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情感与青少年发展内容摘要:文章主要写情绪情感的特点,情绪类别,情感类别,从而了解青少年情绪发展的特点和如何克服不良情绪,调节好情绪,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的发展。
关键词:情绪情感青少年发展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每天都在感受着、体验着周围的各种事物,并对之做出各种心理反映。
“喜、怒、哀、乐、爱、恶、惧”正是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态度体验。
情感情绪是个体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是指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内心态度体验。
在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个体不是无动于衷的,既表现出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态度,也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情感情绪活动。
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令人欢欣鼓舞、欣喜若狂,有些事物却令人沮丧、懊恼和悲伤;有些事物使人怒发冲冠、暴跳如雷,有些事物却令人心旷神怡、心情舒畅;有些事物令人产生恐惧、绝望体验,而有些事物却令人充满希望、满怀信心。
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以各种特殊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就是人的情感情绪。
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各种需要时,引起人产生相应的积极的态度体验;当客观事物不符合人的各种需要时,诱发人产生相应的消极的态度体验。
情绪常与情景联系在一起,具有冲动性、情景性、暂时性特征。
引起个体某种情绪的情景消失了,与之相应的情绪也随之平息。
例如,歌迷爆发出的呐喊尖叫、手舞足蹈等情绪往往是与演唱会的特定情景联系在一起,演唱会结束后,歌迷们的这种狂热情绪也逐渐停止。
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特征,它往往与人的认知活动、思想观念紧密相连。
人的情感既可通过情绪化的活动表现出来。
也可表现为内隐性特征。
正由于人的情感具有这种特性,所以它也常常被看作是个性的结构或个性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情绪虽有其特点,但其差别是相对的。
在现实具体的人身上,情感情绪是交集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人的一切情绪表现都要受到情感的制约,而人的各种复杂情感往往要借助于不同的情绪表现出来。
人的情感是各种情绪的本质内容,而各种情绪是人的情感的表现形式。
在现实生活中,情感情绪往往统一于人们的社会性之中。
情绪和情感复杂多样,古今中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根据,把情绪情感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别。
个体的情绪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我们根据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以下类别。
1.应激。
应激是指一种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个体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人们在现实工作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忽然发生的意外事件,或偶然发生的危险,它要求个体迅速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对事物做出认识判断,动员自己全身心的力量,做出决定,应对外界紧急状态。
这时候,个体所产生的特殊心理体验就是应激。
例如,飞行员、运动员、汽车驾驶员等遇到的一些紧急情况,或者忽然间发生了地震、泥石流、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都会使个体情绪骤然间处在应激状态。
2.激情。
激情是指个体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例如,暴跳如雷、怒发冲冠、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慷慨陈词、悲痛欲绝、伤心绝望、胆战心惊、面如土色等到不同性质的情绪体验。
人处于激情状态下理智成分减少,整个身心笼罩在激情状态之中,具有爆发性、冲动性、外显性的特征,意识对行为的调控作用减弱,认知的范围变得狭小。
个体往往把全部心理活动集中于导致激情发生的对象上,对周围的事物置之不理,甚至无法理智地控制和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
“一失足成千古恨”往往是在个体失去理智的激情状态下而产生的结果。
激情往往是由意外事件、对立意向冲突或对个人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刺激而引起的,有时也可能是由个体过度的抑郁、焦虑而引起。
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激情会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
积极的激情使人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振奋人心、行为果断、自我激励、富有效率,如战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表演者激情澎湃等。
消极的激情同样也会因为其暴风雨般的强烈能量带来破坏性的结果,给个体的工作学习生活造成极大恶果。
如青少年学生因小摩擦导致口角、斗殴乃至殃及生命,都源于一时的激情冲动。
激情虽然猛烈迅速,但它还是可以控制的。
只要我们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较强的控制力,遇事善于冷静分析判断,在激动的情景中,强制自己减压降温,以坚强的意志力克制自己,就会使这种情绪的消极作用减弱到最低程度并得到有效控制。
必要时,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来回踱步、保持沉默或口中喃喃自语等方式,可以暂时避免消极性激情的爆发。
3.心境。
心境是指个体一种平静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体验会使人的情绪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染上同样的情绪色彩,它具有感染性、弥散性的特点。
例如,心情舒畅快乐,或者心情郁闷烦躁。
这种情绪状态影响人的整个认知活动和行为活动,具有扩散和蔓延的特征,在个体心境发生的全部时间内,影响着人的整个心理行为表现。
“人逢喜事精神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是此理。
引起个体心境的原因很多,它是由人有重要意义的事物或事件所引起怕,会滞留在人们的心理状态之中。
例如,国家的兴亡、民族的振兴、个人的工作顺利、事业的成败、人际关系的好坏、生活环境的优劣、身体健康状况等,都可能成为导致人产生某种心境的原因。
一般而言,个体心境的出现总是可以找到其原因;但是人产对引起心境的原因并非都能清晰意识到。
例如,青春期的青年男女经常会陷入无言的惆怅、莫名的烦恼之中。
心境对人的现实社会生活有重要意义,它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作用。
积极、良好的心境能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意志控制能力,促使人们克服困难以快乐的心态投入到社会生活中,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相反,消极、不良的心境使人沮丧颓废、消沉厌烦乃至绝望,它不仅使人心灰意冷,而且使人意志销蚀,胸无目标,得过且过。
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如果总是处于快乐、愉悦、高兴的良好心境中,能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和想象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和潜能的开发培养,热爱学习生活。
情感是人类所持有的、高级的、稳定的并且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较复杂的主观内心体验,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心理活动。
我们可以根据情感的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将其划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三种主要类型。
1.道德感。
道德感是指人们根据社会道德规范或社会道德准则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它是社会道德准则与人们行为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它反映了人们对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产生的各种主观态度体验。
例如,友谊感、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感、归属感等。
道德情感体验总是和人根据一定的的道德观念对各种事物做道德评价相联系的。
如对符合道德准则的言行我们会产生厌恶、鄙视、反感、憎恨的情感。
又如我们对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的利他行为产生钦佩感,对见死不救的利已行为产生愤怒感,对别人遭遇不幸产生怜悯同情感,对自己的过失行为产生自责感、歉疚感等,均为道德感的不同表现。
这种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社会形态制约下,根据社会道德准则和法制规范,认知和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言行而产生的各种主观体验,都属于道德感的范畴。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感还表现出不同的阶级特性。
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感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和责任感,同学之间真挚的友谊感,师生之间的情感及事业的使命感等。
2.美感。
美感是关于客观事物或人的言行、思想和意图是否符合人的美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
或者说是爱美很丑的情感。
人们在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总是会根据个体审美的需要或观点来评价外界自然景色、艺术作品和社会行为的美丑,不同的社会形态、社会生活条件、意识形态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体验。
美感能够激发人们对生活、学习、工作和创造活动的热情,拓宽知识,扩大兴趣,增进涵养,陶冶情操,促进人格发展。
因此,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美感愉悦体验,对诱发他们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提高他们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3.理智感。
理智感是指关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或追求真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或者说是爱真恨假的情感。
人们探求各种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原因、结果或规律,有赖于各种智力活动。
理智感包括以下各种情感体验:个体在探寻知识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感,当遇到矛盾或不理解的事物时产生的惊讶感,在不能判断事物的结果时产生的疑虑感,当苦思冥想却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所产生的焦虑感、无助感,对事物已经做出判断却又缺乏充分的论证推理所产生的不安感以及人们在探索真理、从事认知活动过程中发现结果、获得结论而产生的欣喜感、满足感、成功感等。
在人的一生中,情绪情感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青少年的情绪情感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
了解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有助于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的青少年情绪体验跌宕起伏、剧烈波动,情感活动广泛且丰富多彩,表现出很明显的心理年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1.爆发性和冲动性。
青少年学生对各种事物比较敏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心理行为自控能力较弱。
一旦激起某种性质的情感情绪就如火山般的猛烈爆发出来,表现出强烈的激情特征,情感情绪冲破理智的意识控制,淋漓尽致地显露出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爱、恨、不满或恐惧、绝望等情绪。
个体的这种情绪反应往往伴随着明显的冲动性,严重者甚至伴随着攻击性行为。
例如,他们高兴时手舞足蹈、呐喊尖叫;愤怒时义愤填膺、暴跳如雷、大动干戈;不满时则歇斯底里、大声抗议。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青少年学生情绪虽然强烈,但波动剧烈,两极性明显,很不稳定,情绪很容易从一个极端剧烈地转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事物看法较片面,很容易产生偏激反应。
如他们可能从对事物的强烈认同、肯定,忽然转向拒绝、否定;对他人强烈的爱,因某些看法矛盾或冲突而忽然转化为强烈的恨。
心理学家曾把处于这个时期青少年的情感情绪形象地比喻为“像一个钟摆”,在寻求平衡点的过程中摇晃于两极之间,这主要与这个时期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有关。
青春期学生观察事物虽然敏锐,但较片面、表面性,无法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联系,对事物的前后因果还无法做出明确的全面估计与判断,对自己的行为尚缺乏自控能力。
3.外露性和内隐性。
随着年龄的增大、认知范围的扩大、个人知识经验的积累、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青少年学生情感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观察体验、自我监控的能力逐渐增强,他们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和行为反应。
他们既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情绪反应,对外界事物的喜怒哀乐喜形于色,淋漓尽致地抒发他们的内心感受;又能表现逐渐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使这种情绪的表露有时往往带有很大的文饰性,并逐渐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例如,这阶段的学生学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情绪,在一定条件下,对自己感厌烦的人和事故意表现出无所谓甚至冷漠,或非常热心;对自己所喜欢的人表面上无动于衷,实际上内心却狂热地羡慕、痴迷对方,关注对方的一言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