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拉伦茨《论法的精神》有感《论法的精神》凝聚了孟德斯鸠一生的思想结晶,是法学发展史上值得我们反复研读的鸿篇巨制,它以法律为中心,又遍涉经济、政治、宗教、历史、地理等领域,内容丰富。
但是这样以来也无疑给读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需要读者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阅读起来才会如鱼得水。
作为一名法学学习者,选择研读该著作或许或荆棘满道,但是收获必定是丰富的。
在经过将近一个多月的阅读,现已读书报告的形式将自己的研读成果跃然纸上,但是因为精力和能力的有限,本报告主要是针对全书中几个主要问题展开的,不能面面俱到。
一、《论法的精神》概述(一)从读懂孟德斯鸠开始要读懂一本书,首先是要读懂书的作者,书的内容是作者思想的体现,如果不知道作者的背景以及写作的背景,恐怕是很难真正地读懂一本书的。
而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就要找出他的思想的源流,找到是谁的思想、哪些思想在他的时代影响了他。
而且,更进一步,我认为不仅要找出谁的思想、哪些思想影响了他,还要从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经历等多方面来考察,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作者。
《论法的精神》作者孟德斯鸠是18世纪上半叶法国的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国家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18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典型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封建的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
但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在那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
当然,在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制度下,资本主义的发展举步维艰。
新兴资产阶级同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尖锐。
所以说,孟德斯鸠就是生活在那样一个极端腐朽的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了最高峰并开始转向没落的时代,就是一个“太阳王”路易十四和说出了“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这句的“名言”的路易十五统治的时代,同时,那也是一个酝酿着革命风暴的时代,因为当时离1789年法国大革命也只有几十年而已。
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叛者,作为尚处幼年的法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孟德斯鸠登上了历史舞台。
从孟德斯鸠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看出,他是反对专制统治的,他倡导的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与封建专制全然不同的世界观,它要求的是平等、自由以及法治。
但是,那个时代还不是孟德斯鸠能够畅所欲言的时代,由于身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他在思考问题时必然还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在表达观点时也不能不考虑其自身的安全等问题,倘若他置之不顾,恐怕叶早就在那样一个时代被送上了断头台。
但是,这些情况多多少少造成了后人对《论法的精神》理解上的一些误解,这也是我们需要正视的。
从孟德斯鸠的个人情况来说,孟德斯鸠生于法国大革命前100年的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从小接受了系统的教育,这也对其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初步而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期间,孟德斯鸠非常崇拜著名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马勒伯朗士,此外,他也深受笛卡尔学说的影响,从笛卡尔《哲学原理》中吸取营养。
孟德斯鸠受过大学法律教育,做过律师,也在刑庭工作过,在《论法的精神》一书里,论及了许多刑法的问题,其基础应多来源于此。
在《论法的精神》之前,他还有两部著作,其一是《波斯人信札》,这是一部在法国文学史上乃至整个启蒙运动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著。
他假托两个旅欧的波斯人的信件,对法国的政治、宗教、社会、哲学和历史等问题发表意见,抨击了法国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风俗习惯,间接号召改革,在这部书里,已经有了《论法的精神》的思想雏形。
另外一部是《罗马盛衰原因论》,该书探讨了罗马兴衰的原因。
孟德斯鸠提出,一个国家的兴衰主要由政治制度和风俗习惯决定。
他认为,罗马兴盛是因为其建立了共和国,人们热爱祖国、遵守法律,有良好的风俗和品德;而罗马衰亡是由于出现了恶劣的执政者,人民不再爱国,不再遵守法律,道德沦丧,风俗败坏。
在《论法的精神》中,也能看到许多相同的论述。
显然,这是孟德斯鸠在借古讽今,在抨击法国的专制统治,表达建立共和国的政治主张。
《罗马盛衰原因论》出版后,孟德斯鸠休息了两三个月。
1734年底,他开始着手撰写《论法的精神》。
写这部巨著需要渊博的知识。
孟德斯鸠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做读书笔记,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1746年底,撰写工作完成,剩下的只有誊写工作。
这是孟德斯鸠的第三部重要巨著,纵观其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抱负远大、勤奋刻苦,博学多才而又谦虚谨慎。
孟德斯鸠心地善良,品格高尚,极富人情味;关心人、爱护人是他的本性。
他有一句名言:“在这个世界上,好人不光为自己活着,只有那些庸人才光想着自己。
”(二)《论法的精神》内容概述《论法的精神》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部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又是到孟德斯鸠那个时代为止最进步的一部政治理论著作。
在内容丰富的著作中,作者全面、系统、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哲学、社会学、法律、经济和历史观,揭露和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反动的天主教会,反对和抨击了形形色色的反动的王朝战争。
该著作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地,对康德、谢林、黑格尔等思想家均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同时,它也为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美国独立战争以及美国宪法的分权理论都受到它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甚至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离不开它的教诲。
全书六卷共31章。
第一卷八章,第一章主要从总体上给“法”下了定义,二至八章讨论的是法与政体关系。
第二卷论述的是自由问题,主要是法与政治自由的关系。
第三卷论述的是法与地理因素的关系。
第四卷论述的是法与贸易、货币等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的关系。
第五卷论述的是法律与宗教的关系。
第六卷主要论述的是法国法的起源以及法国古代法。
从内容上来看,《论法的精神》主要是对专制主义的揭露和批判,孟德斯鸠认为专制主义与法律是格格不入的,用阐明法之真谛来抨击专制主义与无形。
从著作的内容上看,涉及了孟德斯鸠在政治、经济、法律以及社会等方方面面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包括,其辩证的宗教观点、重视历史又不忽略现实的社会学观点、颇有见地的“地理决定论”、以理性为基础的法学理论和法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极为重大的宪政思想(君主立宪思想和三权分立学说)、提倡节俭重视贸易的经济思想、符合现代国际法精神的战争与和平的观点、人生而平等的人道主义思想,除了上述种种之外,著作中还有孟德斯鸠关于教育问题和尊重妇女问题的论述。
二、《论法的精神》对法与政体的解读(一)“政体”的辞源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指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为了维护、管理政权而采取的政权组织与管理方式,是对政权组织形式的宏观架构。
《法学辞源》对“政体”一词的解释为:“政体(1)施政的方针要领。
(2)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①在《论法的精神》英文版中,使用的是government一词。
而我们现在多数时候将government一词翻译成“政府”,所以我在这里想多说几句。
我们知道,现在提“政府”,一般是两个意义上,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二是代指“国家”,主要用于外交等场合。
所以,政体和政府是有区别的。
由于我们从小学习英语时,一般只学习了government一词“政府”这个词义,而不知道它还有“政体”、“统治”等多个含义,所以在许多时候翻译出现了偏差。
(二)第一卷中是法与政体的关系在第一卷中,孟德斯鸠着重论述了法律的定义、法律和政体的关系、政体的种类以及它们各自的原则,他以大量的史诗细致入微地论述了法律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在人类长河中留下的印记,富有哲理地分析论证了不同政体的国家对法律的理解、运用和具体实施过程,以及它们各自的原则。
并就此引发出三种政体原则与教育、立法、民法刑法、奢侈和节俭的社会风尚等社会机制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引人深思。
首先第一章是“一般的法”,该章是第一卷的总括,更是全书的总则与导言。
在本章之初孟德斯鸠就提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
”②孟德斯鸠将法的定义最终落脚于各种事物的关系上,让法得以客观化,变得可探索、可分析,这就与人的理性结合了起来;然后,孟德斯鸠提出,上帝有上帝的法,人有人的法,动物有动物的法,而这些法,是一个“根本理性”与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体现出了孟德斯鸠的理性主义。
然后,孟德斯鸠将法非为两大类,一是自然法,这可以说是孟德斯鸠“想象的”人类早期社会的法;二是实在法(positive laws)即通过考查人类社会发展以及人与人、①李伟民:《法学辞源》,黑龙江出版社1994年版,第842页。
②[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页国与国之间的法。
孟德斯鸠认为存在一个“根本理性”,而万事万物都具有自己的性质,并与这个根本理性存在着关系,而各事物之间也存在着关系,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是“法的精神”。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德斯鸠是具备一定唯物主义精神和世界观,因为他选择从客观存在出发来考察似乎不可捉摸的法。
随后第二章开始的论述主要是围绕政体展开的,二三章论述了政体的分类和性质,孟德斯鸠就将政体分为三种并给出了各自的定义:共和政体,即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即由单独一个人执政,不过君主要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专制政体,即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
共和政体又可分为两种,一是民主政体(democracy,书中译为民主政治),即共和国的全体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共和政体;二是贵族政体(aristocracy,书中译为贵族政治),即共和国的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共和政体。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孟德斯鸠在此书中其实将政体分为三大类、四小类。
而这些政体的定义,也就是这些政体的性质所在。
在明确了政体分类之后,孟德斯鸠探讨了每种政体应该具有的基本法律和原则,如对于民主政体,孟德斯鸠提出了六条基本法律:一是“建立投票权利的法律”;二是“人民指派自己的代理人——官吏”;三是选举权人(或说人民)的等级划分;四是“选举的方式也是一种基本法律”,而民主政治的选举方式应该是抽签;五是“规定投票方式的法律”,民主政体下,法律应规定人民的选举应当公开;六是“只有人民才可以制定法律”。
在民主政体下,“品德”③是国家的动力或者说原则。
这一点孟德斯鸠在本书的“著者的几点说明”里曾专门提到。
从该卷的第四章开始,孟德斯鸠基本是在每一章论述一个问题,而这些具体问题的论述,都是根据每种政体的性质而“自然”推导出来的。
孟德斯鸠仅仅围绕这三种政体的性质与原则,与立法、司法、贸易等等具体问题相结合,全面、深入而细致地探讨了政体下各方面法律的创设问题,丰富具体地阐释了法与政体的关联性。
最后一章阐述了三大种、四小种政体的腐化。
对于民主政体,不平等和极端的平等都会使人们丧失平等精神,然后共和国就会失去品德,人们变得贪婪、追求欲望的满足,共和政体也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