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桓仁一中姜玉萍刘迎秋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中国近代铁路、水运、航空及邮政、电报发展变化的史实。

②理解其变化的原因、特点。

③分析交通与通迅的变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提供图片和资料,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取信息、试论结合的能力。

②设计表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③身临其境,进行辩论,提高学生感悟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先进的中国人(如詹天佑、冯如等)为救国救民,积极发展近代的交通与通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②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培养其与时俱进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通讯变化的脉络及特点
难点:交通通讯变化的影响和原因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
【教学准备】
学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的发展进步。

贯穿本课的线索就是一个“变”字,只有说清楚“变”,才能分析“变”的原因和影响。

交通和通讯变化的史实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原因和影响通过讨论和探究来实现,并通过辩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

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可通过图片资料和联系实际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投影:《古代交通工具》《现代交通工具》产生强烈的对比)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当然除此之外,人们出行还有轿子,牛车,小船等等,正所谓“南方舟楫,北方马车”,但是不管是舟楫还是马车,都是依靠畜力或是人力,近代人们的出行工具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电动车等,那么为什么交通通讯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学生填写了学案,教师直接展示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自主学习】
一、交通的变化
展开辩论。

(这样既培养分析能力,又能主动参与学习、活跃气氛,还为后面分析原因和影响打下基础,同时体会修建铁路的艰难性。


反对派:铁路汽笛会造成噪音污染;一旦大量的货物通过铁路运往外地,那么依托传统运输线路靠卖脚力生活的船夫势必失业与挨锇;修铁路一定会占用农民的土地,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便利列强运兵;因雇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等。

支持派:噪音污染可以通过改进技术得以解决;铁路会给人们带来新的就业途径;如果让外国人修筑铁路,那么更易控制铁路为所欲为;雇洋匠可以学习其科学技术,待中国人学成必能自建铁路。

铁路的修筑还有很多的益处,如有利于加强各地的经济联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打开人们的视野,促进社会的发展等。

教师总结:顽固派反对修铁路的理由有一定道理,但实质上这些理由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的经济基础即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而铁路事业的发展是与商品经济分不开的,是会破坏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的,在新旧事物的斗争中,阵痛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由于铁路的优越性和救亡图存的紧迫性,到19世纪90年代末,反对之议已波澜不兴了。

【七嘴八舌】3、除了火车和轮船、飞机等远程交通工具,你知道还有哪些新式城市交通工具进入中国吗?
(汽车、电车等,并展示图片,此内容属于补充性的,简要介绍即可。


请思考:近代交通的变化有何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介绍完交通以后,让学生思考其特点和原因,可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而且教师点明通讯的变化与交通一样,也是这样的特点和发展状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特点:1、有一定程度的发展;2、发展缓慢,过程艰难;3、受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4、地域发展不平衡。

原因:1、封建守旧实力强大;2、外国侵略者的挤压、排挤;3、经济落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4、政局动荡等。

总之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

二、通讯的变化
1、近代交通与通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前面所学内容,特别是第9课的内容)
(1)工业革命影响: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交通通讯的变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可以说这些变化是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冲击的产物。

(2)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影响:随着列强的侵略,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交通、通讯方式发生变化。

(3)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交通、通讯。

(4)近代工业发展的推动。

(5)向西方学习思想的影响等。

2、近代交通与通迅的变化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


材料二: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材料三:俄国外交大臣维持揭示列强争夺路权的奥秘说:“欧洲列强十分清楚,在中国保障经济势力的有利方法之一是将铁路建筑权抓在手里。

材料四:1882年顺天乡试发榜,《申报》记者以快马将两江地区中式名单送到天津,用电报传到上海,次日见报,江南士子仅隔24小时就获知考试结果。

积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视野、生活丰富多彩。

(2)转变了思想观念。

(3)增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

(4)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侵略。

(5)促进经济发展;贸易、市场、城市化进程等。

消极: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便于外国的侵略等。

【自主小结】(让学生从知识、能力、认识等方面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让学生反馈学习的效果)
教师总结:
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经历了从恐惧、排斥到接纳使用的过程,这说明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

我们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顺应潮流,促进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课后反思】
1、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教材中的资料创设情境,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本课内容贴近生活,所以联系生活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进课堂,把自己的生活融入课堂教学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巩固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建成通车
B.京张铁路是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C.1872年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诞生
D.1909年冯如亲自设计的飞机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

2. 中国自办的第一条电报线最早出现在
A.香港B.上海C.台湾D.广州
3.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4.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5.右图为中国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其上部文字为“宗旨:发展中国航
运,促进对外贸易。

业务: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
堆栈,欢迎指教,接受批评”等。

从材料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①中国新式水运业已经出现②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大③列强垄断中国水运的
局面彻底改变④中国近代水运业发展深受西方影响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②③④
D. ①③④
6.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选择题答案:DCABA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