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

北宋末年她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

B.“醉花阴”与“声声慢”都是词牌名,这两首词都是词人南渡后晚年的作品。

C.宋代词坛呈现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

尤其秦观的词深婉而疏荡,与周邦彦的富艳精工、李清照的清新跌宕如天际三峰,各超婉约词之顶巅。

然而在“淡语有味”“浅语有致”“轻巧尖新”“姿态百出”方面,周邦彦是不及秦观、李清照的,故明、清人推秦、李为婉约宗主。

D.李清照处于南北宋过渡时期,南渡以后词风由明丽而变为凄清。

5.“菊花”“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将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

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6.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以“我喜欢”开头,再造两个句子,使整个句式形成排比。

要求:符合语境,语意连贯;尽量引用作者的诗文。

人生既有烟波江面,又有望穿江面的志士仁人。

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也高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之境的佳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用十四个叠字层层铺叙,分三个层次,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词人内心世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之。

二、阅读提升层(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临江仙①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雕零。

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

②秣(mò)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

③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

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D.“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9.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人皆以为巧”,这两句词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效果?(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满庭芳残梅李清照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①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②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①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②何逊: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先描写深幽之境,然后抒赏梅之情,发寂寞之感。

B.下片转而写风、雨、笛声、冬雪、月夜,已不再着笔于梅花。

C.全词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D.本词使用“又何必”“从来”“尚”等虚词,转折达意,呼应传神,跌宕多姿。

11.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

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

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

摊破浣溪沙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

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

②大:一作“太”。

12.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中的“轻”与“重”是相对的,作为黄金无疑是重的,但能揉而破之化为飞入翠叶丛中的万点黄花,不论在事实上还是感觉上都是轻柔的。

B.词中的“大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桂子,还是“人之水镜”——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

C.词的末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却无情”三字暗含了词人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

D.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进一步写出桂花的高雅,重在随感,带有较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E.这是一首咏花词,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

13.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添字采桑子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①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②。

点滴霖霪,愁损③北人④不惯起来听。

【注】①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

②霖霪:指雨点绵绵不断,滴滴嗒嗒不停。

③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

④北人:北宋灭亡,词人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窗前谁种芭蕉树”的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人人都栽种芭蕉,以寄托自己的情思。

B.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迭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悠长的效果,而且烘托了清新明快的气氛。

C.词的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

本词写芭蕉,由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

D.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

上片首句借芭蕉以寄情思,表达了在失意、无奈与痛苦中煎熬的词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E.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

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绵长的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更重更深。

15.有人评论:“下片结句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

”试结合李清照生平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答案】D[D项,“堪”是“能”“可以”的意思。

]2.【答案】D[D项,次第:古义指光景,状况;今义指次序,一个挨一个地。

]3.【答案】B[B项,《醉花阴》总体风格含蓄、委婉。

]4.【答案】B[“醉花阴”这首词是作者早年的作品。

]5.【答案】在乌江河畔,在群雁往返的地方,李清照,一个比黄花更瘦的女子,在滴雨的季节里愁苦寂寞。

红烛摇影,摇出一片晕黄;梧桐低泣,洒落一行清泪;微风低拂,飘落一地菊花。

6.【答案】我喜欢悲风掀襟又内怀热肠的辛弃疾,虽是“如今识尽愁滋味”,也仍然渴望“金戈铁马”,报效祖国;我喜欢意志豪迈又沉郁悲壮的陆游,虽“僵卧孤村”“夜阑听雨”,也仍然坚持“位卑未敢忘忧国”。

7.【答案】(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3)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8.【答案】B[B项,本词表现“孤寂之心,忧愤之情”。

]9.【解析】“春归秣陵树”,写春天将至;“人老建康城”,写人之将老。

两相对比,写尽人世感慨。

作答时,由此出发,分析出作者这种表达产生的艺术效果即可。

【答案】(示例)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

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感。

10.【答案】B[B项,词下片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虚写,以此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

虽无“梅”字,却处处在写梅。

]11.【答案】梅花虽不及牡丹的国色天香、荷花的高贵典雅,然而,它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凌霜傲雪的高贵品格却令我赞叹不已。

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只有梅花傲然怒放,有着“凌寒独自开”的冰心玉骨。

梅花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它那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为世人所称颂。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12.【答案】CD[C项,“却无情”看似抱怨,实际上表现了词人对桂花的喜爱;D项,“拟人手法”有误,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对比或反衬”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