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课程考核试卷考核科目教育经济学2017—2018学年春学期2015级公管专业(类)课程类别选修课考核类型考试考核方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卷别A 注:1.学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的无效。
2.学生答卷用字,不得书写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或错别字(因教学需要除外)3.学生答卷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一)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
(二)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用公式表示为,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向接成本。
(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或者说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特征的经济时代。
(四)教育投资也称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
(五)教育经济效益指教育领域内的的劳动消耗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通俗的说,是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益加以比较后,以所得的国民收入去抵偿教育投资后还有余数,这个多余的数量就是教育投资经济效益。
二、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C(一)下列哪项是知识资本的基础A、市场资本B、知识产权资本C、人力资本D、基础结构资本B(二)下列哪项不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内容A、筛选假设理论B、社会化理论C、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D、人力资源理论D(三)下列哪项属于非经常性成本A、人员成本B、公用成本C、科研成本D、固定资产折旧成本B(四)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原则不包括A、增长选择B、超前增长选择C、弹性系数选择D、谨慎原则D(五)影响教育供给的因素不包括A、教师供给B、教育资源配置C、教育单位成本D、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六)A教育投资的特点是A、周期性长、弹性大、间接性、长效性B、周期性长、弹性小、间接性、长效性C、回报慢、弹性大、间接性、长效性D、回报慢、弹性小、间接性、长效性B(七)劳动力的职业结构直接影响着什么的发展变化A、教育支出B、教育结构C、教育供给D、教育发展D(八)教育投资管理内容不包括A、宏观管理B、微观管理C、改革学校管理制度D、建立奖惩制度D(九)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条件不包括A、资源利用的充分性B、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C、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D、教育资源扩大的有限性B(十)制约居民教育消费的主要因素包括(1)水平供给不足(2)居民教育消费融资渠道不畅通(3)教育服务的价格过高(4)教育消费效应用已经实现最大化A、(1)(2)(3)B、(2)(3)(4)C、(2)(3)D、(3)(4)三、简答题:(共30分,每小题6分)(一)简述研究教育成本的意义。
(1)教育成本是衡量教育培养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消耗的尺度。
(2)教育成本是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
(3)教育成本也是计量和测算未来劳动者报酬的一个重要依据。
(4)教育成本是现行教育宏观调控,即规划、管理、监督和决策的依据。
(5)教育成本研究还有许多现实意义。
例如有利于对教育部门进行经济监督;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对教育投资的不同负担,科学确立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有利于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以及改变教育部门是消费部门而忽视成本核算的错误观念。
(二)提高教育经济效益的途径有哪些?(1)确立合理的教育发展目标(2)学校规模适度(3)教育布局合理(4)改革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三)教育投资分配结构主要包括哪些?答:教育投资分配结构主要包括:(1)教育总投资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级教育中分配的比例:(2)各级各等教育中教育事业与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分配的比例,(3)教育事业经费中人员经费(个人部分)与公用经费(公用部分)比例构成,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投资的分配比例。
(四)简述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1)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先导性教育的功能由人文科学文化的积累传播向为经济服务的实用科学的转化。
(2)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基础性教育的首要功能是培养人才,千千万万的劳动力大军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人力资本。
(3)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全局性全局性反映了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
(五)简述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1)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
(2)教育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提高人们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的具体方式实现的。
(3)人类时间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
(4)教育也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
四、论述题:(共30分,每小题15分)(一)论述知识经济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1.网络教学与现实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在知识经济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协调者, 有效利用多媒体与网络学习环境进行教学, 拓展教学时空, 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 节省教育成本,教师应培养学生主动选择和运用信息和信息手段的能力, 而不仅是让学生被动接受一定的信息。
同时,教师作为引导者, 帮助学生面对众多的信息进行自我选择, 而不能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因此也要重视教师面授、学生间的直接讨论与综合实践等现实的教学, 加强直接交流与即时反馈, 也可以避免虚拟学习中的情感冷漠与情景变异。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设计教育内容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学习的阶段性与维持性,强调在一定时期用一定的规格培养一定的人才,而没有看到今天职业转换频率的不断加快与职业提高周期的不断缩短,这种转变要求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大胆删除陈旧过时的、偏多偏深而又不实用的教学内容;强调课程的综合化, 努力实现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综合。
在知识积累方面要厚今薄古,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重视最新科技成果,迅速进入科学技术的前沿,及时掌握新的动态, 敏锐地注视新的研究方向, 使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具有先进性和适应性,能够既立足于现在又着眼于未来。
3.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探索所谓研究性学习, 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 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
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知识经济中,学生不应作为一块未经雕琢的宝石任由教师来设计自己的未来。
因为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学生常常面对新的知识手足无措。
只有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才能让他们主动接受新的知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
4.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重视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即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和呈现信息能力的培养。
信息素养是成功自主学习的保证, 而自主学习又是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其综合素质的整体水平。
信息素养不仅培养大学生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加工、传递和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在当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信息获取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学习的需要通过各(二)根据十九大中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论述在中小教育领域存在的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存在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表现:(一)学校布局不均衡。
“普九”期间,村村办学,基本解决了“人人有学上”的问题。
随着人口出生下降,生源逐年减少,一些地方教学资源闲置,部分学校成班率低。
(二)师资配备不均衡。
一方面教师编制总额超编,另一方面农村边远学校和乡镇薄弱教师短缺。
主要原因一是教师流动失衡。
农村学校条件差,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只得向社会上招聘代课教师。
教师工资财政直拨个人账户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调控手段弱化,年轻教师稍有成绩,村小的就流向镇中、镇小,镇中、镇小的优秀教师又流向县市城区,“掐尖”和自由流动现象严重。
二是学科结构失衡。
体、音、美、英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在村小等薄弱学校尤其突出。
三是年龄结构失衡。
乡镇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要求。
(三)办学条件不均衡。
经过“普九”时的突击建设及后期国家专项资金的拨付,一部分城镇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改善,但农村中心小学和村小条件十分落后,条件简陋,教室破旧,缺少教学辅助设施和运动场地。
(四)学生分布不均衡。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孩子享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由过去“有学上”到要上个“好学校”。
农村学生流向城镇学校,城区薄弱学校学生流向优质学校。
一些资源优质的学校无序招生、盲目扩班,助长了“择校风”。
有的学校学生过多,班额过大;有的学校生源不足,开班不齐。
(五)教育投入不均衡。
在教育投入“以县为主”的体制下,教师工资、教育工作经费及“普九”债务等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压力,农村税费改革后更是雪上加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难以建立,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明显不足。
原因:一、注重效率,忽视公平效率与公平是一个经典的公共政策目标的权衡问题。
客观地说,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是解决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唯一的途径,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与兼顾是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依据或追求目标。
目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有恃于公平与效率兼顾的问题。
目前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并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公平优先的原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地方政府还是坚持效率优先的错误倾向。
二、重视集中办学,忽视分散办学学校布局调整的目的,是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学校布局结构趋于合理,办学条件得以改善,办学效益得到提高。
通常的做法是通过逐步撤并分散的、规模小的学校,把分散在这些校点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和合理配置,使师资和生源相对集中,扩大办学规模,实现规模经济。
然而,布局调整后,教育资源集中的目的达到了,却也形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不足,学校间教育差距拉大的问题;学校规模经济是将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理念运用到教育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