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历史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

中学历史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

❖ 江泽民同志总结:“以史为鉴,面向未 来”。。
❖ 6.思维价值
❖ 恩格斯在《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 判>》中说:“历史从什么开始,思维 进程也应从什么开始,而思维进程的 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 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
❖ 通过了解历史演进的过程,历史事件 因果关系的分析,历史规律的抽象概 括,也就是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 分析、综合、归纳、比较、评价等思 维能力,发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 能力。
❖商鞅为坚持变法而流血牺牲;班超 为报效祖国而立功边陲;王昭君为 “和亲”大业而远嫁漠北;诸葛亮 为匡复蜀汉而鞠躬尽瘁;范缜为追 求真理而不卖论取官;李时珍为写 《本草纲目》而孜孜追求……其事 迹,令人鼓舞,只争朝夕。
❖ 5.借鉴价值
❖ 历史被认为是一面镜子,唐太宗认为: “以古以镜,可以知兴替”
❖ ③详于近代而略于远年;五十年以内 之事尤宜加详,说近世者十之九,说 古事十之一,并示以今日西方东侵东 方诸国之危局。
❖ ④(世界史)详于大国而略于小国, 详于近代而略于远年;五十年以内之 事尤宜加详;说近世者十之九,说古 事者十之一。
❖ ⑤凡教历史者,注意在发明实事之关 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 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2.民国时期历史课程设置及教学 目标
❖①民国初期(1912-1913)
❖民国政府于1912-1913年颁布“壬 子癸丑学制”,以取代清末旧学制。
❖课程设置:1913年 中学校令施行 规则和1913年《中学校课程标准》
❖一年级 本国史(上古、中古、近 古) 2课时
❖ 二年级 本国史(近世、近代) 2课时
❖ 一、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
❖ 从历史教育与自然、社会、思维三个 层面出发,构建其价值体系:
❖ 1.科学价值
❖ 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 律的科学。历史教育的科学价值在于 通过历史发展的具体历程阐述人类社 会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普遍性与 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揭示历史 发展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人类社会发 展的必然趋势。
❖ 7.审美价值
❖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 美的追求的结晶”,“人也按照美的 规律来塑造物体”。
❖ 历史教育过程就是发现美、鉴赏美的 过程,自然美、社会美、行为美、艺 术美无不在历史中流光溢彩,历史丰 富多彩的内容为表现美,创造美提供 了条件。
❖ 二、历史课程沿革和历史教学目标演 进
❖ 课程的定义: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 中多次提到课程,如“小立课程,大 作工夫”等,其涵义指功课及其有意 义的学习活动,。
❖ 2.政治价值
❖ 历史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学科, 本身具有人文社会科学阶级性、民族 性、时代性、创造性的特征。
❖ 历史教育,尤其是本国史教育,通过 叙述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对世界 文明发展的贡献,能够形成民族意志, 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传统,增强 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志,这就是它的 政治价值。
❖ 列宁认为:“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 背叛”。
❖ 司马光著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 目的在于“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 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 使当权者能从该书中“鉴前代之兴衰, 考当今之得之,嘉善矜恶,取是舍 非”。
❖ 历史借鉴价值在世界各国具有普遍性, 例如从人心向背的巨大历史作用中,得 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教训;以 勾践与夫差的兴替,得出卧薪尝胆,发 愤图强的必要;以楚汉战争刘邦取胜而 项羽失败的史实,得出人才对于事物成 功的关键作用;以官渡、赤壁、淝水等 战役,得出骄兵必败的规律 。
❖ 4.伦理价值
❖ 《易经》中曾有一句,“君子多识前 言往行以畜其德”。
❖ 在形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历史首先有着丰富的内容。历史上优 秀人物的高贵品质、 高尚情操、坚强 意志、良好性格都能给予学生以深刻 生动的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和人生价 值受到熏陶和感染。
❖ 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 实事求是的学风;屈原“长太息以掩 涕,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的崇 高情怀;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司 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 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观;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豪言壮语;戚继光“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的公而忘私精神……。 其言行,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
❖ 3.理智价值
❖ 培根的一句名言是“读史使人明智”。 17、18世纪,许多教育先驱者都强调 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其中一个重要 原因是历史教育对提高公民素养所具 有的理智价值。
❖ 历史教育通过对世界各国各时代社会 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文化传 统、风土人情和交往关系的介绍,加 深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开拓 国际视野、形成国际意识,培养适应 国际化社会的公民素养,具有重要的 理智价值。
❖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1859年英国教育 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 文中。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 习的进程”,简称学程。
❖ 我国学术界对课程的定义为:学科或 教学科目,广义的课程还包括学习者 的学习经验或体验。
❖ 1.清末历史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
❖ 1904年,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 历史课程作为中小学必修课。
❖ 三年级 东亚 各国史、西洋史
2
课时
❖ 四年级 西洋史
2
课时
❖ 历史教学目标:
❖ a.历史要旨在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 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 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 国建立之本。
❖ b.本国历史授以历代政治文化递演之 现象与其重要事迹。
❖ c.外国历史授以历史大事之变迁,著 名各国之兴亡,人文之发达,及与本 国有关系之事迹。
❖ 《奏定学堂章程》中关于历史课程的 设置
❖ 一年级
中国史
3
课时
❖ 二年级 中国史及亚洲各国史
2
课时
❖ 三年级 中国本朝史及亚洲各国史 2 课时
❖ 四年级 东西洋各国史
2课时
❖ 五年级 东西洋各国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课时
❖ 其目标为:
❖ ①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 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 大事。
❖ ②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以及学术、 技艺之隆替,武备之驰张,政治之改 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 迁等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