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介休市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 (2016高一下·高安期末) 下列各句中,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①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有人还希望过古代隐士那挥洒自如的生活,我认为这是不现实的。
②行进在幽深的峡谷中,他们一行人屏息凝神,听若空谷足音,感到胆颤心惊。
③作者是否想过,读者看到这文章里俯拾皆是的错别字会是什么感受?④一个人单打独斗难成事,你要知道团结才是力量,合作才能共赢,正所谓“三人成虎”嘛。
⑤一日一诗其实是一种比喻,至少比我们每天无所用心地把时间放走要好。
每天能够和诗共存片刻,对每个人的思想和人生的升华是很有好处的。
⑥有业界专家透露,住建部拟为“奇怪建筑”设判定准则,也就是说,像“铜钱楼”这类众口一词的“奇葩建筑”,以后很可能不会获批建造了。
⑦距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仅有数月时间,主办方积极筹划,严阵以待,力争在办好“节俭奥运”的同时,也办出一场精彩奥运。
⑧官窑瓷器一般都是专门供给宫廷的御用品,存世量相当少,在民间更是凤毛麟角,有些收藏者动辄就说自己收到了“官窑”,很让人怀疑。
A . ①③⑧B . ③⑤⑧C . ②④⑦D . ⑥⑦⑧2. (2分)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以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
B . 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C . 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坚持不懈做好事,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
D . 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就能在全局上把握住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4分)3. (22分)(2017·杨浦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行客赣州龙南客家的关西新围是我头回见到的“围屋”,它有着偏居一隅,自成一统的巍峨,以及蜜蜂营巢般的严谨﹣﹣看过从天空俯拍的圆型围屋图片,正如一个巨形蜂巢!“其方、圆式围楼结构和堂、横屋纵横交织的综合性大型建筑形制,具有极强的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及风水意识。
”﹣﹣建筑往往是通向历史与文化深处的路径,每块砖,每根梁椽,都暗藏着社会与历史形态的密码。
在这样的建筑中,安居着客家人。
秦汉以来,几乎每次王朝更迭的背后都有大批迁徙的身影。
两晋至唐宋时期的战乱饥荒,更造成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五次大南迁!他们扶老携幼,挥泪作别故土,避居于南方的荒野陵谷,由此有了中国迁徙文化中浓重的一笔﹣﹣客家文化。
从一些客家人身上,似乎可反映这个民系身上的特点:勤勉,倔犟,有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拗劲,同时还有着未雨绸缪的精明与安危意识。
血脉是性情的策源地,被强大基因辖制的性格分子,无论怎样飞溅四溢,最终,仍会呈现出源流的特征。
这座关西围屋,主人是当地名绅徐名钧。
清嘉庆三年他开始找名匠建筑此围,历时二十九年峻工,是赣南现存五百多座客家围屋中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一处。
整体结构像个巨大的“回”字,中间的“口”字部位是围屋的祠堂,也是围屋的精神核心所在,以其为中轴线,遵照礼制依次分布着不同等级的厅堂,由天井、连廊和夹道串联,体现着莫大向心力。
整座围屋充满强烈的家族意识,散发着森严、自洽的气息。
进来参观的人,即使踩着最轻的脚步,都有几分像贸然的闯入者。
客家人,这群因大迁徙而啸聚一处的中原族裔,何以在南迁过程中,生出了一呼百应的具有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同质文化?行走于围屋之内,这种发问无处不在。
五代十国以降,中原文明屡遭来自北方游牧部落的侵袭,加之宫廷朝政倾轧,动辄殃及池鱼,大批中原失势的贵族和流民自此踏上南迁之旅,无形中,他们担负起赓续文化的重任(至今,中原古音的客家山歌仍在老辈口中吟哦),中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而这文化也在离乡背井之后才愈铭心亲切﹣﹣此时的故乡已虚化为一种惟借助于文化符号、民俗礼仪才可复现的集体记忆。
中原客所引入的儒家文化显示了其强大的异类教化和秩序构建力。
在儒家纲常架构起来的社会当中,合作与秩序替代了对抗与机会主义,尤其是在个体力量尚不足以对抗各种动荡的年代,儒家力倡的以族系血脉和宗法伦理为主旨的文化显示出其强大实用性!围屋,即是这一文化的充分彰显。
“安居”一直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核心表征,安居才可“人和、意顺、神畅、福至”。
“途中”意味流离失所,意味未知凶险。
北宋《云笈七签》曰:“譬於器中安物,物假器而居之,畏器之破坏,物乃不得安居。
”﹣﹣这和人与屋的关系一样,人是物,屋为器。
器不安,物何置?对辞别故乡,辗转上路的中原客来说,迁徙中的漂泊之感更加剧了他们对安居之所的向往。
一旦有能力起屋,那将是迁徙中对安顿之梦的践行!坚固,齐备,世代居于其中,外坚内和,尽享天伦。
到了明清时期,中原客们使大约五百座围屋在赣南大地拔地而起!青砖筑起的厚围墙,围墙上建有可射击的炮楼。
围墙之内是自成一统的家族,在琐碎日常生活外,亦完成着宗教、议事与附骥励志等功能。
这些维系着同宗血脉的客家围屋,首尾相连,自成一体,在每座围屋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供奉着祖先的宗祠。
敬祖穆宗本是儒家宗法的基本要义,在必须借助团队力量才可生存的年代,这种建构在血缘关系之上的群居乃是一种关系最为稳定的组合!对每一座围屋,“家族”是建筑灵魂所在,带有牢不可破的宿命与天成意味。
围屋的每间屋子朝向中轴线上的宗祠﹣﹣围屋的建筑形式加强着成员们凝聚力。
在“聚族于斯”的氛围里,“家族观念”烙印一般,成为成员们的精神自觉。
时代变化,“聚族于斯”不再是呕心沥血的宗法理想,相反,成员们四散天下,去国他乡才彰显家族的活跃与能量。
“客”具有中国文化中的怅惘身份!“客”在中国古诗词中是个出现率颇高的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更是定格了“客”在中国文化中的怅惘身份!“客家人”,在这称谓中贯穿着命途的坎壈(lǎn)之感,即使境遇通畅,这个“客”字总显得有些“生活在别处”。
而围屋便是变“客”为“主”的践行!一座围屋即是一户客家人的堡垒,一处精神的框架,一根心魂永系的地平线。
甚至在建材中也渗透着“客家人”未雨绸缪的安危意识:围屋的内壁常以糯米或薯粉掺入,不仅增加墙体黏性,饥馑之年还可充饥。
此外,围内还设有储粮暗井,灭火装置,有些围内的井中养活鱼数条,防人投毒……这些严防死守的安全设施之外,亦有怡情遣心的庭园戏台,可供吹笛引鹤,比如徐老四的关西新围内。
戏台今已萧然,但可遥想当年围内如何在乱世风云里另有一番桃源之逸。
这世代安居的梦想业已消散!在关西新围及其他围屋中,现居的只有寥落老者,前现代乡村的价值、故土信念和生活方式,与城市板块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乡村人口向城市大面积漂移,城市飞速扩张,田园次第荒芜……当年,宋朝在登记户籍时为与“土著”区分,将客家先民登记为“客藉”,后衍变为客家。
而今,迁徙已成最普遍的人类生态,从乡村出走,从县城出走,从二三线城市出走,从此岸向彼岸出走,去往GDP的更高处!在当代的巨幅地图上,布满错综频繁的流动与迁徙……对一个城邦而言,客与主已然混淆,谁为客,谁又为主?到处是摩肩接踵的行客,“我族”的概念渐消遁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存在形式里。
离开围屋,时近黄昏,夕阳为这排建筑留下浓重廓影。
白发老妪立于槛边,她身后的围屋宏大,幽深,依稀折射出朗朗家训及隐蕴笛声。
(1)文中引用了一些文化历史史料,试分析其作用。
(2)“‘我族’的概念渐消遁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存在形式里”这句话中,“我族”指:________;“自我”指:________。
(3)请对最后一段进行赏析。
(4)为什么说文中的“围屋”已成为一个文化的符号?(5)文中的“客”已不仅仅局限于“客家”。
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加以说明。
4. (12分)(2018·惠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位作家贾平凹东边的高楼是十三层,西边的高楼上也是十三层,南边是条死胡同,北边又是高楼,还是十三层。
他家房在那里,前墙单薄,后墙单薄,方正得像从高楼抛下的一个纸盒,黝黑得又像是从地底冒出的一块仄石。
他把楼不叫楼,叫山;三山相峙,巍巍峨峨,天晴之夜往上望去,可谓“山高月小”。
房子方位不好,光线也不足。
十一点零五分,太阳准时照来;三点二十四,太阳准时归去。
他会充分利用这天光地热:花盆端出来、浴缸端出来,还有小孩的尿布,用竹竿高高地挑起,那些虽然不金贵,但在他眼里,却是幸福的旗子。
他从来不奢华,口很粗,什么都能吃,只是嗜烟如命。
烟吸多了,便喜食辣子,面条里要有,稀饭里也要有,当然面条最好,但愿年年月月如此。
再就是爱看书,眼睛本来好好的,现在戴了眼镜,一圈一圈的,像个酒瓶底。
于是,别人送他一副对联:“片片面,面片片,专吃面片;书本本,本本书,专啃书本。
”他看了,也不恼,说是两句都用一个“专”字,不对仗,下联改成“尽”字为妙。
什么都可满足,只是时间总觉不够。
白日十二个小时,他要掰成几瓣:要给吃喝,要给儿子,要给工作,要给写作。
早晨吃罢饭,妻子工厂远先走了,他洗锅涮碗,送儿子到幼儿园。
儿子不肯去,横说竖劝,软硬兼施,末了还得打屁股,一路铃声不停,一路哭声不绝。
晚上回来,车后捎了菜,饭他却是不做的,衣服他也是不洗的,进门就坐在桌前写。
妻子接了儿子回来,大声不出,脚步轻移,洗衣做饭。
他写好了,妻子让念念他的著作,他绘声绘色,念毕了,妻子说“不好”,他便沉默,若说“好”,他又满脸得意,说是知音,一家人闹在一块儿,一个快乐顿时分成了三个快乐。
天天在写,月月在写,人变得“形如饿鬼”了。
但稿子一篇篇源源不断地寄出去了,又一篇篇源源不断地退回来了。
妻子说:“你没后门吧?”他说:“这不同干别的事!”一脸清高。
妻子再说:“人家都千儿八百有稿费。
你连个铅字都印不出。
”他倒动气了:“写作是为了钱?”他眼泡常常是红肿的,那是熬夜熬的。
衣虽然肮脏,但稿件上却不允许有半个黑墨疙瘩,脸虽然枯瘦,但文中人物却都极尽俊美。
他羡慕别人发表了作品,更眼红别人作品得奖。
他有时很伤感,偷偷抹了泪。
但他又相信自己,因为风声、雨声、国事、家事,他装了一肚子故事。
他要用笔写出来给自己看,给世人看。
世人都盼星期天,他也盼星期天。
世人星期天上大街,他星期天关门就写作。
写得累了,看看“山上”。
“山上”层层有凉台,台台种花草,养鱼鸟;有的洗了被单挂着,他想象那是白云;有的办家庭舞会,他醉心是仙乐从天而降;当层层凉台都坐了人,他就乐得嗤嗤笑,说像是麦积山的佛龛。
走出门去,碰到认识的,寒暄几句,有的问:“还在写吗?”答:“还在写。