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刘保和的腹诊与相应经方的应用
刘保和的腹诊与相应经方的应用
·680·
世界中医药
2015 年 11 月
第 10 卷
结节红斑面积减小。舌红苔中根腻,脉浮。腹诊:脐右稍有压痛。 处方:上方加牡丹皮 10g。7 付。后以上方为基础方加减,服药一个月, 结节红斑痊愈,其他症状也有所减轻。 刘保和教授腹诊理论,与相应经方应用小结: 在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 刘教授擅长抓住疾病的本质, 和腹诊的特 点,以及经方运用的规律,将理、法、方、药统一起来,刘教授腹诊与 《伤寒论》 、 《金匮要略》的经方结合运用,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腹诊是四诊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腹诊理论与经方结合起来, 能够使临 床辨证更加准确, 从而早期发现疾病变化, 提高疗效。 腹诊方法和脉诊、 舌诊相比,相对来说更容易学习,更容易掌握,也更加客观,有必要进 一步推广。 腹诊起源于中国, 作为中国中医工作者就更有责任和义务将 其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曹丽静,刘保和.刘保和依据 《难经》 腹诊理论活用经方经验[J]. 中 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 (2). [2]宋金岭.伤寒杂病论,腹诊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D]. 湖北中医药 大学, 2011. DOI:10.7666/d.y1992123 [3]庄昭龙.中国腹诊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 学, 2012.MLA
[4]岩崎.GB/T 7714.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D]. 北 京中医药大学, 2011. [5]张朝玉,崔向南.黄帝内经》腹诊理论初探.上海中医药大学学 报,2014.5(3):12-14. [6]候美英,余晓清.《金匮要略》腹诊运用浅析.江西中医药,2006 1(37):15. [7]周埼 ,刘敏.从“腹诊”看日本汉方医学的没落.辽宁中医学大学 报,2010.12(6):152-153. [8] 宋 金 岭 . 愈 根 初 对 腹 诊 的 发 挥 与 贡 献 . 中 医 研 究 ,2014.11(27): 62-64 [9]李夏平,腹诊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实用中医内科杂 志,2008.22(7):75—77. [10]陈锦团.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江西中医药,2011,10(42): 7-8 [11]王琦.中医腹诊研究与临床.中国中医药,2012-8-1. 作者简介: 刘丽,女,出生于 1968 年 9 月份,本科学历,天津中医药大学在 读硕士,职称:副主任医师,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 师,刘保和。
吴佩衡学术思想在脾胃病方面的临症经验介绍
陈必勤 吴生元(通讯作者) (云南省中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21)
【摘 要】吴佩衡崇仲景之法度,倡郑钦安之学说,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经方大家。其医学著作《医药简述》详细阐述了“先 天心肾”与“后天脾胃”的相互关系,对于后学者的临症脾胃病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吴佩衡;学术思想;脾胃病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02(2015)02-0680-02 吴佩衡(1886-1971),名钟权,崇仲景之法度,倡郑钦安之学说, 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经方大家,云南四大名医之一。 吴佩衡在学术上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深入研究,擅长中医内科、 妇科、儿科,注重扶阳,尤善经方,善用附子,世誉“吴附子”[1]。 其医学著作 《医药简述》 详细阐述了“先天心肾”与“后天脾胃”的相 互关系, 对于后学者的临症脾胃病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就吴佩衡学术思 想在脾胃病方面的临症经验做一简要综述。 1 吴佩衡在脾胃病方面的学术思想介绍 吴佩衡临症脾胃疾病重视《内》 、 《难》 、 《伤》等古医著的指导性作 用, 尤其推崇郑钦安、 陈修园等医学名家的学术思想。 吴佩衡勤于笔耕, 主要著作有《麻疹发微》 、 《医药简述》 、 《吴佩衡医案》 、 《伤寒论条解》 、 《中医病理学》 、 《伤寒与瘟疫之分辨》等多部著作[2]。其《医药简述》 详细阐述了“先天心肾”与“后天脾胃”的相互关系, 介绍了中药十大 主帅的用药体会及经验[3]。 吴佩衡将“先天心肾”和“后天脾胃”喻为“母”与“子”的关 系, 认为先天心肾是“母”为人体中最珍贵的主要生命线, 而后天脾胃 是“子”也是身体最珍贵的次要生命线, 先天、 后天紧密联系且不可分 割,决不可只强调其中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1)在生理上,马谦 [4]认为吴佩衡强调先天心肾是人体元气之源,后天脾胃是人体滋养之 源。心肾旺盛则脾胃运化精微,腐熟水谷,营养人体;脾胃精气又供给 心肾,使心肾水火既济而内脏安谧,人体健壮。 (2)在病理上,陈菊仙 [5]表述说:吴佩衡认为心肾衰弱则水火不济、脾胃失调。如:心肾阳 衰会出现痞满肿胀、上吐下泻脾胃病症。故用药当扶心肾建健脾胃,注 重先天、后天并固。 (3)在用药上,陈菊仙[5]认为吴佩衡主张扶正祛 邪。 阳虚阴寒症采用“扶阳抑阴”之法, 热盛灼阴症采用“养阴制阳” 或“急下存阴”之法,均为先天、后天并重之法。 2 吴佩衡学术思想在脾胃病方面的临症经验 吴佩衡脾胃病学术思想源于《内经》人体阳气理论,法自仲景《伤 寒杂病论》 ,核心在于重视阳气之于人体的重要作用,认为阳气是立命 之本,首重温阳扶阳,善用附子[6]。 《吴佩衡医案》共收 85 例医案, 其中脾胃病 9 例, 在治疗中均遵循吴佩衡温阳扶阳之法, 疗效确切[7]。 吴佩衡学术思想在脾胃病方面的临症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姜桂附的投用规律 徐姗姗等[8]研究了《吴佩衡医案》中吴佩衡姜、桂、附的运用规 律。在 85 例医案中吴佩衡运用姜、桂、附案例 67 例。处方数达 177 次,其中初诊数 67 次,复诊数 110 次,复诊最多者达 12 次。处方用药 用药精简(3-14 味),剂型全为汤剂。 (1)姜:吴佩衡常用干姜,用量 在 9-150g 之间。治疗阳虚阴盛,脾阳不运证时,干姜用量为 12-150g 之间,常用量为 30g。 (2)桂:吴佩衡多用肉桂治疗脾胃病,用量一般 在 3-20g 之间。治疗脾肾阳虚,寒水泛滥,肉桂常用量为 15g。治疗大 病退后的阳气仍虚,吴佩衡常用桂枝温运脾阳,用量为一般为 15-30g 之间。 (3) 附:吴佩衡常用附子治疗脾胃病, 制附子用量一般在 10-450g 之间。 治疗脾肾阳虚证, 用量在 20-450g 之间。 吴佩衡在治疗脾胃病时, 姜、桂、附用量存在明显规律:附子类最高,各类姜用量次之,桂枝类 用量最少。附子应用剂量最大,杨国祥等[9]认为是由于吴佩衡先生在 辨证准确的同时对附子功用及性能掌握纯熟的缘故。 2.2 熟谙热药反应 郑钦安熟谙热药反应,以附子理中汤、甘草汤或桂附理中汤补土 伏火[10]。吴佩衡对姜附等的热药反应临床应用自如,某些方面为郑 钦安所未言及。总结吴佩衡对热药反应的认识,一些经验弥补了郑钦 安之未备。其中常见的就在脾胃病方面,比如虚寒胃痛的治疗,以四 逆汤加肉桂。如若小便不利则加茯苓;如若腹胀则加木香[11]。张存 悌 [12]在 研 究 吴 佩 衡 学 术 思 想 时 指 出 : 吴 佩 衡 运 用 附 子 , 用 量 在 15~60g 之间。倡用久煎,开水煮沸 2 小时以上。并且随着用量加大, 要求煮沸越长。吴佩衡强调附子不在制透,而在煮透,必需煮到入口 不麻,方可安全服之。 2.3 坚持效不更方 在 《吴佩衡医案》 病例里, 有一不为人注意的地方, 就是“守方”, 即坚持效不更方[13]。虚寒胃痛,吴佩衡以吴茱萸四逆汤加味治疗:1 剂患者胃痛反增,2 剂患者腹中气动雷鸣,3 剂患者涌吐大作。吴佩衡 将原方附子剂量增至 200g, 患者连进 10 剂, 涌吐不止而吐出黄绿苦水, 痛不减而有所增, 但查脉转缓和渐有神。 吴佩衡再将原方附子剂量增至 300g,进服 2 剂后患者腹通顿失,胃逆作酸顿减,开健脾胃药剂调理而 愈,患者体健如常。 参考文献: [1]吴荣祖.“温阳扶正”大法议——吴佩衡先生学术思想研讨[J].中
“经方”从腹诊角度解读,从医学角度解读,经过刘保和教授临床 验证,并且治病效果显著的病例;研究探索《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 务必重视腹诊, 强调临证重视运用腹诊理论的重要性, 可行性, 实用性。 刘保和教授,河北医科大学教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 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 50 余载。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 研究生。既有高深的理论造诣,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难经》 腹诊理论的临床体会和运用,都很有研究。笔者有幸随诊,收益良多, 现将刘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和大家分享如下: 刘教授腹诊理论与相应经方临床应用的思辨特点: 刘教授临床研究腹诊理论 50 余年,不但有自己的理论支撑,而且 有自己独特的诊法、和候诊部位,并且腹诊与相应经方应用多有效验。 《难经·十六难》所说: “假令得肝脉……其内证齐左有动气,按 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内证齐上有 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 其内证当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 得肺脉,……其内证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肺也,无是 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内证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 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 “当脐”当然是指脐中。那么, “脐左” 、 “脐上” 、 “脐右” 、 “脐下” 到底应在什么部位呢?即到底与 “脐中” 有多少长度的距离呢?这是 《难 经》 没有交待的。 刘老师根据临床经验, 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 “脐 上”应在脐上 1 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 “脐下”应在脐下 1.5 寸处, 即任脉的气海穴; “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 0.5 寸处, 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脐上压痛主心病,心主血脉,多 与全身性的瘀血证候有关,主方以旋复花汤。脐左压痛主肝病,肝主疏 泄,凡肝病疏泄失常均可出现此症,主方以四逆散。脐右压痛主肺病, 肺主宣发、肃降,尤以从右而降为主,肺气不降可以引起肝气上逆、肝 血瘀滞, 《金匮》奔豚汤证即属此类证候,主方以奔豚汤。脐下压痛属 肾病,此处乃肾原之气的发生地,凡肾阴、肾阳、肾气、肾精亏损,此 处均可出现压痛, 主方以肾气丸化裁。 脐中压痛属脾病, 脾位人体中央, 主运四旁,为四运之枢轴,而胃气的存亡关乎人体的生死,故前人多谓 此处压痛应予理中、四逆辈治疗。据临床所见,杂病中并不常见如此危 重证候,但亦多有脐中压痛者,主方以当归芍药散治疗。 刘保和教授的腹诊与相应经方应用: 1 脐上压痛主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的瘀血证候有关,主 方以旋复花汤及自拟化瘀灵方。 《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曰: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 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旋复花汤方为: “旋复花三 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顿服之” 。“肝 着”之“着”字,乃附着之意,言营气痹窒、络脉瘀阻之时,肝脏气血 郁滞附着在肝脉所循行的胸胁部位,病人可能出现胸胁痞闷疼痛之症, 捶蹈之后, 气血暂时稍通, 痞闷疼痛亦可稍减, 故 “其人常欲蹈其胸上” 。 气血得热则行,亦可减其不适,故“先未苦时,但欲饮热。 ”治宜行气 散滞以疏肝,通阳活血以通络。方用旋复花汤治疗。 2 脐左压痛主肝病,肝主疏泄,凡肝病疏泄失常均可出现此症, 主方以四逆散。 《伤寒论》曰: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 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 炙甘草组成。这个条文所说的或“咳” 、或“悸” 、或“小便不利” 、或 “腹中痛”都是肝气冲激于肺、心、肾、脾的结果,而“泄利下重”则 是肝气冲激于本脏本经的表现。病因是肝气郁滞,疏泄失常。 3 脐右压痛主肺病,肺主宣发、肃降,尤以从右而降为主,肺气 不降可以引起肝气上逆、肝血瘀滞, 《金匮》奔豚汤证即属此类证候, 主方以奔豚汤。 《金匮要略·奔豚气脉证并治》曰: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