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禅宗思想的综合与渗透
由景入情,因情说理。
“富国由崇简,蕲年在好生。无心斯格 物,克己自消兵。”说的是内圣外王之
道,格物致知之理,并使之融入禅家心性 之学,其“以文为诗”的散文化倾向,尤 其与理学家同声相应,苏轼会通禅理、世
理于诗的一体之妙。
前一首是引经据典,“绕路说禅”; 后一首则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由景入情,因情说理。
成
亦悟得事理。
学诗如学参禅,小悟必小得。
仙要积功,禅有顿渐。
吕本中也强调
诗
悟入之理,正在工夫勤惰之间。 姜夔也说:“胜处要自悟”。 江西诗派诗人杨万里在谈到诗的创作时,
同样重视“忽然有悟”的事实。
与 悟 :
曾季貍曾说了一句带有总结性质的话:
后山论诗说脱俗,东湖论诗说中的,东莱 论诗说活法,子苍论诗说饱参,入处虽不 同,然其实皆一关捩,要知非悟入不可。
惠洪则因“未肯题红叶,终期老翠微”, “十分春瘦缘何事,一掬归心未到家”,而 被指责为犯绮语、妄语的“浪子和尚”。
五戒之戒绮语
参寥子曾评杜甫诗“楚江巫峡半 云雨”句,苏轼问:禅僧亦喜 绮语?参答:“譬如不事口腹 人,见江瑶柱,岂免一朵颐哉?”
形象的比喻说明禅与诗具有特殊 的内在联系和审美价值。吻合 了诗人直觉,移情、欣赏距离 等审美的心理活动。
禅宗思想在宋代的发展,除沿着它的主线向前 推进外,同时还在两个方面亲和与渗透:
一方面,严毅的理学家援禅入儒,改头换面 而为理学,重德业而轻文艺,作诗,依然尚 议论,重说教,借禅论理。
另一方面,浪漫的诗人引禅入诗,借诗说理, 以诗谈禅,以议论相高尚,蕴育了宋诗超言 象、以悟入、以意胜的新格调。
宋诗藉禅的渗透,重说理,强调“悟”入, 以文为诗而表现散文化的倾向。
邵雍的《观物吟》说的是耳闻不如眼见,感知
胜于空论。“人之耳所闻,不若目亲照,耳
闻有异同,目照无多少。并弃耳目官,专用
口舌较,不成天下功,止成天下笑。” 还有
“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美誉既多须忧患,清欢虽膡且无忧”,无
疑也是哲理
的诗化。
周敦颐以莲说性本清净,其诗也开说 理议论之风。
始观丹诀信希夷,盖得阴阳造化机。 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后更知微。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轼的禅理诗:
《题西林壁》完全把禅理融入个体感 受,从而引申并转换为一个具有普遍 意义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洪曾引黄鲁直语评此诗曰:“此老 入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
前一首是引经据典,“绕路说禅”; 后一首则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宋
合代
禅 与 诗
()
与禅
渗宗
透思
下
想 的
第 六 讲
综
宋诗中禅的理趣
宋儒多严毅,甚至流于迂腐; 宋代诗人则放浪形骸,更富 浪漫主义色彩;突出表现为 “不立文字”的禅宗,在宋 代,以“文字禅”兼采二者 之长,偈如诗,偈亦文,重 说理,轻情采,尚议论,而 与宋儒相亲和,并向宋诗广 泛渗透。
禅僧蜚声诗坛层出不穷
宋儒天理人欲之辩,不仅深入到说理诗中, 而且其议论亦如诗,如程氏“人心惟危,人 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惟精惟一,所以 至也。允执厥中,所以行也。”
月印万川——“一月普摄一切水,一切水月一 月摄”的禅门经典,对“理一分殊”的譬喻, 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宋代诗、理联姻,以及禅 的理趣对宋代思想、宋代诗文的影响与渗透。
宋代禅僧更是出入宫廷,平交王侯,或 浪迹江湖,与文人墨客结下不解之缘。 他们的偈从形式上看更像诗。于是, 禅僧一变而为诗僧,或引禅入诗,或 借诗谈禅,不仅在语辞上敲凿吟哦, 而且用俚语、艳词烘托开悟的境界, 有如惠洪、克勤、宗杲者。
禅僧蜚声诗坛层出不穷
《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传克勤为法演侍者, 有陈氏解印还蜀,演曰:“提刑少年曾读小 艳诗否?有两句颇相近,‘频呼小玉原无事, 只要檀郎认得声。’”陈惘然,勤聆之大悟。 一日见鸡飞栏上,鼓翅而鸣,自谓“此岂不 是声。”遂呈偈云:锦鸭消香锦绣帏,笙歌 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 自知。法演甚喜而许之曰:“吾宗有汝,自 兹高枕矣。”
南宋晓莹作《云卧纪谈》 记禅僧与诗之佚事。
南宋绍兴年间,一儒士至焦山风月亭,诗云: 风来松顶清难立,月到波心淡欲沉。 会得松风元物外,始知江心是吾心。
显然受心学“心即理”的思想影响,也写出了松风、月 波的情致。但是其只知江心即己心,却没有达到松风、 波月等大自然与己合一,即物我为一的意境。 月庵果禅师读后评曰: “诗好则好,只是无眼目.” 于是改二字成下句:
惠洪《冷斋夜话》记南唐后主李煜事云:
宋太祖将问罪江南,李后主用谋臣计,欲拒 王师。 法眼禅师观牡丹于大内,因作偈讽之 曰: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冷落,然后始知空。” 后主不省,王师旋渡江。
宋诗说理的前驱先路。
昨夜春水江边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日水中自在行。
他与王安石等士大夫不同,把禅施之 于应用,也不像理学家改头换面,借 禅谈儒,而是在思想深处打下了禅宗 “离相”、“无念”,“随缘”的烙 印,更多的表现禅的超越精神。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 图”。
人生如梦,生荣死哀如梦,
“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
喜欢引佛经、语录之典故入诗,却 专在形式上下工夫,务求争新出 奇,不仅缺乏那份超越的洒脱, 而且强调诗“以气为主”,风格 奇峭,一味造拗句、押险韵、作 冷辟语。刻意追求格式,自然有 损内容,说理更在其下,恰如禅 宗末流逗弄机锋。成就自然也就 不如师门,而“终在古人后”。
儒也说理,说性命天道之理; 禅也说理,说明心见性之理, 二者同气相求,宋代“尚理”
的诗风如风偃草
其意不仅在于追求“跳出少陵窠臼外”, “等闲拈出便超然”的洒脱无羁的境 界,而且意在借禅的高远、平实,为 严毅、乏味的说教增添一些鲜活、深 邃,而少些“蔬笋气”。
周敦颐以莲说性本清净, 其诗也开说理议论之风。 始观丹诀信希夷,盖得阴阳造化机。 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后更知微。
会得风松非物外,始知江月即吾心。
晓莹评曰 “能点代如此,岂非龙 王得一滴水 能兴起云雾 耶!”
苏轼的禅理诗:
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 是故东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禅床。
大概在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团练 副使改知汝州,特意登庐山并谒东林常聪, 留下两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其一曰:
赵翼称赞东坡“以文为诗”,“别开生面, 成一代之大观”。
评欧阳修诗
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尝谓:“凡为 诗,当使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 长。至如永叔之诗,才力敏迈,句亦 清健,但恨其少余味耳。”
王安石则曰不然,并举“行人仰头飞 鸟惊”说其“有味”。
魏泰仍说;“然余至今思之,不见此 句之佳,亦竟莫原荆公之意。”
《贫女》诗: “照水欲梳妆,摇摇波不定。 不敢怨春风,自无台上镜。”
二诗格高,而又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程门高弟杨时借禅释理,作诗强调
“得意”与“达理”。他说:
学诗不在语言文字,当想其气味, 则诗之意得矣。 诗极难卒说。大抵须要人体会,不在 推寻文义。
得 意 之 作 也 是 “ 最 为 达 理 ” 之 作 。
(《龟山先生语录》)
得 意 之 作 也 是 “ 最 为 达 理 ” 之 作 。
的 “ 得 意 ” 必 须 “ 达 理 ” 。 领 宗
诗 重 意 境 , 但 在 宋 儒 看 来 , 真 正
“
悟 ”
吴可说得直捷:
与
凡作诗如参禅,颇有悟门。少
“ 从荣天和学,尝不解其诗云:
尚 “多谢喧喧雀,时来破寂寥。”
柳永“忍把浮名,换得浅斟低唱”。 “奉旨填词”。
唐诗主情,以韵胜; 宋诗尚理、以意胜。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直、圆、旷 达、豪放,甚至含有的些许苍凉的情致,尽在 荒漠孤烟、逝水残阳的景象描绘之间。
“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唐代诗风。
宋代儒重说理,佛重说理,在理学、禅学风靡 朝野的氛围中,宋诗也趋向于说理。
德山缘密是如此解释师门三句的: 诠 此 之 诗
1.乾坤并万象,地狱及天堂,
”才悟就
物物皆现真,头头总不伤。 这是涵盖乾坤句。 2.堆山积岳来,一一尽尘埃, 更拟论玄妙,冰消互解摧。 这是截断众流句。
,能”是
““、要
求 ” 。
羚 羊 挂 角
不 涉 理 路
“ 透 彻 之
“ 妙 悟 ”
,,悟、
3.辨口利天间,高低总不云, 无 不 ” “
如此虽与追求婉约 浮华的宋代文风很 不相宜,但却是宋 儒与禅门相互呼应, 投桃报李,对诗风 诗格的
拓展与深化。
儒也说理,说性命天道之理;禅也说 理,说明心见性之理,二者同气相 求,宋代“尚理”的诗风如风偃草
时人议之曰:“古人作诗,多用方言; 今人作诗,复用禅语。盖是厌尘旧而 欲新好也。”(韩驹《陵阳室中 语》)。并以“学诗浑似学参禅” (吴可《藏海诗话》)为口头语,强 调诗“要如禅家
“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
蔡绦《西清诗话》说:“山谷 诗妙脱蹊径,言谋鬼神,无 一点俗气。所恨务高,一似 曹洞下禅,尚堕在玄妙窟 里。”此语准确把握黄诗片 面追求艺术技巧而与曹洞下 禅的神秘主义同趋窄仄之路 的倾向。
苏轼论诗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 放之外。” 有诗为证: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送寥参师》 以“静”观动,以“空”纳森罗万象。在无 思、无念,即“不动心”的状态中,超越自 我,实现涵容万物,“境与意会”的终极关 怀,如此才能有余味,才能够理味隽永。
评欧阳修诗
的确,飞鸟句虽“有味”, 却不能耐人寻味,即无余味, 故不见佳处。它缺乏的正是 魏泰说的挹之不绝,回味无 穷的意境和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