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流行病史及预防接种情况
了解患儿有没有麻疹患儿接触史,询问麻疹的预防接种情况。正常 情况患儿8月龄接种第一次麻疹疫苗。
检验结果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早期血清抗麻疹IgM阳 性有诊断价值。
项目一 麻疹
【常见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
常见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 体温过高 皮肤完整性受损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有传播感染的危险 潜在并发症
3 出疹期
前驱期 2
4 恢复期
又称发疹前期。从发热开始至出疹,一般为3~4 天,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发热同时出现 打喷嚏、流涕、咳嗽、声音嘶哑、畏光、流泪、 结膜充血等上呼吸道炎及全身中毒症状。起病后 2~3天约90%的患儿有口腔颊黏膜充血、粗糙, 在第一磨牙对应的口腔颊黏膜可出现直径约 1mm的灰白色小点,外有红晕,常在1~2天迅 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甚至蔓延到唇部,出 疹后1~2天迅速消失,称为麻疹黏膜斑,是早期 诊断麻疹的有力依据。
麻疹是全身性疾病,其病理改变可出现于全身各个系统,其中以网状内皮系统和呼吸系统最为明 显。全身淋巴系统出现增生,在淋巴结、扁桃体、肝、脾和胸腺等处可见多核巨细胞。在皮肤、眼结合 膜、鼻咽部、支气管、肠道黏膜特别是阑尾等处可见有单核细胞增生及围绕在毛细血管周围的多核巨细 胞,淋巴样组织肥大。颊黏膜下层的微小分泌腺发炎,其病变内有浆液性渗出及内皮细胞增殖形成麻疹 黏膜斑。
1
02
中医中药治疗
可将透疹散(生麻黄、西湖柳、芫荽子、紫浮萍各15g)煮沸喝汤或在旁熏20~30分钟, 待药汁稍凉后用纱布外擦体表以助透疹,须注意保暖。
项目一 麻疹 【护理评估】
现病史与症状
评估年龄、发病季节,有无发热、咳嗽、流涕、畏光不适等前驱症状;观察有无麻疹面容 (面部水肿、皮疹、眼部分泌物增多)及麻疹黏膜斑;了解患儿皮疹顺序及皮疹情况,本 病一般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皮疹先于耳后发际开始出现,逐渐至颜面部、躯干、 四肢,待手心足底见皮疹时,表示麻疹“出透”,皮疹为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
项目一 麻疹 【治疗要点】
防治并发症
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炎、喉炎、中耳炎, 出现这些并发症者给予相应的治疗。
03
对症治疗
发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体温>40℃者可酌情给予小剂量(正
常用量的1/3~1/2)退热剂,以免体温骤退而致皮疹隐退
出现险象。烦躁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咳嗽剧烈时给予祛痰剂
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或超声雾化。
原因 与麻疹病毒感染或/和继发细菌感染有关 与麻疹病毒感染出现皮疹有关 与高热和消化功能紊乱有关 与麻疹呼吸道传染有关 肺炎、喉炎、中耳炎等。
【护理目标】
➢ (1) 患儿体温在透疹后逐渐下降。 ➢ (2) 指导家长做好患儿皮肤护理,保证患儿皮肤黏膜无抓伤发生,未出现继发感染。 ➢ (3) 合理喂养,营养失调得到纠正。 ➢ (4) 住院期间无传染病传播。 ➢ (5) 无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得到控制。
项目一 麻疹
【发病机制】
1.维持正常体温 (1) 卧床休息:应绝对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通风2次。室温18℃~22℃为宜, 湿度保持50%~60%,忌捂汗,出汗后及时更换衣被。 (2) 监测体温变化,高热时可减少盖被,给予温水擦浴,忌用乙醇擦浴和冷敷,慎用退热药,以免影响透疹而加重病 情。 2.皮肤护理 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擦浴一次(避免用肥皂)。勤剪指甲,防止抓伤或挠伤皮肤而导致继发性感染。及时 评估患儿的出疹情况,如透疹不畅,可用中药煎服或擦身,使皮疹出齐出透。 3. 口、眼、耳、鼻部的护理 室内光线宜柔和,常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并可应用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加服维生素A可预防眼干燥症。及时清理眼 部分泌物,防止流入耳道而引起中耳炎。加强口腔护理,较大患儿协助患儿刷牙、漱口。 4. 保证营养素供给 发热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软食,少量多餐,食物品种多样化,色、香、味俱全,提高患儿的食欲;鼓励患儿多 饮水,利于排毒、退热和透疹。恢复期给患儿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无需忌口。
【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不耐热,对日光和一般的消毒剂敏感。但耐低温,低温环境中能长期 保存。
项目一 麻疹
【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侵入上呼吸道和附近的淋巴结,迅速繁殖,同时有少量病毒侵入血液。此后病毒在全身 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复制,大量病毒再次入血,导致全身广泛性损害,此时传染性最强。由于机体免疫 反应受抑制,麻疹患儿常继发鼻窦炎、中耳炎、支气管肺炎等,并可使结核病恶化。
项目一 麻疹
【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 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 本病传染性强,易并发肺炎。麻疹患儿是唯一的传染源,发病前2天至出 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由于 母体抗体能经胎盘传给胎儿,因此麻疹多见于6个月至5岁的小儿,易感者 接触后90%以上发病,冬春季发病较高,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我国自 1965年麻疹疫苗广泛使用后,麻疹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下降。但近年来 ,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麻疹流行,并且不典型病例增多。
出疹3~4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 有糠麸状脱屑和色素沉着,其他症状随 之好转。
项目一 麻疹
病毒分离
麻疹病毒分离要在感染早期进行。
【辅助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淋 巴细胞严重减少提示预后不好;中性粒细 胞增多提示继发细菌感染。
3
1
2
血清学检查
出疹1周时,血清特异性抗体IgM检查阳性可确 诊,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
第十二章 危重症患儿的急救护理
项目一 麻疹 项目二 水痘 项目三 猩红热 项目四 流行性乙型脑炎 项目五 流行性脊髓膜炎 项目六 手足口病
学习目标
1.掌握麻疹、水痘、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和手足口病的临床 表现及护理要点。 2.掌握各种传染性疾病隔离方式及护理要点。 3.掌握各种传染性疾病的皮疹特点。 4.熟悉麻疹、水痘、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和手足口病流行病 学特点、病因和发病机制。 5. 熟悉麻疹、水痘、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和手足口病的治疗 和处理原则。 6.了解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项目一 麻疹 【临床表现】
一般为6~18天,平均10天。潜伏期可有低热 及全身不适。
潜伏期 1
发热后3~4天开始出疹,此时呼吸道症状和 全身毒血症状逐渐加重并达高峰。皮疹初见 于耳后、发际、颈部,渐至颜面、躯干、四 肢及手心、足底。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压之 褪色,疹间皮肤正常。严重者皮疹融合,暗 红色,皮肤水肿,面部水肿变形。肝、脾、 淋巴结肿大,咳嗽加剧,肺部可闻及湿性啰 音,容易产生并发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