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内容提要: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写道,不同政体在若干方面都有所不同以及三权分立,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受用,其他的许多内容也对人们,尤其是领导人、管理者、和法学人士都有着很大的启示。
孟德斯鸠认为法律与国家政体、自由、气候、土壤、民族精神、风俗习惯、贸易、货币、人口、宗教都有关系,法律与法律、与它们的渊源、立法者的目的以及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各种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而把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成为了法的精神。
关键词:共和政体专制政体君主政体基本法原则教育三权分立
正文:
《论法的精神》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著作。
它以法律为中心,同时涉及经济、政治、宗教、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内容极为丰富。
特别是它以独特方式研究和论述了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课题,成为一部独具风格的资产阶级法学百科全书。
依孟德斯鸠所言,“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
”1而本书的核心内容,便是探寻并阐释法的精神。
阅读了《论法的精神》,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孟德斯鸠所说的三种政体: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以及它们若干方面的不同。
这三种政体的定义如下: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一人以固定和确立的法单独执政的政体;专制政体也是一人单独执政的政体,但无法规,全由他的个人意愿和喜怒无常的心情处置一切2。
当然,孟德斯鸠并不只是从人数的多寡和法治的有无来裁判和分析政体,对于各种政体所对应的政治文化特征也做出了详细的描述,供读者加以比较分析。
第一,鉴于它们不同的政体性质,它们有不同的直接源自政体性质的法,或者是是基本法。
共和政体可分为民主政体——全体人民掌握最高权力,和贵族政体——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
民主政体里,基本法有①确立选举权的法②赋予选举权的方式为以抽签进行选举③唯有人民才可立法④规定投票方式的法
1出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许家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第1页
律,即人民在参与选举时,应该公开投票。
这些与民主制的基本准则——由人民任命执行人即官吏相关。
规定如何投票、谁投票、投给谁、就什么事情投票,这些事情都很重要。
在贵族政体中,应以挑选进行选举,并设置一个元老院负责处理贵族集团无法决断的事务,强势官职的任期都应该较短,并且极少数的穷人不受压迫、不享有选举权。
君主政体中,君主便是人民权利的来源,因此法律作为必然需要的中间管道,保障人民的权力得以顺畅行使。
僧侣的管辖权应被固定下来,遏制君主政体变为专制主义;同时,还需要一个只存在于政治集团之中的法律的监护机构,法律制订出来时由它来发布,法律被人遗忘时由它来提醒。
在专制政体国家中,设置宰相是一条基本法。
专制国家的统治者往往懒惰、无知、耽于逸乐,撒手不管任何政务,最简便可行的办法就是将权力交付给一个宰相来行使。
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法与之相对应,由此便可以理解孟德斯鸠所说的法是人类的理性,有特殊性,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同时应该与业已建立或想要建立的政体性质相吻合。
第二,不同政体有不同的原则。
政体性质是政体的特殊结构,而政体原则是推动政体的人的情感。
让我们先从共和政体的民主政体开始,支撑支持民主政体的动力,是美德。
在平民政体中,下令执法的人明白,自己不但同平民一样受法律的约束,而且还要对此承担后果;而法律停止执行的原因便是共和政体的腐败,即此时国家已经不成其为国家了。
因此,为了不让野心、贪婪、占有欲侵入人心,不让共和政体成为强取豪夺的对象,必须由美德作为政体的原则。
贵族政体也需要美德,不过需要的程度不大,因为贵族团体会以其特权和特殊利益抑制平民,而法律便是他们的执行手段。
贵族政体的原则便是以品德为根基的节制,因为借助高尚的品德,使贵族与平民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平等地位,一个巨大的共和政体才能稳定;而借助高尚程度略低的品德,以某种程度的节制使贵族内部相互平等,他们才能保全自己。
在君主政体中,荣宠和法律取代了一切美德,并且处处代表着美德。
“君主政体意味着地位优越、门庭显赫,乃至高贵的出身”3,荣宠正与之相符。
它将政治集团的各部分相联,使它们在追求各自的特殊利益时向着公共利益汇聚,可见荣宠辅以法律便是君主政体的动力。
专制政体却与之大相径庭,它只需要畏惧,无需美德,荣宠是于其有威胁的,而法律在专制国家中根本就不
存在。
在专制政体中,君主拥有一切权利,人民都只是奴隶,君主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必须“以畏惧窒息一切勇气,扑灭野心于萌芽状态。
”4在这种高度集权的政体下,君主为了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不被推翻,使整个社会处于紧张、压抑的状态中,“畏惧”便是它的灵魂。
第三,由于教育法须与政体原则相适应,所以不同的政体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
共和政体的原则是美德,而“政治美德是舍弃自我,这永远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5,所以共和政体需要教育的全部力量,培养人民对法、对祖国的热爱,进而由先公后私发展出所有美德。
父辈在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由他们激起孩子们对美德的追求、热爱,同时他们必须保持自身不堕落。
在君主政体中,社会取代学校成为教育儿童的主要场所,一切皆以荣宠为核心,力求出人头地、非凡伟大。
为了荣宠,阿谀奉承、献媚权术都可接受;做人坦诚仅仅是为了表现大胆自由而非质朴、诚实;若君主之意与荣宠相左,那么便不能服从君主;荣宠甚至要求贵族与君主作战,以获取尊荣。
荣宠成为了至高无上的规则,法律也无法撼动它,一切教育都必须与荣宠相适应。
专制政体的原则是畏惧,所以它的教育旨在降低心志,是奴役性的。
人们应当被教育得无知,只懂绝对服从;发号施令者也无知,他只用表达愿望即可。
专制政体的教育极为狭隘,所有人都无需思考、推理,我甚至置疑那还能不能算作是一种教育。
另外,对于孟德斯鸠和《论法的精神》,不得不提的,便是三权分立。
三权分立这个概念最先由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提出,为立法权、司法权和外交权。
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洛克的分权学说,主张必须建立三权分立的政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组成国家。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因而他提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三权分立就是为了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防止某一国家机关或者个人的独裁和专制,从而保证国家政治上的稳定。
在《论法的精神》第十一章第六节,孟德斯鸠通过英格兰的政治体制说明各种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指出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可通过相互的反对权相互钳制;立法机关的两部分都受行政权的约束,而行政权亦受立法权的约束,彼此协调前进。
在国家生活中,它大
4出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许家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第61页
体发挥了以下几种功能:一是区分功能,二是平衡功能,三是制约功能,四是补救功能。
当三种机关中的某一机关在行使权力不当招致社会不满时,其他的机关可以行使权力,挽回影响和损失,从而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
这“三权分立”的观点对人们无疑有着极大的启示。
让我们联系现实,且看目前世界的霸主——美国,它便是标准的以三权分立为原则的国家:总统为最高行政长官,内阁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议会提出议案,由总统签署通过,总统如果否决,议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强行通过;最高法院则可以审查议会法案是否违宪。
我认为,这个以权利制约的权利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国家的政治体系或政权组织形式中,它还体现在许多其他方面。
它首先让我想到中世纪时,教权和皇权呈现的互相扶持、互相制约的状态;其次,在我最近阅读的德瓦尔的《黑猩猩的政治》中,作者向我们描述的雄黑猩猩之间的政治联盟中明显的三角关系也与之相似,即谁都不让别人处于优势,时而两方结盟袭击第三方,时而互相争斗;还有,现在市场、职场中为了种种盈利、生存,人们时常运用“以权利约束权利”的钳制手段。
或许这和几何学中,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组成一个平面,因而这样的三个支点在支撑时最为稳定也有着几分联系吧。
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认为法律与国家政体、自由、气候、土壤、民族精神、风俗习惯、贸易、货币、人口、宗教都有关系,法律与法律、与它们的渊源、立法者的目的以及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各种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而把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成为了法的精神。
阅读了本书,我可谓受益匪浅,对法本身以及法和其他社会的各个领域、方面的关系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不止本文中提到的不同政体在若干方面都有所不同以及三权分立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受用,其他的许多内容也对人们,尤其是领导人、管理者、和法学人士都有着很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