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点字词解释

重点字词解释

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住,勤奋学习永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

这些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

”9.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孔子立于河边说:“时间犹如流水一般,不论昼夜时刻流逝。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11.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1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里仁》)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1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1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子罕》)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1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孔子说:“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

”17.(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子说:“晚春换上春装,成年的五六个人,未成年的六七个人, 在沂水(是一处温泉)中沐浴,唱着歌回去。

”夫子几乎是情不自禁的叹口气说:“我赞成正点说的啊!”18.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孔子说:"发财作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人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摆脱的,就不要摆脱。

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声?君子没有短时间离开仁道,紧急时不离开仁道,颠沛时也不离开仁道。

"19.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三个月进食不知肉味,说,“想不到这乐曲竟达到了如此的境地。

”20.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

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谏逐客书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秦于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与,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追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声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致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译文: 秦国的宗室大臣都对秦王说:“从各诸侯国来服务于秦国的人,大都是为他们的君主游说和离间秦国的,请把外来的客卿一律驱逐出境。

”李斯也在计划驱逐之中。

李斯于是上书秦王说:“臣听说官吏们在计议驱逐客卿,臣私下以为这是错误的。

从前,穆公访求贤士,从西方的戎争取由余,从东方的宛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招致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先生,不出生在泰国,而穆公任用他们,兼并了二十个小国,终于称霸西戎地区。

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转移风气,改变习俗,人民因而殷实兴旺,诸侯都来亲附听命,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攻占三川地区,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囊括九夷,控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取别国肥沃的土地,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向西侍奉秦国,功业一直延续至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王室地位、遏制贵族势力,一步步吞食诸侯各国,使秦国成就了帝王的事业。

这四位君王,都是依靠客卿的功劳。

从上述事实看,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呢?假使当初四位君王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任用,那就会使国家没有雄厚富裕的实力,而秦国也就没有强盛的威名了。

如今,陛下得到昆山的美玉,占有随侯珠、和氏璧,悬挂明月珠,佩带太阿剑,乘骑纤离马,竖立翠凤旗,陈设灵鼍鼓,这几样珍品宝物,一件也不出产于秦国,而陛下却喜爱它们,为什么呢?如果必须秦国出产的然后才可以使用,那么,夜光之璧就不会装饰在您的朝廷,犀角象牙制成的器物就不会为您所赏玩,郑、卫美女就不会充满您的后宫,骏马就不会养在您的外厩,江南的金锡就不会为您所利用,巴蜀的颜料不会为您添光彩。

您所用来装饰后宫、充满下堂、赏心悦目的,必须出产于秦国然后才可采用,那么,那些镶嵌宛珠的簪子、缀满小珠的耳环、东阿白绢做的衣服、锦缎绣成的饰物就不可能呈献在您面前,而那些随着社会风尚扮装雅致、艳丽优美的赵国美女,就不会侍立在您身旁了。

敲瓮击缶,弹筝拍腿,呜呜呀呀地唱歌以开心悦目的,那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呢。

郑卫《桑间》的新调,《韶虞》《武象》的古曲,都是别国的音乐。

如今,放弃敲瓮击缶而听郑卫之音,停止弹筝拍腿而取《韶虞》之乐,像这样做是为什么呢?还不是为了心情愉快,看得舒服罢了。

如今用人却不这样,不问可行还是不行,不分有理还是无理,不属于秦国的人都离开,凡是外来的客卿都驱逐,这样做只能说明您所重视的在于女色、音乐、珠宝、美玉,而所轻视的却在于人才。

这可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政策啊!臣听说,土地广阔,粮食就充足,国家强大,人口就众多,武器精良,士兵就勇敢。

因此,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细流,所以能那样深广;帝王不拒绝任何臣民,所以能显示他们的恩德。

因此,土地不论东西南北,民众不问哪个国家,四季都很美好,鬼神都来降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如今竟然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对国家,排斥客卿以成就其他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向西方来,停步而不愿进入秦国,这可就是‘供给敌人武器,送给强盗粮食啊’!东西不出产于秦国,然而值得珍贵的很多;贤士不出生于秦国,然而愿意效忠者不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